在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前夕,中央气象台发布了暴雪蓝色预警。河北、北京、天津、黑龙江、吉林等地将出现大雪和暴雪。今年,不少地方,可能喜逢“正月十五雪打灯”的美丽画卷,值得朋友们期待。#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雪蓝色预警#

明天就是正月十三,俗称“灯头日”。作为农村重要的年俗之一,有很多的讲究。另外,正月十三又是古人所说的虎年中的第一个“杨公日”,也有众多说辞。下面,咱们就来详细聊一聊这两项传统的年俗文化。

正月十四传统点灯迎灯闹元宵习俗 正月十三不一般(1)

一:正月十三为“灯头日”

“正月圆时灯正新,满城灯火白如银。圆圆月下灯千盏,灼灼灯中月一轮”,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描写了元宵灯会的盛大场景。元宵节又称“灯节”,历史渊源悠久。目前,现代灯会甚至成为不少地方的非文化历史遗产。

实际上,原始“灯节”来源于上古时代的火把节。每逢正月十五,古人在乡间田野手持火把奔跑欢呼,为了驱虫赶兽,祈祷丰收的年景。如今,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仍沿袭着“火把节”的习俗。

正月十四传统点灯迎灯闹元宵习俗 正月十三不一般(2)

元宵节点灯祈祷,其实,从正月十三就已经开始。而正月十三之所以被称为“灯头日”,传说为各家各户试灯的日子。在我们烟台地区。以前主要以萝卜等为主。用小勺取出萝卜内瓤,成为盛油的器皿。然后,浇油,插灯芯,就制成了一盏节日的灯。如今,大多数被现代工业品所代替。

正月十三点头灯,家家户户首先要在厨灶中点燃,以祈求来年丰衣足食。其次,从正月十三点头灯开始,到正月十八落灯,点灯时间有不同的说法。相传正月十三、十四日,神来看灯;正月十五、十六日,人来看灯;正月十七十八日,鬼来看灯。千灯万盏,天上人间,燃灯共庆。

在我的烟台老家,点灯的数量也有讲究,正月十三点三灯,正月十四点四灯,正月十六点六灯,其余的灯在正月十五日,全部点完。

正月十四传统点灯迎灯闹元宵习俗 正月十三不一般(3)

二:正月十三为“杨公日”

说到“杨公日”,农村中流传着一个古老故事。相传,过去村里有一个姓杨的老头,经常以膝下的13个儿子为傲,甚至逢人便夸海口,即使每月走掉一个孩子,到了元宵佳节还会剩下一个儿子陪他看灯。结果,有一年瘟疫流行,自己的儿子一个月走一个,当年又恰逢闰七月,到了元宵佳节,13个儿子一个不剩,只有自己孤零零地看灯。

这个故事给予我们很深的启示,“宁吃过头饭,不说过头话”也成为农村中口口相传的劝世良言。传说,后人便将正月十三定为“杨公日”,作为民间忌讳流传于世。

正月十四传统点灯迎灯闹元宵习俗 正月十三不一般(4)

其实,“杨公日”是唐朝一个叫杨筠松的人提出的。这个人是唐朝的国师,是那个年代著名的地理学家,俗名“救贫”,经常利用地理,让贫者致富,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声誉。

杨筠松提出的这一说法,是根据月球与地球距离远近,将对地球产生影响,容易出现自然灾害。所谓“杨公日”,就是月亮运行至玄武和朱雀星宿的日子,全年共有13天,正月十三便为一年的头一个。其次,为二月二十一日,三月初九等。每个月有一天,除了特殊的七月有两个,分别为七月初一和七月二十九。

“杨公日”常被民间作为开张、动土、嫁娶等重大日子要禁忌的日子,实际上并没有科学道理。作为传统文化,如今也日渐淡化。

正月十四传统点灯迎灯闹元宵习俗 正月十三不一般(5)

总之,正月十三开启了元宵佳节闹花灯的前奏,点头灯,祈求丰收。此外,民以食为天,“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三也是节日里吃汤圆的日子,寓意团团圆圆。#农村#

朋友们,正月十三,您那里有怎样的习俗呢?欢迎朋友们留言评论,我们一起热切交流。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