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河南话,你都知道哪些?这个问题如果问非河南籍人士的话,想必一定是“中”(zhóng),而且在语气上还要加个感叹号。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一个“中”字,背后有着很深厚的历史渊源,且不说河南本身处在中原大地,有一种说法(当然这一说法值得推敲)是,“中国”是河南人爱说“中”说出来的。从古至今,河南话的“中”就一直代表着“行”“可以”的意思。

想知道古人怎么说话英语(想知道古人怎么说话)(1)

出土于陕西宝鸡的何尊。专家在其铭文上发现了目前所见最早的“中国”一词(右图红色标记出来的四个字是“宅兹中国”)

那么,以“中”为最主要口语词的河南话,还保留了哪些古语元素呢?

作为官话 :

多数朝代的官方语言

河南话,在今天属于中原官话。官话,以之为母语的人口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汉语一级方言,顾名思义,“官话”源自古代对汉语官方标准语的称呼,周朝将其称为“雅言”,到了明清就已经称之为“官话”了。当今中国的官话可以分为八种次方言:东北官话、胶辽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千万不要以为河南话仅限于河南省之内,也许我们说得更准确一点,应该将其称为中原官话。

从地理分布来看,中原官话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山东、江苏、安徽、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11个省区,以河南省、陕西关中、山东西南部为中心,分布在郑州、徐州、汉中、天水、海原、伊宁等390个市县,使用人口在1亿7000万左右。

想知道古人怎么说话英语(想知道古人怎么说话)(2)

中原官话分布市县。并非只有河南及其附近地区才使用中原官话,离河南很远的新疆部分地区也使用中原官话

中原官话的形成与华夏民族的发展历史息息相关,炎黄击败了东夷后,在华北平原、汾河渭河平原的炎黄后裔逐渐融合成华夏族。商族人使用的语言是东夷语,流行于中原东部,也就是今天的鲁西南、冀南、豫北、皖北和徐州一带,商族语言后来逐渐与中原的夏族语言融合成今天中原官话的雏形——华夏语,华夏语以洛阳音为标准音,后来成为东周时期全国通用的雅言。最典型的是《诗经》,它就是以当时的洛阳音为标准写就的,孔子周游列国讲的也是雅言。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语音从洛阳传向北方和江左一带,南朝宋齐梁陈皆定都南京,当时的南京话便是沿用了洛阳话。到了隋炀帝时,他以洛阳为首都,把数万户富商巨贾迁至洛阳,推广以洛阳音为代表的正音和正语。唐时,洛阳话仍被看作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北宋时,中原音基本定型。今天,中国北方的一些官话与河南话有相似之处,这同样是因为历史上,北方官话区是长期以河南方言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语汇和语法系统而形成的。

想知道古人怎么说话英语(想知道古人怎么说话)(3)

唐音朗读《春晓》的注音

随着金人进入北京,河南话在北京的影响逐渐减少,金人的语言开始影响北京方言,但中原方言的影响扩大到了金人统治的大部分地区,元朝时甚至出现了中原音“四海同音”的局面。直到元朝大都话崛起,汉民族共同语才渐渐与中原音分道扬镳。然而,一直到清代中叶前,各地私塾仍然在教中原雅音。我们今天熟悉的“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实际上直到元代后才逐渐成为共同语,除了因元明清的首都都在北京之外,《西游记》《红楼梦》、“三言二拍”等一批有强大影响力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白话写成的,而这种白话基本以北京话为基础,这使北京话的影响力开始上升。中原雅音真正被取代已经是清中叶以后的事了。因此,在清中叶以前的几千年漫长历史中,中原音一直是标准音。

想知道古人怎么说话英语(想知道古人怎么说话)(4)

元大都复原图。蒙古人起初意图定蒙古语为国语,但没有成功。

当然,各时期的中原音并非与今天的河南话相同或相近。《论语》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也就是说孔子教书时使用的都是雅言)到了嬴政时,嬴政是在赵国的邯郸长大,邯郸语言与风俗从古至今都是与豫魏卫一体化,加之李斯(上蔡人)、吕不韦(濮阳人)都是河南人,因此秦王府盛行的是当时的豫北话,而民间是关中的秦语。后来李斯等人推行的语言、文字合流,就是以当时的河南话为基础的。

秦统一天下时,各国都有自己的方言,朝上讲的是周朝“雅言”,而民间则存在着诸多方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李斯在秦始皇支持下推行了“书同文”“车同轨”“语同韵”和统一度量衡的政策。这样,全国语言文字渐次统一,而且由于当时秦朝的多数执政官是河南人,因此河南话占据了上风。汉代,河南人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让语言文字更加规范。然而,当时的河南话与今天的河南话截然不同,它更接近于粤语,但也存在差异。

想知道古人怎么说话英语(想知道古人怎么说话)(5)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它的作者是东汉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之间,本是许慎进献给汉安帝的礼物

即便到了战乱时期,河南方言也是主导语言,但开始与其他地区的语音进行融合。东晋迁都建康(南京)后,洛阳话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这实际上是河南洛阳、开封话与当地方言的糅合。东晋名士谢安就以他的河南话为傲,《晋书·谢安传》对此有传神的记载,谢安有鼻炎,说河南话的时候鼻音有点儿重,江南百姓也纷纷模仿。对于当时的江东贵族来说,说一口标准的河南话是他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在北方,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断北语,一从正音”,这个正音,就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话。

隋唐时期,中州音韵为正调。唐承隋制,隋唐两朝国语都是洛阳“汉音”。隋文帝时,陆法言吸取了以前诸家韵书的长处,参照南北语言确定的一套规范语言为洛阳音,著就韵书《切韵》,共5卷,收1.15万字,分193韵。唐代孙愐《唐韵》、宋代陈彭年《广韵》及其他韵书,均以《切韵》为基础修改演变而成。《切韵》被公认为上承古汉语,下启唐宋汉语,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唐朝时,上朝不讲河南话甚至要被大臣们嘲笑。据传,武则天时期,依靠告密在朝廷当官的侯思止读书很少,一次他在朝堂上跟其他大臣讲话,说到“猪”字时,没有按当时标准音即“洛阳读书音”读成“dyo(雕)”,却按都城长安的音读成“jyu(诛)”,闹了笑话,被大臣当场耻笑了一番。

想知道古人怎么说话英语(想知道古人怎么说话)(6)

东都洛阳图。在国语的确定问题上,似乎哪里是政治中心,哪里皇帝常住,哪里的话就成为国语

当然,不是说古代的河南话就是今天的河南话,二者有很大区别,有人说宋朝的正音与广东话类似,其实也不然,两种方言的声调系统是不一样的:宋朝时的声调有8个,现在的广东话有9个声调,而且宋朝时的韵母发音比现在复杂。有学者考据,宋朝时重修《广韵》,声母有36个,还分清浊音,随着口音的演变,现在的广东话也不分清浊了。

作为词汇 :

保留了大量古汉语词语

众所周知,古代汉语中很多语音特点和词语至今保留在南方方言中,特别是在广东地区,但其实,河南话中也保留了很多古语词,而这些古语词的含义在今天已经很少为普通话所使用了。

“他做错了你就让他”,这句话在普通话和河南话中的含义可谓是天壤之别,普通话中,这个“让”指的是“谦让”,意思是“他做错了你要宽容他”,但河南话中就不是这样了。《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有这样一句话:“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意思是寺人披请求进见,文公令人训斥他,并且拒绝接见。这里的“让”,作“斥责”解,在河南话中理解“他做错了你就让他”,其实就是“他做错了你就斥责他”。

想知道古人怎么说话英语(想知道古人怎么说话)(7)

《武林外传》里的乞丐小米,说的就是中原官话,比如说这句台词里的“中”,意思是“行”,小米的扮演者张青,生于郑州

下面再举几个古今同义或近义的河南话词汇——

:中,合。“说投”就是说中、言中。尤指占卜或预测言中。《广韵·侯韵》:“投,合也。”《楚辞·大诏》:“二八接舞,投诗赋只。”王逸注:“投,合也。”唐李白《秋日赠元六兄林宗》:“投分三十载,荣枯所共欢。”今河南许昌、驻马店等地仍然沿用,如:你说嘞还怪投嘞,和我见面的那个女孩就是比我大。

:表示惊叹等强烈感情冲动。《论语》里说到颜渊死了,孔子感叹:“噫,天丧予!”《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在河南话中,这一感叹词仍然在使用。

:酒、醋及其它物因腐败或受潮后表面所生的白霉。《广韵》普木切,入屋滂。《玉篇·酉部》:“醭,醋生白。”《集韵·屋韵》:“醭,酒上白。”唐白居易《卧疾来早晚》:“罋全生醭,歌筵半委尘。”今天河南方言里还常用这个词,如:哟,这馍放时间长了,都发醭了。

:满足,舒服。《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今天河南方言里这个词用得非常广泛。如:你过嘞还老得哩。而且在河南方言里还有一个很具有河南地域特色的词语“得劲”中的“得”也是这个意思。如:这酒喝着真得劲。

:丢弃(含有浪费可惜之义)。《广雅·释话一》:“拌,弃也。”《方言》卷十:“楚人儿挥弃物,谓之拌。”今河南方言中仍然把丢弃事物称为“拌”,另外好的东西还没有来得及享用就坏掉了而不得不丢弃也叫“拌”,含有可惜之义。如:好好嘞东西都拌了,可惜!

宋代之后 :

河南话为标准语的地位渐弱

宋代及其之前的千余年间,河南话一直处在国家标准语的中心地位,为国家标准语“定音”,但从元代开始,随着国家政治中心迁往北京,北京音开始成为国家标准语音,但在北京音的推广过程中,遭遇到了重重挑战,毕竟千余年来的正宗,不是那么好替代的。

想知道古人怎么说话英语(想知道古人怎么说话)(8)

电视剧《清平乐》剧照,想象一下王凯扮演的宋仁宗说河南话:“你看这事儿中不中?”

元代初,统治者试图将蒙古语定为国语,但在汉人口更多的条件下,这种当时被视为“外语”的语言,实在是难以推广,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官方还是民间,都难以行得通。统治者发现蒙古语难以定为国语后,又试图以大都(今北京)的汉语语音为标准音,学校要使用以大都语音为标准音的“天下通语”。对此,一些元代汉语典籍里有明确记载。如元人陈鹄在《西塘集》里说:“乡音是处不同,唯京都天朝得其正。”即便如此,中原正音仍然十分流行,元朝文学家周德清在《中原音韵》说:“欲正语言,必宗中原之音。”可见中原正音的影响力之大。

在客家文化的构建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将客家话追认为中原正音

当然,如同元代统治者意图将首都之音定为标准音一样,明初统治者也是这样想的。在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出版的字典《洪武正韵》,定以建康(今南京)话为标准的吴越发音作为统一标准。明代以前,中原地区由于战争等因素,其雅音影响至明朝前期都城的南京,官话遂以南京音为基础,南京话为当时汉语标准语。当时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唐宋音韵在长江以北多失正,命与廷臣参考中原雅音正之,并由乐韶凤、宋濂等11人编撰官方韵书《洪武正韵》。从明朝开始直到清中叶以前,南京话(当然,这里所称的南京话不是现代南京话)一直都是官方语。明朝末年,意大利的传教士利马窦记录了当时的北京话。当时的北京话有大量入声字,没有zh、ch、sh等翘舌音,这说明当时的北京话不是如今的北京话或者普通话,而是“中原官话”,即以中原雅音为正音。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南京约40万人移居北京,占北京城人口一半,南京音成为当时北京音的基础,而南京话则通行于整个明朝,北京官话相对通行范围较小,地位较低。

想知道古人怎么说话英语(想知道古人怎么说话)(9)

《洪武正韵》。作为官修韵书,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没有其他官修韵书大,但《洪武正韵》对东亚文化的影响却超出了其他官韵,这与明代时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有关,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朝鲜。1443年创制了朝鲜文字《训民正音》,接下来编制了以学习汉语为目的的《洪武正韵译训》《四声通考》《四声通解》等对音文献,这些材料对研究《洪武正韵》可以提供较为可信的参证

到了清代,又和元代统治者一样,推广满语为国语,但也如同元代的那种情况——推广不开,而且由于满语是一种北方民族的语言,满人草原、丛林的原始生活以及满族短暂的历史文化局限了满语的成熟水平,至入关时满语仍旧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语言,它的发音和语法都十分的原始不成熟,词汇量更是少。因此,汉语官话成为国语。清代前期,南京话依然是标准语,直到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正音馆开设,国家在福建、广东推行北京官话,规定不会说官话的读书人,不许参加科举考试,这才开始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但即便是这种北京音,也是融合了元时的旧北平话和南京话,并融入了一些满族语音要素。尽管正音馆收效甚微,但它为清末张之洞等人提出“官音统一天下语言”的思想和举措奠定了基础。

可以看出,在清中叶前期的中国,河南话一直是王朝的官话。尽管今天的河南话常被视为一种方言,但其上千年的正宗地位不容忽略。在长期的演化中,包括河南话在内的众多地方方言为现代汉语、普通话奠定了基础。

中原,一直都“中”!


来源: 国家人文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