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式冰棒、冰淇淋成为了不少市民的夏季“标配”,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7月桂林多雨适不适合游玩?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7月桂林多雨适不适合游玩
各式冰棒、冰淇淋成为了不少市民的夏季“标配”。
7月16日,酷热难耐的“三伏天”来袭,桂林人面对的是40天“加长版三伏天”。在“烧烤模式”下,不少网友都在自己的朋友圈晒出避暑纳凉“攻略”,空调、冷饮成标配。但很多人过度贪凉,一些“夏季病”则趁虚而入。那么,夏季纳凉避暑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
过度吹空调不利健康
三伏天袭来,空调成了纳凉利器。“夏天的命是空调给的”成了怕热网友的朋友圈口头禅。然而,不恰当的吹空调,也会让身体感到不适,甚至造成“空调病”。
几天前,市民刘女士就感觉浑身乏力,昏昏沉沉。“在空调房熟睡会喉咙发痒,有点像感冒又没有发热的症状。偶尔开车空调风口对着吹过来,还会浑身发冷。”刘女士说,她这样的症状持续了好几天,到医院挂号看病,候诊的时候,发现还有不少人跟自己有类似症状。
医生根据刘女士的描述和检查结果,初步判断她得了“空调病”。
“医生说,长期吹空调,不透气,外出温差大,身体适应不了。”刘女士说,她的症状算是轻微的,只开了一些冲剂,不用打针输液,“但是医生强调一定要少开空调多通风”。
记者从桂林市人民医院了解到,入夏之后,挂急诊科、呼吸科的市民有所增加,很多都是吹空调导致的“空调病”。
“长期待在空调房里,空气流通不畅,或者空调长期没有清洗,滋生细菌,就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桂林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熊利明说,“空调病”并不是医学上特指的疾病,因为引起“空调病”症状的原因通常与不恰当使用空调相关,所以才被称为“空调病”。
“空调病”多发于夏季。因为长期在室内低温吹空调,或者多次进出有空调的房间和户外燥热的环境,两者带来的温差对人体造成刺激,产生不适。
这些不适的症状表现为乏力、咳嗽、鼻塞等,和感冒的症状很相似。有的患者还有可能拉肚子,是身体受凉的表现。
熊利明提醒,如果出现上述不适,可以先减少吹空调的时间。长期在室内空调环境中工作和学习的人群,可以避免空调冷风直吹。中央空调环境下,空调温度不易调节的人群,办公、学习时加一件披肩、或者外套,此外,注意保持足够的饮水量,保持新陈代谢。
另外,家用空调要定期清洗,防止微生物滋生,减少疾病的污染源。市民居家使用空调时,要注意通风,感觉室内空气不流通有些闷的时候,最好关闭空调,开窗换气。实在燥热难以入睡,可以晚上临睡前,先开半小时至1小时的空调,等房间温度下降,变凉爽后,再用电风扇吹风纳凉。
过量摄入冷饮引发不适
除了吹空调产生不适,爱喝冰水、吃冷饮的市民中也有不少出现了身体不适。
学生小莫是个健身达人。几乎每天在朋友圈都可以看到,他和同学到篮球公园练球。球场上挥汗如雨,口渴了就到场边小卖部买瓶冰可乐猛灌好几口。“虽然知道剧烈运动完不能马上喝冰水,但是口渴也没管那么多,而且一下凉下来的感觉很爽。”小莫说,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一直这样。
直到前几天,小莫再一次猛喝冷饮的时候,突然感到胸闷、心痛,就赶紧停了下来。他坐椅子上边休息,边刷手机。“刚好看到福州有个高考完的男生,也是打篮球下场直接喝冰水,导致心梗猝死了。”小莫说,放下手机,他决定改掉运动后马上喝冷饮的毛病。
“剧烈运动过后,人体内血管是扩张状态,此时,如果马上饮用大量的冷藏、冷冻饮料,会刺激血管收缩,可能会出现血管堵塞,诱发心前区疼痛、心肌梗死的情况。”南溪山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张启芳提醒说,夏季剧烈运动过后,最好休息几分钟,等心率相对平稳,再喝冷水,喝水时,也要注意小口慢饮。
各类凉拌菜是夏季饭桌上的常见菜肴。近日,“圈友”小刘就因为食用隔夜的凉拌菜患上了急性肠胃炎。
小刘说,她以为凉拌菜放在冰箱可以保存两三天。几天前,她吃了放了一个晚上的凉拌海带和凉拌西红柿以后上吐下泻,去了医院打了针才有所缓解。
“医生说可能是吃了变质食物引起的。”小刘表示,自己以后会尽量把凉拌菜处理干净,并且绝对不吃过夜的凉拌菜。
张启芳医生建议,夏季室外温度通常在30℃左右。高温容易滋生细菌,让凉拌菜变质。凉拌菜室外保存,最好不要超过2小时。另外,凉拌菜在制作时,一定要把食物彻底煮熟。做好后,通常凉拌菜会加入酱油、糖、盐等调味料,就算在冰箱保存,也尽量不要过夜。隔夜的凉拌菜,最好不要食用。平常胃肠道功能不好的人尽量少吃凉拌菜、辛辣刺激食物,以免加重症状。
预防中暑不是小事
高温天气里人们常常会说“热死人了”,这句玩笑话有可能成为现实。近期,浙江一名49岁的男性在车间工作时突然昏倒,入院时体温高达40.7℃,抢救31个小时后不幸离世。无独有偶,四川华西医院连续收治了3名热射病转诊病人,其中一人在转诊至华西医院时就发生呼吸心脏骤停,虽经全力抢救,但最终不幸去世。
因为全国出现多例因热射病死亡病例,近期关于“热射病”的话题频频冲上热搜,不少桂林市民也开始关注这个疾病。
熊利明介绍,热射病在中暑的分级中就是重症中暑,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身体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并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例如谵妄、惊厥、昏迷)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致命性疾病。
高温高湿环境下的重体力劳动者、老年体弱或有慢性疾病者、婴幼儿是热射病高危人群。“不一定是在户外,比如温度很高的厨房、车间、运动场馆,人体长时间散热小于产热,也可能会导致中暑和热射病,至于是否会发展成热射病,还是与当下环境、个人体质有关。”
熊利明表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的患者如果及时发现和处理,是可以在短时间内纠正的,如果任其继续发展成热射病,致死率就会比较高。因此,预防中暑并不是一件小事。
她提醒,一旦出现轻微的中暑症状(头晕、没力气、冒虚汗等),需要迅速把患者转移到阴凉处,解开衣扣或脱去衣物,补充液体(最好是盐水),可以用湿毛巾擦拭面部和全身,加快散热。如果症状没有得到缓解,或者患者出现了呼吸困难、昏迷、抽搐等,应当立即就医。
“今年我们医院还没有接到热射病患者,但病例少并不意味着不去重视。”熊利明说,对于一些无法选择工作环境的市民,可以尽量避开最高温时作业,发现身体不适要及时休息;平常注意补充液体,减少热量摄入;穿着质地轻薄、宽松和浅色的衣物。记者林扬 刘净伶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