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云韶

所谓民以食为天,吃饭是我们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因此,谈敦煌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就不能绕开饮食。

敦煌本地人吃的驴肉黄面(胡羊焖饼酿皮子)(1)

敦煌名吃胡羊焖饼

敦煌地区与中原发生联系,是在汉武帝时期。在此之前,敦煌在汉人眼中就是一处胡地,这是因为敦煌地区的原住民中并没有汉人。羌人、月氏人、匈奴人等,才是这块区域的原住民。敦煌地区的饮食底色被烙上了浓厚的“胡风”烙印。

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的国力达到了鼎盛,在卫青、霍去病等将领的指挥下,汉军大破匈奴军队,成功占领河西走廊。敦煌郡,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设立的。

敦煌本地人吃的驴肉黄面(胡羊焖饼酿皮子)(2)

敦煌郡设立不久,得力于丝绸之路的繁荣,迅速兴盛起来,越来越多的外国客商来到敦煌,寻求与中国进行贸易的机会。这些商人在带来商品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国家独特的饮食文化,这无疑推动了敦煌饮食文化的发展。有资料显示,到了唐朝五代时期,敦煌已拥有了近60种饮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饼。著名敦煌学专家高启安在敦煌文书中发现了26种饼,包括胡饼、蒸饼、乳饼、糌粑、烧饼等。在这些名目繁多的饼中,作为敦煌人食用最多的主食,胡饼最为引人注目。

据高启安考证,胡饼是由西域或者中亚的商人传入的,因其口味好、制作简单、便于携带、久存不坏,因此受到了来往敦煌地区商旅行人的最佳选择,也慢慢被敦煌人所接受。后来,胡饼又跟随着商人的脚步,来到中原地区,成为了中原地区最喜爱的食物。

除了几十种饼外,在敦煌还流行粥、馓饭、水面、煮菜面、细供、灌肠面、油面、炒面、麦饭、糌粑等十几种食物。像凉面、馄饨、酿皮子、粽子等食物,至今还流行在人们的餐桌上。

敦煌本地人吃的驴肉黄面(胡羊焖饼酿皮子)(3)

榆林窟第3窟-酿酒图

需要指出的是,敦煌人虽然比较乐于接受胡人的饮食文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置中华本土的饮食文化于不顾。国人吃饭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在敦煌的饮食中也有体现。

研究表明,敦煌人的吃饭很精细,非常注重口感。在唐代,敦煌人已经广泛使用花椒、生姜、盐、豉、醋、酱、浆水等调味料。其中,花椒和生姜来自外地,其他调料均在当地制作。

敦煌人嗜酸,文献中不仅记载寺院自己酿造醋酱,而且用原粮去街上换取。说明当时敦煌有不少酿造醋酱的作坊。而浆水是一种通过将蔬菜发酵而产生的酸菜水,有解暑、降温、化腻、利消化的功效,至今仍是西北人喜食的一种调味品。

敦煌本地人吃的驴肉黄面(胡羊焖饼酿皮子)(4)

莫高窟第146窟-酒肆(五代)

除了“胡食”外,敦煌人饮食习惯中的“胡风”,也改变了国人的饮食习惯。

比如在吃饭的坐姿上,在唐五代时期,敦煌人进食时已很少使用中原人的跪坐,代之而起的是“胡坐”,也就是盘腿而坐。

再比如围桌而坐的吃饭方式,从敦煌的壁画中,可以明显看出敦煌人已围坐在餐桌周围进餐,这些习惯也逐步为中原人所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