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现在引用这句话的情况越来越多了,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一个受到生活不公对待的人,仰天长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用以抒发对天地不仁的控诉。这种引用就字面意思来看没问题,但是如果就老子的本意来说就大错特错了。

老子道德经帛书版全文及精解(品读帛书老子道经第五章)(1)

先来看看何为“刍狗”,很多注家都将其解释为祭祀时用于献祭的草扎的狗。有说它是轻贱之物,也有说它在祭祀前为人所重视,祭祀完以后就被当垃圾一样随意丢弃了。那到底是轻贱之物还是贵重之物,还是先贵重再轻贱呢?都不对,都说天地视万物“一视同仁”,什么叫“一视同仁”,不是都视其轻贱。如果有轻贱,就会有贵重,就存在差异,就偏离“一视同仁”的本意了。所以只要纠结其价值,本身就跑偏了。还有解释为吃草的狗,拉倒吧,吃屎的狗我见过,吃草的真没见过。

老子道德经帛书版全文及精解(品读帛书老子道经第五章)(2)

其实仔细读王弼与河上公的注释,他们对何为“刍狗”的认识其实是一样的。就是刍草与狗畜,这是两样东西,准确点说应该是一个植物和一个动物。没有人非要让你把它们合二为一。王弼注释“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大地让草得以生长,并不是专门为了畜养牲畜,但是牲畜吃草得以生存和成长。上天让狗这种动物产生,不是专门为人类准备的口粮,但是人却通过吃狗肉,解决了肚子饿的问题。这话要是放在现今社会,肯定被那些所谓的爱狗人士骂死,什么狗狗是人类的朋友,你怎么忍心吃自己的朋友。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今天,物质文化高度发达产生的情感需求引发的。其实在古代社会狗就是六畜之一,本身就是被视为人类口粮的一种,而且说实话在任何一个朝代,当然是指古代社会,吃狗肉的绝对比吃牛肉的多。秦代吃牛肉甚至是违法行为,是要被抓的,吃狗肉绝对没这个风险。

老子道德经帛书版全文及精解(品读帛书老子道经第五章)(3)

第二个问题就是何为“不仁”,老子口中的“不仁”与孔子口中的“不仁”意思是完全不同的。孔子说你“不仁”,没错!绝对是在骂你,在他看来你就是个道德品质败坏的坏人!老子口中的“不仁”并没有贬义,也许说“不为”更容易让人理解。老子所说的“不仁”就是顺应天道而为,顺应天道而为是怎样呢?就是“不为”。正如前文所说的“一视同仁”,没有差别心才是老子对“不仁”的理解。是不是有“不仁”就应该有“仁”呢?天地和圣人,对万物和百姓“不仁”,是不是存在对什么“仁”,没有!所以说老子的不仁应该理解为不为或者无差别。甚至解释为不刻意有所为也不对,因为刻意也是过多地掺入了主观意识的结果。

老子道德经帛书版全文及精解(品读帛书老子道经第五章)(4)

还有一点要说明,天地与圣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处世为人都是顺应“道”的。如此看本章的内容就与前一章衔接上了,上一章告诉大家道是怎样润物细地声的起作用于万物,而且还讲到了作用的结果。这一章接着说以“道”为纲的天地与圣人是怎样面对自己的治下的。从中更进一步地道出了“道”的本质,也就是老子五千字的核心内容。

这几个问题讲清楚了,本章的前两句话的意思也就说清楚了。天地并没有仁与不仁的界定,在它们眼中万物就如同刍草与狗畜一样。同样圣人看待百姓也没有仁与不仁可言,在他的眼中百姓也如同刍草与狗畜一样。

老子道德经帛书版全文及精解(品读帛书老子道经第五章)(5)

读到这两句话,我一直有这样一个想法。天地对万物,不论是对人还是对物都“不仁”。而圣人只是对百姓,也就是百姓与百姓之间“不仁”,如果是对人与物之间呢?恐怕就不会不仁,而是仁爱天下百姓了。虽然都是法于天道,但是又都有各自面对的群体。天地对万物,圣人只能对百姓,圣人要是对万物,就不是圣人了,恐怕就是昏君和暴君了。我是一个部门的领导,我所面对的群体就应该是我的部门的下属,我作为一名家长,我所面对的就应该是我的家人。我就一小平头老百姓,面对我家的猫猫狗狗花花草草就可以了,至于天下大势,黎民百姓我就暂时不面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