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红色文化景点(红色广州踏上红色之旅)(1)

1839年广州虎门销毁鸦片时燃起的滚滚浓烟,拉开百年救亡图存的序幕。风云际会,志士慷慨,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革命情怀,深深镌刻在近代广州的红色基因中。

日前,广州编制了《广州市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要构建“一核六片四廊”红色文化发展格局,到2025年“十四五”期末,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全面建成,广州红色品牌效应跻身全国前列,属于红色史迹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向公众开放比重超过达88%,3A级以上红色旅游景区达15个,红色旅游每年接待人数达4300万人次左右。

细看8条“红色之旅”精品线路,可以发现,广州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建设的“绣花”精神,通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遗存,活化红色文化资源,注重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广州在擦亮红色文化品牌上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人们可以在这些精品线路上,深深感受广州不仅仅是千年商都,更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厚重红色文化历史的英雄城市。

广州红色文化景点(红色广州踏上红色之旅)(2)

串起“红色地标”

广州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策源地。目前,全市红色史迹(不可移动文物)共11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文物保护单位6处;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5个,其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6个;共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6个、红色旅游国家A级景区13个。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广州开展一系列革命活动留下的史迹,一举奠定了广州在全国“红色旅游”中的突出地位。

近年来,广州在红色史迹的活化利用上下了大力气。目前,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等完成修缮保养,杨匏安旧居等对外开放,海珠广场承担省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大活动,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也将于今年7月前完成改扩建。

2019年广州又按照国家要求对红色资源范围进行了扩充,摸查出全市红色资源总数619项,其中物质遗存类526项、人文活动类93项,涵盖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四段历史时期,完整清晰地呈现了革命先辈们在广州留下的历史烙印,在全国红色资源中具有突出地位。

规划“红色资源”

《规划》中提出,要构建“一核六片四廊”红色文化发展格局,强调整体规划保护,突出点、线、面结合,推动不同片区之间既做到特色发展,又做到主题衔接。其中,“一核”便是杨匏安旧居陈列馆所在的越秀区。

在越秀核心片区,将依托中共三大会址、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广州公社旧址、农讲所旧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团一大旧址等众多红色文化史迹,打造全市红色文化展示中心区、红色文化教育宣传主阵地、红色文化融合发展示范区。根据规划可以看到,以越秀区为核心,红色地标的串珠成链,为广州红色文化的传承释放出更强大的影响力。

广州红色文化景点(红色广州踏上红色之旅)(3)

“六片”则依托全市红色文化历史脉络和红色资源分布,鼓励和引导各区域特色化、差异化、精品化发展,打造黄埔军事文化展示片区、花都农民运动文化展示片区、西部工人运动史展示片区、东北部红色镇村建设示范片区、新中轴线改革开放文化展示区、南部新时代发展成就展示片区等六个片区。

“四廊”旨在通过不同红色主题概念策划,以越秀核心片区为核心,分别往东、南、西、北方向延伸打造四条红色文化发展廊,引领带动全市建设红色文化发展新高地。

畅玩“红色景点”

春日,南都记者走入从化莲麻村,这里有黄沙坑东江纵队革命遗址纪念馆融合围屋特色与红色记忆,吸引无数年轻人打卡。莲麻村的红色打卡点,只是广州红色旅游其中一个网红打卡地。南都记者了解到,全市红色景点星罗密布,处处都是红色课堂。

《规划》明确,广州要将红色旅游景区融入广州旅游景点打卡之旅,围绕重大历史事件、领导人足迹等,加强中心城区红色资源整合、中心城区与外围城区红色资源联动,着力打造“不忘初心 红色传承”广州红色旅游系列精品线路。除了在本地打造红色线路,广州加强与国内其他城市红色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与周边地区红色旅游一体宣传等。

其中,与上海、嘉兴、武汉、北京、延安等城市联动一起感受党代会发展历史;探访;与南京、揭阳、汕头、梅州等城市合作,感受重要历史人物事迹等等。广州市国际枢纽交通城市,依托轨道交通,加强高铁沿线省市红色旅游合作,打造“广州—韶关—长沙—武汉”北伐主题之旅等多条“一程多站”式跨省市红色旅游线路。

浇筑“红色未来”

红色文化传承,需要精心打造品牌;提升红色文化的感召力,需要从理论研究、文艺创作、教育宣传等“多管齐下”,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肌理。《规划》提出了红色文化地标、擦亮红色广州品牌、深化红色文化教育宣传、打响广州红色之旅名片、实施“红色 ”战略、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等6项重点任务。

《规划》提出,广州将整合党史党建、社科文化、高等院校等红色文化研究资源,建立全市红色文化研究专家库。立足革命英雄策源城,加强对广州红色文化蕴含的信仰理念、革命传统、人文精神等的深入挖掘和阐述研究,凝练提升广州红色文化内涵价值和精神特质。

在文艺创作方面,研究制定红色文艺作品创作企业扶持政策,建设一批红色文艺创作工作室,鼓励企业、媒体、艺术家等各界力量共同参与红色文艺精品创作,着力打造彰显广州特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色文艺品牌。广州将通过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校园开展“国旗文化”“国歌文化”等主题爱国主义教育,组织青少年学生到红色革命遗址开展红色研学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到红色革命遗址开展志愿服务,将红色革命遗址作为学生校外活动、社会实践的重要阵地。

精品线路推荐

广州起义”红色之旅: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而集中

线路:广州起义纪念馆—观音山战斗遗址—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广州近代史博物馆)

广州红色文化景点(红色广州踏上红色之旅)(4)

“广州起义”红色之旅的重要景点均在越秀区内,各个景点之间相距不远。记者跟随“广州起义”红色景点经典线路来到位于越秀公园内的观音山战斗遗址,与传统的历史陈列馆不同,在越秀山上,可能不经意间就能看到一处当年保存下来的历史痕迹,在时间流逝中,感受到更真切、独特的历史氛围。不过在游览这些户外的红色景点时也能发现,很多景点只有简单的背景介绍,对于想要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的游客,可能略显不够。建议未来可在简要介绍旁分享一些公众号二维码,关联推荐相关的红色景点,为有需要的游客提供更详细的历史资料。

这条线路中的景点接下来会有进一步的提升,为游客朋友带来更生动丰富的游览体验。根据《广州市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越秀片区)发展规划(2019-2025年)》,广州起义纪念馆作为越秀区打造的十个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之一,将打造成为红色文化示范场馆,实施陈列展示提升工程,借助人工智能、3D影像、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打造沉浸式、互动式展览,丰富展馆体验。越秀区还将推进一批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程,其中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内将建设广州起义陈列馆。

总的来说,越秀区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而集中,如果想要了解广州的红色文化,是不错的游览“起点”。据统计,越秀区红色史迹(不可移动文物)共31处,占全市(115处)的27%,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5处、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1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3A级以上红色旅游景区5处。

毛泽东足迹之旅:

一批展馆和纪念馆将成广州红色文化地标

线路:中共三大会址、中共中央机关旧址(春园)—农讲所旧址—毛泽东视察棠下农业合作社旧址

“毛泽东足迹之旅”同样是代表广州红色文化的经典线路。目前中共三大会址正在进行改扩建,不对外开放,预计将于今年7月1日恢复开放。今年7月前,广州起义纪念馆、农讲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改造和展陈提升工作也将完成,届时这批展馆和纪念馆将成为广州的红色文化地标。

广州红色文化景点(红色广州踏上红色之旅)(5)

从街道外围望去,可以看到中共三大会址正在施工,从现场来看,改造范围较大。根据广州市发改委文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新建陈列馆、原陈列馆重新装修布展、旧民居5号楼装修改造、室外广场提升改造、停车场提升改造等,除此之外,周围环境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此外,中共三大会址还将发挥极点带动作用,连片开发周边五大侨园(春园、逵园、简园、明园、隅园),设立中共三大历史研究中心,深化对中共三大的历史研究与阐释,建成集红色旅游、教育、培训、研学、展演于一体的综合性品牌基地。

在中共三大会址景点外,能看到广州红色羊城历史文化游径的指示牌。据了解,这也是广东省近日推出的1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周恩来足迹之旅

互动观展装置多,重温100年前广州风云变幻

线路:杨匏安旧居纪念馆—中国共产党广东区执行委员会旧址—周恩来同志主持的中共两广区委军委旧址—周恩来视察岑村纪念旧址—黄埔军校旧址

跟随这条路线,能够了解到周恩来在广州走过的历史足迹,体现出广州在近代中国革命特别是第一次国民革命时期的重要地位,体现革命策源地主题。

在广州市越秀区越华路上,藏着一个百年祠堂——杨家祠。这是这条线路的第一站,杨匏安的旧居。杨匏安,华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做过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也当过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代部长。1918年至1927年,杨匏安在杨家祠内撰写了《马克斯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等一系列文章,宣扬马克思主义。上世纪20年代初,在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后,由于缺乏活动场所,党团的许多重要会议也在杨家祠举行。1923年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时,会议的筹备联络处正是设置在杨家祠内。

百年来,杨家祠经历了风风雨雨。2019年,广东对杨家祠进行抢救性修缮和史料发掘,并布置为“杨匏安旧居陈列馆”接受参观,这段不平凡的红色历史得以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当中。

记者走访看到,在仅130多平方米的陈列馆里,设置有许多互动观展装置,其中有一幅动态电子地图,标记了杨匏安在广州的主要活动轨迹,游客点击图标,便可以放大介绍图文,看到当年革命史迹今天的样貌,还能追寻杨匏安足迹,重温100年前广州的风云变幻;东厢房内的一个互动屏则是用虚拟的方式,让游客亲手体验壁画修复的过程。在杨家祠东厢阁楼,特意还原了杨匏安挑灯工作的场景,透过墙上的玻璃镜可以看到,狭小的阁楼内布置得简约朴素,古旧的书桌上摆放着一盏煤油灯和一摞手稿。

在修缮杨家祠的同时,关于杨家祠的记忆也逐渐变得清晰。“中共广东区委活动场所”、“黄埔军校招生时应考的中共党员报到处”、“省港罢工委员会给罢工工人发放各界捐款处”……小小祠堂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这些历史事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采写:南都记者 李宛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