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九一三事件”之后,年迈的毛主席曾向中共高级干部推荐过几本书,古今中外都有,其中便有《汉书·霍光传》。

霍光(?-公元前68年),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骠骑将军霍去病之同父异母弟。

霍光十余岁随兄霍去病入京为郎,迁为侍中。霍去病死后,霍光为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入皇宫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深为汉武帝所亲信。

征和二年(前91年),汉武帝想以宠妃赵婕妤所生之子刘弗陵为皇位继承人,认为霍光可辅佐,于是命人绘《周公负成王朝诸侯图》以赐霍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将霍光与西周初期的顾命大臣周公旦相类比,足见对其寄予厚望。

为让高干汲取君子之泽的句子(为让高干汲取君子之泽)(1)

后元二年(前87年),汉武帝病危,诏霍光为大司马,与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辅佐刘弗陵,是为汉昭帝。

汉昭帝时年八岁,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主持朝政,于始元二年(前85年)封博陆侯。上官桀与霍光争权,桑弘羊与霍光在盐铁官营等政策上产生严重分歧。

公元前80年,上官桀、桑弘羊、燕王刘旦、盖长公主密谋,欲杀霍光,废昭帝,立燕王为天子。夺权阴谋败露后,上官桀、桑弘羊被族诛,燕王和盖长公主自杀。霍光自此威震天下。

元平元年(前74年)汉昭帝薨,无嗣,霍光以皇太后诏,迎立汉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为帝。但是,刘贺荒淫无道,不久被霍光废掉。霍光又迎立武帝曾孙刘询为帝,是为汉宣帝。

霍光执政期间,执行“与民休息”政策,削减国家财政支出,减免百姓租赋,重新恢复与匈奴和亲,史称 “百姓充实,四夷宾服”。

其实,向“高级干部”推荐《霍光传》的,一千余年的北宋时期就曾有过一人。《宋史》记载:寇准当了宰相,前去请教礼部尚书张咏,张咏只说了一句“《霍光传》不可不读”。寇准不解其意,回去读《霍光传》,读到“不学无术”时,会心一笑,说:“此张公谓我也。”寇准还算有点自知之明,因为张咏私下对他的评价是:“寇公奇才,惜学术不足耳。”

《汉书》的作者班固虽然称赞霍光“匡国家,安社稷”,同时也指出了霍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霍光传》记载:霍光想废一即位就行淫乱的刘贺,又怕日后担“忤逆”的骂名,他想援引古例,于是问身边人:“今欲如是,于古尝有此否?”他居然不知“伊尹废太甲以安宗庙,后世称其忠”的典故。唐代史学家颜师古注《汉书》时,嘲讽道 :“光不涉学,故有此问。”

晚年毛主席向高级干部推荐《霍光传》,其用意更在于提醒人们清醒认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历史教训。

为让高干汲取君子之泽的句子(为让高干汲取君子之泽)(2)

霍光是西汉武帝、昭帝、宣帝的重臣,有拥立新君、辅佐朝政的大功,是四朝元老,为汉室的安定和中兴建立了功勋,是西汉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政治人物,位列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这棵根深叶茂的大树,确实也庇荫过他的后人。

但是,霍光对他后人庇护有余而教育不足,导致他的子孙们有恃无恐,骄横傲慢,即使什么本事都没有,也不将任何人放在眼里。他们身居高位,“朝请”时却“数称病私出”,“朝谒”也叫“苍头奴”代劳。连“霍家奴”都狗仗人势,竟因与人争道而入御史府踢大门,还动不动就扬言“县官(指汉宣帝)非我家将军(指霍光)不得至此”。

汉宣帝即位之后,霍光夫妇干了一件摆不上台面的事:将自己的女儿霍成君嫁给皇上,又将汉宣帝在民间所娶的皇后许平君毒死,使霍成君成了皇后。

为让高干汲取君子之泽的句子(为让高干汲取君子之泽)(3)

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汉宣帝即宣布亲政。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逐步剥夺霍氏家族的政治权力。

而此时的霍光一脉,在朝廷已盘根错节,势力强大。《汉书》云,“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汉宣帝首先削弱霍光家族的军权。他改任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大司马,霍光侄孙霍山为尚书,剥夺了他们手中的实权。最关键的环节,是汉宣帝将“羽林及两宫卫将屯兵”,“悉易亲信”,换成了自己的心腹之人。

这一切,自然令霍家人坐立不安。霍禹、霍山等人,甚为恐惧。于是,霍氏决定孤注一掷,铤而走险。他们居然密谋想让皇后霍成君下毒酒,毒死汉宣帝,然后由霍禹做皇帝。

然而,此时的汉宣帝早已羽翼丰满、大权在握了。公元前65年,他经过周密部署,一举将霍家及其余党一网打尽。可怜霍氏一族,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活口。霍光的老婆儿子被腰斩后,甚至还被弃尸街头。唯一活下的人,是霍皇后,但也在冷宫终其一生。霍氏一家,真正算是死无葬身之地了!这一可悲结局,正是由于霍光的“君子之泽”的“庇荫”所导致。

要认真读书学习,为官执政的不可不学无术;要管好教育好自己的家人子女——这两条都是毛主席对党政干部反复告诫的。暮年毛主席向高级干部推荐《汉书·霍光传》,其良苦用心,正在于此!

为让高干汲取君子之泽的句子(为让高干汲取君子之泽)(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