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欧鲤钓》科学篇前言

本文是《话说欧鲤钓》系列文章之一,欧鲤钓(Carpfishing)是一种以鲤鱼和草鱼为目标鱼的钓鱼技术,这种钓鱼技术是50年代在英国创造的,很快成为英国最受欢迎的钓鱼技术之一,并且在欧洲遍地开花形成一股热潮。

欧鲤钓于1999年正式成为国际钓鱼运动联合会(CIPS)比赛项目,其举办的CWC欧鲤钓世界锦标赛是唯一的具有官方色彩的欧鲤钓比赛,除此之外欧鲤钓界还有WCC世界鲤鱼精英赛和WCM世界鲤鱼大师赛等商业赛事。

为了向国内钓友介绍欧鲤钓这种钓鱼技术,本使(欧鲤钓遣唐使)通过整理、汇总、翻译、实践的方式撰写了这部《话说欧鲤钓》,力求其成为国内最科学、最完善、最系统的欧鲤钓教学文章。想要更详细的了解欧鲤钓请从 《综述篇》开始系统的了解,也可以观看本使在西瓜视频发表的《实战欧鲤钓》教学视频,有任何问题可以通过“悟空问答”邀请本使解答欧鲤钓中的常见问题。

引言

庄子和朋友惠施出游,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交谈。 庄子看着水里的鲦鱼跃出说:“鲦鱼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我是通过在濠水桥上的观察知道的。”(比照原文有删改)

发现水中的主线会吓到鲤鱼甚至会迫使它离开,尤其是当水中有很多条鱼线的时候

产生了质疑,最系统最全面的质疑如下——

鱼连主线都能发现而去害怕不去吃饵了?还是害怕看到主线逃跑了?又或者害怕颜色?捕鱼的丝网我们可以看作是无数条主线组成的吗?鱼能看见还往上撞?抛竿爆炸钩鱼能看见吗 ?台竿的主线子线八字环鱼能看见吗?现在的传统钓挂蚯蚓都是直接挂蚯蚓中间的鱼看不到钩子看不到线吗?具体例子太多了!请问......钓的这些鱼都是瞎鱼还是傻子鱼?

这位钓友非常认真的写出了很多读者的疑问,接下来本使就从钓鱼人应当有的科学思维以及鱼类的行为两个维度来系统的解答许多读者的疑问,虽然你们没有问。

科学思维节

之前就有写一写钓鱼的科学思维问题的想法,也在某群里分享了钓鱼中的科学思维方法,但是因为没有成文的紧迫性,所以也一直没有把它系统的写出来,直到上一篇文章发表后,读者的一些质疑让本使觉确实有必要把它尽快成文。

首先有一个语文问题“水中的主线会吓到鲤鱼甚至会迫使它离开”不等于你钓不到鱼,因为“甚至会”是语气加重词,它描述的是一种极端情况,一种最坏情况。

接下再说科学思维问题,综合上面这位质疑者的疑问我们可以似乎总结出“是否隐蔽渔具对钓获没影响”的结论,因为质疑者举出大量的实践经验作为证据支撑,但是这样的经验可靠吗?

在钓鱼实践中我们最常碰到问题还有A饵是否比B饵更有效,C方法是否比D方法更上鱼,E渔具还是F渔具鱼更多。人们也会根据自己的垂钓经验给出不同的答案。

那么这些经验真的正确吗?

答案是有50%的概率是正确的,也是就是还有50%可能是错误的。

为什么呢?首先说为什么有50%是正确的,这主要是基于传授经验者利用此经验已经上鱼了,鱼获就是硬道理?!

那为什么说还有50%的可能性是错误的呢,因为这是一个比较问题,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比较方法就会陷入“幸存者偏差”或者是因果论造成的错觉中。

要避免这些问题就需要通过科学的实验方法得出科学的结论,什么是科学的实验方法呢?首先是实验方案的设计要最大程度的避免多变量,例如,你把实验分成A鱼饵、D方法、E渔具然后与B鱼饵、D方法、F渔具两个组来进行实验对比,得出的结论不具有任何参考价值。

反之,如果你设置两个组,它们都是使用相同的D方法、E渔具,然后只有鱼饵不同,两个实验组分别使用A饵和B饵,这时实验得出的结论就具有很强出参考价值了,同时我们还需要把基础环境做到高度一致,降低“本底噪音”对实验数据的干扰,但是作为一个以动物为对象的实验你不可能百分之百消除“本底噪音”,这就需要你加大实验的取样的数量,样本越大越容易抵消“本底噪音”的干扰越接近于真实情况。

作为一名钓鱼人在自然湖泊中的垂钓经验通常来说属于没有科学的对照组、没有足够的采样数量,所以这样的经验心得有可能是对的也有可能是错的。

下面我们通过河南工业大学赵红月等人的一篇名为《几种刺激物对鲤鱼和加州鲈的诱食活性研究》学术论文来了解一下一个科学的比较试验是怎么做的。

实现试验人员买了鲤鱼和鲈鱼两种体长均为3厘米的鱼苗,然后在统一的环境下暂养:

科学钓鱼有什么好方法吗(科学家们也钓鱼)(1)

通过严格一致条件下的饲养尽最大程度的消除鱼苗之间的差异性。

科学钓鱼有什么好方法吗(科学家们也钓鱼)(2)

在试验缸内试验便于观察和避免环境因素影响。

用脱脂棉球作为试验基材,比用真实饲料作为基材可以具有更低的“本底噪音”。

给脱脂棉球分别注射蒸馏水和诱食剂进行对照测试。

科学钓鱼有什么好方法吗(科学家们也钓鱼)(3)

科学钓鱼有什么好方法吗(科学家们也钓鱼)(4)

40尾的数量是让试验样本尽量多,避免个体差异造成结果失真。

驯化避免鱼出于好奇啄球影响结果真实性。

采用的试验方法也是前人(吕光俊)采用的试验方法,避免试验方法的错误设计。

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Duncan’s多重比较法都是科学试验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科学钓鱼有什么好方法吗(科学家们也钓鱼)(5)

科学钓鱼有什么好方法吗(科学家们也钓鱼)(6)

从试验数据可以看出精氨酸和鱿鱼提取物对鲤鱼的诱食效果明显,而丙氨酸、甘氨酸、乳酸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科学钓鱼有什么好方法吗(科学家们也钓鱼)(7)

试验人员通过检索其他科研人员的论文发现试验结果与他人一致。

这说明了几个问题,一个是试验过程基本合理,因为与他人的结果一致,从他人的数据样本上支持了试验结果,如果不一致可能有两种可能,自己的试验方法有问题导致结果有偏差或者是他人的方法有问题,本次试验有重大发现,至少是新发现。如果经过同行评议、编辑审稿都认为试验没问题,确实有新发现,论文得以发表,那么就会有同行依据你的论文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如果同行的实验都能支持这个新发现,那么这个实验结论就有更多的数据支撑。

总结一下,如果要得出科学的对照结论需要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并且要有足够的统计样本和可重复的证据。

鱼类行为节

上一节谈了钓鱼人需要的科学思维,这一节我们再结合质疑者的疑问,通过鱼类行为学理论和易钓性等方向的论文解答一下质疑者的疑问。

首先说一说鱼能否看见主线,质疑者也提到“捕鱼的丝网我们可以看作是无数条主线组成的吗?鱼能看见还往上撞?”

质疑者所说的丝网应当就是刺网,这是一种被动捕捞方式,将长带形的网列敷设于水域中,使鱼刺入网目或被网衣缠络后加以捕捞的作业方式。刺网的工作原理依赖鱼是否能看见鱼线,以及是否能避开鱼线。那么先说一下鱼的视觉。

何大仁教授编著的《鱼类行为学》中指出:

科学钓鱼有什么好方法吗(科学家们也钓鱼)(8)

从上面这段文字我们可断定鱼不瞎,那么既然鱼不瞎鱼为什么还会撞到刺网上呢?首先的一个策略就是恐吓:

科学钓鱼有什么好方法吗(科学家们也钓鱼)(9)

另一种策略就是夜幕掩护:

科学钓鱼有什么好方法吗(科学家们也钓鱼)(10)

最后一个策略,也是最基本的策略降低网片的能见度:

科学钓鱼有什么好方法吗(科学家们也钓鱼)(11)

在渔具渔法学的考研提纲上给出了如下建议——

刺网网线选择原则:不易被捕捞对象发现、与捕捞对象体色相似、与环境的保护色相接近。实践中:

(1)在浅水、清水、表层、强光时多用白色透明的尼龙材料;

(2)在深水、混水、弱光时多用蓝绿色的乙纶材料。

虽然以上的建议是针对刺网的,对于钓鱼,尤其是钓鲤鱼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尤其是分照度不同选择不同颜色的鱼线是及其科学的方法,首先使用尽量透明的鱼线避免鱼看见这是几乎每个钓鱼人都知道的常识,更是众多鱼线厂商努力追求的目标,例如氟碳线,就像本使在《话说欧鲤钓》第二版 线材篇中介绍的“碳氟线由于其光折射率为1.39,因此比尼龙更难以看见,几乎与水(1.33)相同。这具有明显的优点,比普通的尼龙线更难让鱼类察觉”

真是如此吗?考研提纲为什么说“在深水、混水、弱光时多用蓝绿色的乙纶材料”。

欧洲人通过潜水观察发现在水中碳氟主线可以像拇指一样突出。

科学钓鱼有什么好方法吗(科学家们也钓鱼)(12)

在水下真的看不清楚氟碳主线吗?当这张照片清楚地显示出来的时候,它们并不是如此。

而当氟碳主线深入到深水、混水的时候,它实际上可以像晚会中光纤棒的一样突出,水面上的阳光会沿着主线直射向钓组,这确实足以把最自信的鲤鱼推开,而且是质量越好的碳氟主线越容易产生这个问题,所以一些欧鲤钓厂商推出了卡其色的氟碳主线产品来让主线的颜色接近于背景颜色。

因为鱼类行为学告诉人们——

科学钓鱼有什么好方法吗(科学家们也钓鱼)(13)

于是乎,欧鲤钓渔具企业和钓鱼者追求的目标就像下面这家英国铅坠企业的广告词一样:

科学钓鱼有什么好方法吗(科学家们也钓鱼)(14)

it's all they ever see

这一切都是它曾经见过的!

就像《话说欧鲤钓》铅坠篇介绍那样,欧鲤钓具企业推出不同颜色的铅坠来让铅坠最大程度的融入到环境中,避免反差,例如同蚨(TOPLY)就推出了草底绿、砾石棕和淤泥黑三种铅坠:

科学钓鱼有什么好方法吗(科学家们也钓鱼)(15)

不仅如此,还有多种颜色的铅芯线、可剥皮线、塑料件等等。

科学钓鱼有什么好方法吗(科学家们也钓鱼)(16)

一句话,最大程度的融入背景。

为了不让鲤鱼发现钩子,在欧鲤钓界,无反光的鱼钩可以说是标配:

科学钓鱼有什么好方法吗(科学家们也钓鱼)(17)

这是具有特氟龙哑光涂层的同蚨欧鲤钩。

用不同颜色的钨泥把子线压伏与湖床也是基本操作:

科学钓鱼有什么好方法吗(科学家们也钓鱼)(18)

因为无论子线号称多么沉、多么的切水实际上是相对有浮力的或附着微小的气泡。出于这个原因,欧鲤钓的标准操作就是添加一点钨泥让子线下沉到湖床

科学钓鱼有什么好方法吗(科学家们也钓鱼)(19)

上面的内容解答了质疑者关于鱼能否看见刺网?看见了为什么还能上鱼的疑问?以及欧鲤钓人的应对策略。

下面回答另外一个类型的问题,原文在此:

鱼连主线都能发现而去害怕不去吃饵了?还是害怕看到主线逃跑了?又或者害怕颜色?抛竿爆炸钩鱼能看见吗 ?台竿的主线子线八字环鱼能看见吗?现在的传统钓挂蚯蚓都是直接挂蚯蚓中间的鱼看不到钩子看不到线吗?

总结一下“鱼看见了渔具发现了危险,为什么还要觅食,还会上钩?”

我们先通过重庆师范大学水生生物学教授付世建团队的一篇名为《两种鲤科鱼类逃避敌害的能力及其行为机制》论文中的论述了解一下动物行为:

科学钓鱼有什么好方法吗(科学家们也钓鱼)(20)

科学钓鱼有什么好方法吗(科学家们也钓鱼)(21)

科学钓鱼有什么好方法吗(科学家们也钓鱼)(22)

科研人员发现易钓性(也就是钓鱼人常讲的“爱咬钩、容易钓”)通常与鱼的勇敢性和探索性有关,因为什么呢?看论文。

科学钓鱼有什么好方法吗(科学家们也钓鱼)(23)

其实就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水下版,越勇敢的越勇于冒险的越容易上钩,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博傻的过程,恭喜质疑者,你答对了,你钓上来的都是傻鱼。那么什么鱼更傻,更容易钓?

付世建团队通过下面这个装置测量了鲤鱼和鲫鱼的勇敢性和探索性。

科学钓鱼有什么好方法吗(科学家们也钓鱼)(24)

科学钓鱼有什么好方法吗(科学家们也钓鱼)(25)

科学钓鱼有什么好方法吗(科学家们也钓鱼)(26)

科学钓鱼有什么好方法吗(科学家们也钓鱼)(27)

科学钓鱼有什么好方法吗(科学家们也钓鱼)(28)

科学钓鱼有什么好方法吗(科学家们也钓鱼)(29)

科学钓鱼有什么好方法吗(科学家们也钓鱼)(30)

通过上述试验数据研究人员得出结论,鲤鱼和鲫鱼的探索性一样,但是鲫鱼比鲤鱼更勇敢,其实说白点就是傻大胆。

那么鲫鱼是否真的比鲤鱼好钓,付世建教授团队的2018年一篇论文《两种鲤科鱼类的易钓性》给出了明确答案:

自然界鱼类不断遭受人类垂钓压力的影响,鱼类易钓性存在明显的种内个体差异,并且不同种鱼类的易钓性不尽相同。为考察不同种鲤科鱼类的易钓性差异及其是否与外部形态存在关联,本研究以中国广泛养殖的鲤科鱼类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和鲤(Cyprinus carpio)幼鱼为实验对象,在实验室(25±0.5)℃条件下对大小相当、体重相近的3个处理组\[异育银鲫、鲤及混合组(异育银鲫 鲤)\]进行垂钓;每个处理组均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包括40尾实验鱼,每个重复垂钓20尾鱼则停止该组的垂钓活动,记录垂钓成功每尾鱼的时间和序号,计算垂钓总时间及单尾被钓平均时间。结果表明:混合组鲤的体长大于其他组;鲤幼鱼组的肥满度显著高于其他组,混合组鲤和异育银鲫高易钓性个体的肥满度均大于低易钓性个体;在实验过程中,3个实验组的垂钓总时间无明显差异,但单尾被钓平均时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混合组鲤单尾被钓平均时间显著长于异育银鲫组;混合组中异育银鲫幼鱼被钓的数量比例明显高于该组的鲤幼鱼,而钓出鲤幼鱼的平均被钓次序号大于异育银鲫幼鱼。研究表明:相比较于鲤幼鱼,异育银鲫幼鱼更易被钓;两种鲤科鱼类易钓性差异可能与二者生态习性及形态密切有关。

上面论文语言可能太学术,本使用白话重讲一遍:鲫鱼比鲤鱼容易钓,同一个品种的鱼,贪吃的比不贪吃的容易钓。

上述观点也与2012年德国柏林莱布尼茨淡水生态与内陆渔业研究所鱼类生物学与生态学系T. Klefoth所做的一项《驯化对鲤鱼易钓性的影响:学习、觅食行为和食物偏好的作用:鱼类选择中的驯化增加了鱼的易钓性》研究所证实。研究人员饲养了驯化程度不同两种鲤鱼,一种是欧洲人培育的、高度驯化的镜鲤,另一种是驯化较少的,也是中国常见的普通鲤鱼。科研人员在池塘和实验室水槽两个环境中钓鱼,以量化鱼的易钓性。对觅食行为和食物偏好进行量化,以机械的方式解释易钓性的变化。在这两种环境中,镜鲤比普通鲤鱼更容易钓,这与摄食量增加和觅食行为更大胆有关与基因类型无关。

按照上述理论似乎钓上来的都是大鱼和傻鱼,不是吗?但是还真不是,在欧洲流行一种钓大鱼策略就是钓窝子旁边,欧洲人认为狡猾的大鲤鱼会躲在窝子旁边观察小鱼的进食情况,因为鱼类行为学告诉我们,食物的丰富程度和危险的程度成正比。

而欧洲人的水下录像也表明,不吃窝料的掠食性鱼也经常会在窝子里守窝待鱼。

科学钓鱼有什么好方法吗(科学家们也钓鱼)(31)

而且科学们还发现这样一种现象:

科学钓鱼有什么好方法吗(科学家们也钓鱼)(32)

这就为欧洲人的钓大鱼钓窝边提供了理论支撑,也就是当你在为上了一条10斤的大鲤鱼欣喜若狂时,也许一条50斤的大鲤鱼在旁边撇撇嘴游开,心想“小样的,钓我你还嫩点”。

大鱼真的很聪明吗?这样从鱼是否具有学习能力讲起。

鱼类的学习行为包括印记、习惯化、条件发射等行为方式。 

一、 印记 一般认为,印记是指一些动物刚孵化后某一时期之内的经验规定了个体未来行为这一现象。它是学习行为高度特殊化的一种形式。印记反应大多不会随个体成长而消失,可以认为是一种无报酬的学习,不需要任何强化,只要经历一次体验就可学会。鱼类也存在这种行为。 

二、习惯化 习惯化是动物一生中都能看到的一种学习,也是最单纯的学习,这是指反复施加某一刺激,使动物对其反应强度降低而终于消失的现象

三、 条件反射 条件发射是人和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后天获得的,即出生后通过训练或学习而形成的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其神经联系是暂时性的,因而它具有较大的易变性和适应性。鱼类不仅具有形成条件反射的能力,也具有抑制条件反射的能力

T. Klefoth的《鲤鱼易钓性》研究发现,随着被钓次数的增加,被钓上来的时长也显著增加,这表明鲤鱼学会了如何避免被钓。1985年 A. J. P. RAAT的一项《鲤鱼池塘的易钓性分析》研究中甚至给出了明确的记忆时间“当鲤鱼被钓后,如果一年时间没有被钓,那么它对钩子的敏感性会降低,当鲤鱼再次被钓后再次获得避钓经验。”

挪威卑尔根海洋研究所&挪威卑尔根卑尔根大学生物科学系Marion laireaux等人的一项名为《渔业对觅食行为和生活史特征的进化影响》的研究发现,积极觅食的鱼可能会对“被动”渔具(如刺网,地笼和鱼钩)的接触率较高,因此会被选择性地在自然界剔除,因此,一代又一代地消除积极觅食的个体可能为导致减少大胆鱼的演变,通常选择性地去除活跃的个体,有可能在被被捕鱼种中诱发“胆怯综合症”。研究结果表明,休闲钓鱼有可能改变野生鱼类种群的基因库,这可能间接影响种群特征,如生存率、生长率和繁殖量,并直接影响钓鱼成功率。

最后总结一下,钓鱼就是一个博傻的过程,但是傻鱼越来越少了,你的渔具隐蔽的越好钓到的鱼就越多,否则就只能等那条最的傻鱼了!

后语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到本使的文章一定会对很多名词感到陌生,建议访问本使头条号主页看更多《话说欧鲤钓》文章和《实战欧鲤钓》视频,系统的了解欧鲤钓这种钓法。

如果你希望看到更多欧鲤钓文章请点赞、转发、收藏本文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请在评论留言交流,本使原则是——有问必有答,怼过来必怼回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