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与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结构调整及传统产业升级的新形势下,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了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先后出台《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四川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倡导打造“人文与技能并重,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并重”的高技能人才大军,这充分说明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技能人才素质和技能提升离不开培养环境和平台建设,我将结合技能创新工作室人才培养实践,对技能人才培养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以期为企业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首届大国工匠论坛举办的意义?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首届大国工匠论坛举办的意义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与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结构调整及传统产业升级的新形势下,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了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先后出台《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四川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倡导打造“人文与技能并重,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并重”的高技能人才大军,这充分说明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技能人才素质和技能提升离不开培养环境和平台建设,我将结合技能创新工作室人才培养实践,对技能人才培养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以期为企业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一、背景介绍
技能创新工作室在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很多企业选择投入较大资源、制定专项管理制度、配套补助资金等来助推工作室平台建设,提升技能人才素质、促进职工创新发展,推动企业制造能力的转型发展和成果聚集。通过工作室优质交流场地、资源配备和职工成果,形成的良好形象展示,使其发挥更大价值。还有部分省市行业工会和企业组建工作室联盟,搭建工作室内外交流平台以促进各工作室建设、人才培养及攻关成果,引导或带动辐射行业和企业内开展缓慢及僵尸工作室的活动开展,促进工作室的建设和作用发挥。
以高凤林、郭晋龙、黄梦虎等优秀工作室为例,他们均以班组为工作室平台载体,打造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建立完备的规章制度及激励政策,在工作室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以点带面形成辐射引领产生了积聚性成效,以“聚众人之智、合众人之力”的工作室平台建设思路,促进了人才队伍建设。由此可见,基于工作室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具有天然的优势与可行性。
二、现状与问题
分析我所在技能创新工作室人才培养实践的现状,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一是规章制度待完善。工作室在2015-2017年建设初期各项规则制度基本属于条目化,制度内容不够具体或细化,对成员无法进行约束,导致工作室成员缺乏动力与活力,工作室组织活动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高。二是活动场地能力不足。工作室硬件和软件配套能力有待加强,使其能更好满足对外交流、接待、参观展示所需。三是经费支持不顺畅。工作室在创新攻关及活动组织方面缺乏专项经费支撑,导致愿做事、善创新、有想法的人员无法得到配套技术支持和经费支撑,不能形成更多知识沉淀。四是文化建设不够显性化。缺乏思想引领和具象化的文化理念、原则和方法,不能有效凸显文化氛围、形成示范引领或带动辐射作用。五是内外部资源整合有待加强。工作室获取的内部和外部有效信息和资源未能及时有效进行传递,制约了工作室成员的作用发挥。六是经验知识标准化不足。经验、知识分散,未有效整合和标准化,不利于广泛学习应用。七是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传统的师带徒模式无法满足当前多元化或个性化的人才需求,缺乏系统性培养体系和考核评价标准。
三、工作室人才培养实践与模式
针对上述问题,工作室进行认真总结、分析研讨、探索尝试改变工作现状,提出进行人员结构优化、场地功能升级和文化打造申请,改变固有思维大胆创新,以“走出去,请进来”拓宽视野、开拓创新模式广聚资源,倡导“聚众人之智、合众人之力”开展工作室平台建设,使工作室真正成为集职工素质提升、人才培养、技能传承、才艺展示、知识沉淀于一体的创新平台,促进科研生产和人才成长。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完善规章制度。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工作室建设的基础,制度化、规范化是加强工作室建设的必要条件和有力保证。对工作室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修订优化和增补,形成更具指导性或约束性的规章制度,用制度管理模式促进工作室规范化开展工作。其中,一级制度为《潘玉华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综合管理制度》,涵盖工作室宗旨、理念,以及基础管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相关方面的管理要求。二级制度针对一级制度中经费管理、进出机制、培训、师徒传授、QC活动、技术创新课题、提效革新活动,给出具体实施办法。二级制度用于规范工作室内各项活动的实施,同时可供其他班组(部门内各班组)参考,调动成员及部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新力,提升其开展相关活动的质量与效率,使工作室建设作用最大化发挥,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第二,场地扩能扩容。针对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的个性化需求,在原有场地的基础上进行扩建或增设功能单元,同时添置仪器、设备,使小规模研究、人员实作培训、操作经验分享、参观展示等活动具有开展、落地的场所。经建设后,工作室具备约150平方米的专用场地,包括了办公区、操作区、展示区和培训会议区。场地扩能扩容,使工作室具备了人才培养的硬件条件。
第三,获取内外部资金支持。为使人才培养相关活动能顺利开展,工作室积极争获内外部的经费支持。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工作室给予了专项支持,获拨专项基金并建立专项基金代号用于工作室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工作室通过积极参与申报更高层级工作室,提升补助级别;并积极承办各项培训、技能大赛,获取人才培养经费。
第四,文化建设、理念传播。工作室打造文化品牌建设,确定以“学习、专注、担当、奉献”为工作室文化理念,开展工匠精神宣讲与文化交流,持续优化文化建设和理念传播工作,凝练了“守匠心、攻匠行、成匠品”的质量原则,聚焦全员质量提升,打造“产品就是看得见的人品”暨“优秀人做优秀事”的育人文化。一系列活动促进员工思维转变,从而带动行动转变。
第五,加强资源整合。加强信息资源收集梳理,按信息类别或级别主动向上级报备和向内传达,可使员工提前做好规划和相关技术技能、知识沉淀等储备,也可获取所级或部门层面更大支持,可使交流、考察、培训、技能大赛、知识沉淀、荣誉申报等信息来源更规范、更合理化,也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升人才培养的效能。具体包括:一是强化责任分工。工作室按活动开展维度和人员结构合理分工落实到人,对工作室核心成员实行周例会制度,定期将各自负责工作信息汇总,进行查漏补缺并确定下一阶段工作目标,确保工作室年度计划顺利完成或有序开展,使平台建设和人才培训成效显性化。二是政策解读与经验分享。工作室定期开展内外部政策宣贯与解读,从思想上引导,从经费上支持,鼓励职工开展技术攻关、技能创新、撰写论文和工法等形成知识沉淀,并结合工作实际定期开展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注重技能传承,全方位多视角培养知识技艺精湛的高素质人才,多措并举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为企业转型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三是参观交流促提升。通过活动参与、技能展示、内外部交流、外出培训等方法,拓展职工视野,转变观念,由外部驱动变成自驱动,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实现“要他学”到“他要学”的良性循环,起到事半功倍的人才培养效果,员工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等综合素质得到快速提升。四是规划筹备各级竞赛。通过积极承办和参加内外部技能大赛,达到“以赛代练、以赛促学”的目的,同时可了解行业技能水平和自身技能短板,引导大家修正认知并帮助制定改进方向及措施。工作室积极收集外部相关竞赛信息,对竞赛标准进行解读与分析,结合所内人员具体情况开展针对性培训并组织申报各类技能大赛,促进人才培养与成长。
第六,构建知识库、注重传承。工作室成员在进行新工艺、新方法探索的同时,注重知识的固化与传承,形成了包含工装辅材基础信息、培训课程等内容的知识库。一是引导职工开发工装夹具和优化工艺流程。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满足设计和工艺装配需求,提升产品制造成熟度。工作室针对需求从职工能力提升和方法优化上着手,引导职工开发工装夹具和优化工艺流程,培养职工善思巧干的职业能力,再结合部门创新成果激励政策,促进职工的创新思维和价值获得感的形成,助力科研生产效能发挥。二是构建培训知识库,满足各阶段培训需求。充分考虑新员工(初级学员)、业务骨干(中级学员)、工匠培训师(高级学员)不同成长阶段的个性化需求,引导技师(工程师)及以上水平人员开发培训课件并开展培训,促进员工逻辑思维能力提升,融合理论及实践经验,结合流程及典型案例,运用PPT、实操演练及视频等方式,针对不同对象因材施教,形成培训知识库,实现“人、从、众”的人才培养成效。
第七,人才培养模式。在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上,工作室创新性采用基于模型的人才培养方法,有效拓宽技能人才能力半径,引导员工快速成才。建立“三步阶梯成长模型”,以班组、大师工作室、工匠学院为职业提升路径,严格阶梯晋升条件,促进人岗双向选择,激发人员成长内驱力。采用“高师带高徒”与“团队育人法”相结合的育人模式,避免传统“师带徒”点对点固定授艺,易导致的知识体系片面、成长周期长等风险。建立“标准能力量化模型”,从6个维度20个要素,准确评估人员能力,发现优势,定位短板,帮助技能人员针对性改进提升。建立“OKR绩效模型”,将项目团队考核结果作用于个人绩效,形成“同心合力”的团队氛围,提升团队战斗力。
四、人才培养成效
第一,高技能人才不断涌现。近年来,工作室平台先后为部门培养出高级技师3名,技师8名,以全国技术能手、省市级工匠、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等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30余名。工作室平台建设作用充分展现,每年新增申请加入工作室平台学习和历练人员均在5-10人(含外部门人员),辐射影响作用逐步形成,以往员工的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助力单位各部门、各维度高技能人才培养。
第二,人才培养促知识沉淀。近年来,工作室先后申请《一种将螺丝与弹垫、平垫整列并组合的装置》《大功率半导体芯片的封装组件》《微焊盘上叠加进行球形焊的方法及微焊盘叠加键合结构》等发明专利共计24项,公开发表以《LTCC载体与铜基板焊接工艺研究》《PCB装配生产标准化基础建设建议》《楔形劈刀对焊接精度的影响》等为代表的学术论文30余篇。
第三,人才培养促素质提升。通过工作室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作用发挥,工作室成员及部门员工技术技能水平、知识沉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员工的满意度、获得感持续提升,进一步激发大家创新创造热情,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五、工作室建设创新理念与建设思考
通过工作室人才培养实践与模式探讨,创新提出了一系列人才培养观点及方法。总结如下:一是采取先行先试+辐射引领促技能人才成长模式思维;二是“树人先立志”,构建打造“立匠心、传匠艺、琢匠器”的“三匠”育人观,构建个性+特色的培训体系;三是建设“学习、专注、担当、奉献”的工作室品牌文化,树立“秉初心、立匠心”理念;四是倡导“人、从、众”的人才培养方法;五是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复合型技能人才,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六是打造企业中的技能人才队伍高地,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上述方法,可供企业内工作室、班组人才培养参考、借鉴。
(作者:潘玉华,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