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第33章中说:“强行者有志。”

“强”,是坚持不懈,而不是强制、强迫,如果这样理解,与整个《道德经》的精神相背离;“行”,就是坚持不断地努力。

“强行”,不是强硬执行、施行的意思,不是说盲目瞎干,而是坚强力行,是勉励自己坚持不懈地把事情干到底的毅力和恒心;“强行者”,是指努力、竭力前行的人。

“志”,在中国传统教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是指志向,是人生的理想。做人先“立志”,就是“有志”。

坚持是一种动力(是坚持下去的动力)(1)

“强行者有志”,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能够坚持不懈践行人生理想,这个人是有志向的人。

王弼注:“勤能行之,其志必获,故曰强行者有志矣。”一个人为了他的志向勤勉地去做事,坚持不懈,他的志向一定能实现,所以说,勉励自己去做事的人是有志向的人。

有人会问,老子提倡“无为”,“强行”不是与“无为”背道而驰吗?老子所说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听之任之,而是顺其自然,遵循“道法自然”之规则,顺应规律而为,因而“无为”与“强行”二者并不矛盾。

很多人读了《道德经》,就用“无为”去衡量一切,在“无为”与“为”之间划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认为凡是“无为”的都是对的,凡是“为”都是不好的,这是曲解了老子的“无为”。

《道德经》的最后一句话:“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在最后还是强调,一个有道之人,首先要有所作为,然后不争。虽然不争,但只要按照大道去做,上天一定会让人们来成就他,他的事业也会越来越好。

坚持是一种动力(是坚持下去的动力)(2)

在一些人的想象中,老子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其实不然。如果他远离社会,就不可能洞察社会,也不可能对人性有这样通透的了解,就不可能说出这样富有哲理的话,来教诲人如何圆润地为人处世而不受到伤害。

人生在世不易,不能浑浑噩噩过一生,要有所作为,才不枉来世上走一遭,要做一个“强行者”。

“强行者”首先必须立志,立志是有作为的前提。一个人日后能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取决于他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会迷茫,也很难长期坚持下去。

仅仅立下了志向还不够,这只是有想法,把想法变成现实就要去行动,就是要以水滴石穿的坚韧去认真地执行,对理想的执着是坚持下去的动力,“强行”是“有志”的体现。

坚持是一种动力(是坚持下去的动力)(3)

《道德经》第41章:“勤而行之。”真正的有志只能表现在当确定了人生目标后,在行动上就得表现出向着既定目标的矢志不移,绝不轻言放弃。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有志”。否则,世上怎么会有那么多半途而废的人呢?

儒家对“强行”的推崇应该远远超过道家,教育人们要有志有为。

孔子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强行者”,他当然明白自己的理想不合当时的潮流,但他仍然坚持四处游说。他在鲁国因得罪权臣不被重用,只好到其他诸侯国去寻求实现理想的途径。周游列国14年,严冬酷暑,风餐露宿,一路颠簸,所经历的苦难数不胜数。

一路上,孔子遇到了许多避世隐居起来的隐士,他们不是嘲笑他不可为而为之,像丧家犬一样,就是劝他放弃理想隐居起来,过自己舒坦的小日子。孔子难道不想过舒坦的日子吗?他当然想,但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明知其不可而为之,孜孜以求,这就是“强行”。

孔子复辟周礼虽然有点不合时宜,但他的思想后来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如果孔子没有志向,不能坚持不懈地推行儒家学说,儒家能延续到今天吗?答案就是不可能的。

儒家所倡导的一整套社会秩序是国家治理所必须的,一个国家离开了秩序,根本没办法治理,社会就处于无序的状态,就像春秋战国一样动态不安,这也是封建社会选择儒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坚持是一种动力(是坚持下去的动力)(4)

曾国藩也说:“一日强恕,日日强恕;一事强恕,事事强恕。久之,则渐近自然。”这段话的意思是,想要做到恕道,就要勤勉而行,天天勉励自己,事事勉励自己。做得时间久了,施行恕道成为自己的一种本能,与自己的言行融为一体,这里的关键就是“强行”。

老子提倡“强行”,与儒家所提倡的“强行”大意相同,但有区别。

孔子是理想主义者,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不屈不挠地去奋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虽然讲变通,但原则始终如一,不言放弃。

而老子提倡人应该努力去做事,但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顺其自然,不能不顾现实盲目蛮干,不要太执著,当目标难以达成时,要“弱其志”,适当降低一点标准。

志向是行动的指南,“强行”是实现志向的途径。“强行者有志”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志向,做事要有毅力,只有坚持不懈地向着目标做下去,志向就有可能实现。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立删)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与你一起领悟传统文化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