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戴唐卡和挂式唐卡(藏式唐卡绘制装裱流程)(1)


绘制唐卡前首先要根据画面的大小来选择尺寸合适的画布,沿画布的四边把它缝在一个细木画框上(画框的四条框都是用和普通铅笔粗细差不多的树枝制成),把细木画框上的画布绷紧,再用结实绳子把细木画框牢牢地绑在大画架“唐卓”上面,按“之”字形的绳路式样把细木画框的四个边同大画架的四个边绑在一起。

画布一般是浅色画布,不要太厚大硬。画布太厚太硬容易使颜料剥落和皱裂。较合适的画布是织工细密的纯白府绸或棉布,没有图案的白丝绸做画布也非常合适。有的唐卡尺幅很大,用一块画布根本不够,这样只好把好几块画布用非常细密的针脚缝合在一起,缝好的两块布的接缝不能有碍于唐卡画面的完整。

把画布固定在“唐卓”上之后,就着手进行以下工作:首先在画布上涂上薄薄一层胶水作为“底色”,然后晾干。涂淡胶的目的是防止画布吸附,渗入颜料;防止颜料在画布上“变花”,使颜料涂上面布对不会失掉本色。此后,再薄涂一层有石灰的浆糊。等第二层涂料干后把画布铺到木板或桌面之类的平坦地方,用一块玻璃或贝壳、圆石等光滑的东西反复摩擦画布面,一直到画布的布纹看不见时为止。

接下来便是画出主要的定位线。其中有边线、中心垂直线、两条对角线和其他任何需要标出的轮廓线。用炭笔画出佛像的素描草图“白画”之后,再用墨勾成墨线(墨线草图即线描草图称“黑画”)。勾墨之后再根据画面描绘的水泊、岩石、山丘、云雾等景物的不同,在不同的景物上涂上相应的颜色。一次只上一种色,先上浅色,后上深色。绘佛像时,先绘莲花座,再画布饰,较后画佛身。画背景时,先浅色后深色。把上面所说的部分画完后,用金色画衣服上的图案(这些金色图案称“金画”)。

一些画面装饰和画面其他地方也用金色来勾边,称“金线”。较后,将所有需要用墨勾的线再勾勒一遍,然后再画上眼睛。所绘佛像的衣着和装饰图案的构图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画家学习绘画所从师的画派,他对这个画派技法的纯熟程度也许是较值得考虑的条件。绘画的时间、艺术家自己的能力,以及订画雇主的要求等等都可能影响构图和画面装饰。

除了用水色(指用水调和的颜料,犹如现在的水粉和水彩)画的唐卡外,还有另外三种类型的唐卡:金唐(金色唐)卡)、朱红唐(朱红唐卡);黑唐。这三种唐卡的名字来自于唐卡空白背景所填的颜色名称。举例来说,金唐的背景全是金色;朱红唐的背景全是朱砂色;黑唐的背景则全是黑色。以上三种唐卡所有颜料都掺有石灰和胶水,轮廓线必须用与底色对比度鲜明的色彩绘制。如金唐,它的底色是金色,就用朱砂画轮廓线;朱红唐和黑唐的底色是朱色和黑色,就用金色画轮廓线。假如没有金色,黑唐的轮廓线可以用朱砂来画。

在一幅金唐中通常只有嘴眼睛指甲、毛发等处使用其他色彩;在朱红唐和黑唐中、使用水色的地方与金唐有所不同,在唐卡习墨的地方也可以使用焦麦水,这样画面光洁平坦。

一般可在木板印制的佛像涂上水色。如果要将版印唐卡制成久色唐卡,在神佛像轮廓由木版印出后,艺术家便要对画面进行一次致的处理。用炭笔把木版印的轮廓线勾勒一遍使之清晰醒目,按我们上面说的方法绘画出唐卡。

绘画唐卡的调色方法的指导原则,简单他说就是加深某种单色。例如要加深朱砂色,只不过是往调色碗里加点朱砂颜。

佩戴唐卡和挂式唐卡(藏式唐卡绘制装裱流程)(2)


裱制装潢

唐卡绘好之后,要在画面的四边缝裱丝绢,这缝裱的丝绢。叫“贡夏”。“贡夏”可以用各种丝绢制做,其尺寸大小是固定不变的。“贡夏”的下幅长度占画面部分的二分之一,下幅显得稍长;上幅长度占下幅长度的二分之一,或者说占画面部分的四分之一。例如,一个唐卡画面宽是40厘米,高60厘米,下幅长度就是30厘米,上幅长度是15厘米,侧幅宽7.5厘米。

此外,有很多的唐卡在画面的四边围有两道红色或黄色的丝带贴面,藏语称之为“彩虹”。每道丝带的宽度是侧幅(即所裱丝绢的左右边)的一半;如果仅有一条丝带,宽度便是侧幅的四分之一,侧幅的其他四分之三自然是丝绢衬裱面。

有时也可以在“贡夏”的下幅中央看到一块绚丽精美的锦缎。这块锦缎可以是任何颜色,任何形状。可以是正方形,横长方形或竖长方形。锦缎位于唐卡下幅的中央,占下幅面积三分之一,叫做“敦嘎”或“托居”。有时在“贡夏”的上幅中央也有一块锦缎。

唐卡背面的裱衬物可以是棉布、丝绢、绵缎等。一般来说,里衬只裱糊唐卡的“贡夏”部分,不裱糊画面部分;也有给唐卡整个背面都裱上黑衬的。还有一些唐卡,虽然背面全裱,但裱好之后用揭开画面与衬布之间茬口的办法把画面正对的里衬部分切开三个边,以便能够看到写在唐卡背面边上的文字。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人们要揭开衬页看背面文字的情况外,平常唐卡画面背面与里衬的两个底边都固定在一起。

唐卡前面的两个边较后是用红线锁边,必须注意的是,在缝裱用一个叫“唐薪”(即“唐卡木”)或“止薪”的圆木棒将唐卡的底边卷好并将其撑住。根据唐卡的大小确定“唐薪”的粗细。一般“唐薪”的长度是与唐卡的宽度基本相同,两端可再长出唐卡宽度的3厘米,两端套上用金银或青铜制成的套盖。有了“唐薪”之后,把唐卡卷起来就方便多了,故唐卡又称卷轴画。

在唐卡的顶端还有一根扁平木条叫“卡薪”或“贡薪”。木条越往两端越细,以致于从截面看就像一个小木楔,把“卡薪”缝粘在“贡夏”和里衬之间,长度与唐卡宽度相同,两边不要突出来。

唐卡前面有一幅面盖盖住整个唐卡。通常用丝绢制做面盖(人们认为制作面盖较好的一种丝是“面子绫绢”,质软、色黄、带有红绿色的斑色)。面盖用红色、黄色、蓝色丝绢条交替缝合而起,或者就用一种颜色的丝条作面盖。面盖缝在唐卡的顶端,面盖中央还有一些褶子。画有本尊、护法神的唐卡,其面盖丝绢也有白色、黄色、蓝色、绿色等,不过这类唐卡的面盖丝绢条彼此不缝合在一起,都是相互分开的。沿唐卡面盖上部缀有一排有褶子的挂布,下垂约8厘米,用红色丝绢制做。

假如将唐卡宽分为四份,其中左右两边的四分之一处垂有两条彩带,每条彩带的宽度等于“贡夏”侧幅的一半。彩带一直垂到唐卡的底边,彩带底端呈鸟喙形,叫“小鸟嘴”。当面盖放下之后,两条彩带便垂在面盖的外面,并和面盖隔开。这样可以只把面盖向上卷起,让两边彩带直接垂在面画的前面。在唐卡顶端,两条彩带的中间有一条系住上卷面盖的红绳,待面盖上卷后用这条红绳把它折叠系好。红绳上面还有一条布绳用来挂整幅唐卡,或在唐卡卷装后用布绳把它扎好。

裱制装潢唐卡所用材料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意向和委托制作唐卡的施主的财力。

绘画唐卡使用的颜料应该是柔和纯净的高级颜料,粗劣的,普通的颜料只能用来彩绘梁柱、木制神器、床椅、桌凳和其他木器;也可以用来彩画泥塑佛像、绘制壁画。当然,绘制彩画以上物品也要做准备工作。比如画壁画,也要在墙上涂一层胶水以防颜料剥落。

至于把画布固定在木架上使其绷展以便于绘制等就不必细说了,不过画布在绘制前一定要进行处理。

佩戴唐卡和挂式唐卡(藏式唐卡绘制装裱流程)(3)


分期

从时间上,我们大致可把唐卡艺术分为4 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7至9世纪的槛筋期,即造像之初期,也就是藏传佛教的滥觞期。构图简练,多用青、黄、赤、白4种根本显色绘成。人物造像几乎全裸,仅以梵绳、八宝为庄严,主尊画得较大,多直线。第二个时期是12世纪左右,即藏传佛教的后宏期。西藏江孜地区形成了一种以印度健陀罗、尼泊尔、汉地和西藏本土艺术风格相互影响融合的地方艺术风格流派,即江孜画派。其特点是造型比例适当,着重心理表现,突出个性特征的写实手法。第三个时期是15至16世纪,即藏族佛教艺术的繁盛期。宗教上层参与唐卡的创作活动,产生了著名的“门者画派”、“门萨画派”和“嘎玛贡画派”。第四个时期是18至19世纪,也就是唐卡绘画的鼎盛时期。这时期的艺术风格主要受到汉地工笔重彩技法的影响。它的发展前后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18世纪八邦寺高僧多倾觉和曲吉牛勤所创的“新嘎玛贡”画派为其代表。这一画派学习汉族工笔画传统,重晕染、烘托、勾勒,艺术上已不满足原有的朴素、简洁风格,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所谓“二十四次明暗渲染”法来丰富画面效果。第二阶段是19世纪初所形成的“汉风”时期。“新嘎玛贡”画派在第一阶段华丽富贵的风格基础上,开始追求汉画设色雅致 、清新的风格,并将一些汉地通用的“福”、“寿”之类吉祥词绘于画中,形成了今天的唐卡艺术风格。

佩戴唐卡和挂式唐卡(藏式唐卡绘制装裱流程)(4)


色彩

唐卡在施色方面,有独特的讲究,重彩底色约分为红、黑、蓝、金、银五种。红唐卡多绘佛本生故事,风格富丽。黑唐卡多绘护法神、金刚一类镇妖降魔的内容,并施金色勾线,画面威严庄重。蓝唐卡则多绘欢喜佛、胜乐金刚一类题材,有吉祥喜庆之意。金、银唐卡,画面富贵典雅,色彩单纯辉煌。有时画面底色还随“地界”至“天界”的内容变化而变化,如地狱画了护法神降魔,底色则以红色为主;随着中间夹侍菩萨的出现,色彩逐渐变蓝;到了天界,便是一片湛蓝的底色。此外,白于色彩被作为表现神佛容貌、性格的一种手段,因此常以白色表现平静、和蔼、善良;红色和深蓝色表现强悍好斗、凶猛狰狞(愤怒相),出巧妙地把大块的红色、绿色、青色和蓝色并列使用;金色代表多种颜色,表现出一种神圣的气氛。

色颜的调配很重要,一般来说,一种色颜大体要用四种颜料配成,如火红中加入适量黑色变成咖啡色,再加入适量的白色变成红色,大红中加入适量菊黄变成浅红色。与西方画派以红、黄、蓝为三种基本色的概念存在显著差异的是,藏族传统绘画理论中,通常把基本色分为白、黄、红、蓝四种,由这四种基本色相配所产生的颜色叫副色。工珠云登嘉措则把基本色分为五种,他在《知识总汇》中称“:白、黄、红、蓝、绿为基本色;黄丹(桔黄色)、肉色、深暗色、骨头色、淡胭脂色、黑色、烟色、土黄色、绿松石色为副色;以上副色又可分为三十二种公认的配色。配色种类是无边无际的。”[2]一幅好的唐卡要由30多种颜色绘成,有的达40-50种颜色。一幅画是由丰富的颜料合成的,红、黄、白、黑、绿、蓝、紫、青是较常见的几种基本色。配色是一门学问,其变化无穷,丰富多彩。绘制唐卡时用毛笔从盛放颜料的碗里蘸颜色叫“蘸笔”。

根据不同颜色的特性,蘸笔也有其特殊讲究。如“白色、石黄和雄黄,如从雪山顶处取;桔红、大红、副粉色、银粉、金粉和金属色类,务须从碗壁蘸取;青绿色类则需从海底捞。”可见,蘸笔的技法直接关系到画面色彩效果。

在具体画的时候,有经验的画师随调随画,宁可调得稍稀些,每次上色都很淡薄。分三次填色才能达到细腻,画布吸收得好,看上去如天然而成,精细美观。唐卡着色上注重红、黄、蓝三原色,色彩冷暖对比强烈。

以上就是关于唐卡装裱的绘制流程。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原作者及各位读者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重罪悉解脱

图文皆来源于古玩交易网,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佩戴唐卡和挂式唐卡(藏式唐卡绘制装裱流程)(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