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的历史

五代十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比较模糊的轮廓。翻阅历史时总会被具体的争夺和战争所纠缠,容易被纷乱的历史事件与频繁的更替所困扰。因此本人梳理主要事件的时间节点,整理了五代十国的历史,使读者能看清它的来龙去脉。

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公元878年),使得唐王朝的天下四分五裂。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后梁,开启了“五代”历史,共历时五十三年。公元923年李存勖(xu)灭后梁建后唐,13年之后石敬瑭借助于契丹人势力,于公元936年灭后唐建后晋。公元974年辽国灭后晋北撤,太原节度使刘知远乘机建后汉;3年后郭威灭后汉开国,建立后周政权。

一张图看懂五代十国(一图看懂五代十国的历史)(1)

五代十国地域分布图

与此同时,我国的江南地区建立了南吴(扬州)、南唐(金陵)、吴越(杭州)和闽国(福建)政权;湖广地区建立了南平(荆州)、南楚(长沙)和南汉(广州)政权;四川建立了前蜀(成都)和后蜀政权(成都);山西建立北汉(太原)政权。历史上称之为“十国”。

上图表示五代十国的存续关系和被合并、统一时间,公元960年后周的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政权,到公元979年统一了中国。实际上在中国北方还存在契丹,南方有大理等。尤其是契丹占据幽(北京)、云(山西大同)等十六州,对北宋始终是威胁。为此不得不说说后晋的建立者石敬瑭这个“卖主求荣”的无耻儿皇帝。

石敬瑭是后唐唐庄宗手下一员大将,大将军李嗣源把女儿嫁给了他。石敬塘有万夫不挡之勇,曾经率领十几个骑兵在敌人阵地上左冲右突,敌人根本不敢抵挡。李嗣源即位后,石敬塘被任命为陕州保义军节度使等官职、此后连连升职,成为后唐举足轻重的大将。石敬塘和李嗣源的儿子李从珂不和,李从珂篡位后,将石敬塘逐出了朝廷,为太原留守和节度使。殊不知太原地势险要,可攻可守。这样石敬塘摆脱了李从珂的控制。

一张图看懂五代十国(一图看懂五代十国的历史)(2)

五代十国演义图

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已经强大起来,首领耶律德光对中原虎视眈耽。石敬塘的实力不如李从珂,和部下商量了半天,决定投靠契丹,利用契丹的力量来保护自己并夺得皇位。

李从珂对石敬塘一向不满,他先发制人,派了几万人马前去晋阳。石敬塘觉得形势危急,决定立刻向契丹求援。

石敬塘给契丹写了一封求救信,说如果契丹帮助他把后唐军打败的话,他愿意认耶律德光为父亲,并且割让幽、云等16个州。石敬塘不顾民族尊严的行径引起了部将们的反对,刘知远认为这样即丧失国格,又有损中原政权的利益,那16个州是中原的屏障,怎么能随便割让呢?可急疯了的石敬瑭哪儿管得了这么多,还是把那封信送了出去。

一张图看懂五代十国(一图看懂五代十国的历史)(3)

耶律德光早就对中原垂涎三尺,见石敬塘开出这么优厚的条件,高兴还来不及呢。亲率5万人马前去援救石敬塘,很快就打败了后唐军。李从珂调集军队组织第二次进攻,可带兵的赵德钧却贿赂耶律德光,请立自已做皇帝,和契丹约为兄弟之国。由于赵德钧的实力很强,耶律德决定答应赵德钧的请求。石敬塘知道这一消息后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赶紧派人到契丹军营前跪下,哭哭啼啼地请求契丹不要和赵德钧的合作。

不久,耶律德光册封石敬塘为皇帝,定国号为晋,并约定双方永为父子之邦,石敬塘将雁门关以北16个州割让给了契丹。石敬塘比耶律德光大了11岁,可他还是恬不知耻地称呼耶律德光为父亲。石敬塘有了契丹做靠山后,就气势汹汹地率领人马向后唐发起了进攻,后唐军队纷纷望风而降。两国联军一直打到了潞州,赵德钧父子投降。这时契丹军队停止前进,石敬塘率领自己的部队单独南下,借着余威迫使后唐军投降,一直打到了洛阳城下,李从珂登上高楼自焚。石敬塘终于除掉了心腹大患,正式成为中原的皇帝。

一张图看懂五代十国(一图看懂五代十国的历史)(4)

石敬塘对契丹感恩戴德,给契丹上奏章都自称“儿皇帝”,称耶律德光为“父皇帝”,每年除了要送30万匹丝吊和大批金银外,逢年过节还得送上各种礼品给耶律德光和手下的大臣们。契丹对石敬塘稍有不满,就派使者来斥责他,可石敬塘丝毫也不动怒,而是唯唯诺诺,卑躬屈膝地道歉。后晋的使者出使契丹,契丹人都不把他们放在眼里,故意说很多侮辱性的话。而契丹使者出使后晋,却比皇帝还威风,稍有怠慢便大发脾气,指着石敬塘的鼻子骂。朝廷上下对此非常不满,觉得把中原人的脸都丢尽了。

石敬塘当了7年儿皇帝,病死了。他的侄子石重贵继承了皇位,在给契丹的奏章中自称“孙”而没有称臣,契丹人认为这是对他们的不敬,于是大举南下侵略中原。由于燕云十六州被割让给了契丹,所以契丹军队入侵中原如入无人之境。但进入中原后,遭到中原军民的顽强抵抗,连续两次都失败了。最后由于内奸的出卖,契丹人还是攻下了洛阳,将石重贵俘虏,后晋灭亡。

虽然契丹人最后还是被赶走了,但那16个州始终都掌握在他们手中,导致日后的中原王朝在和契丹作战时无险可守,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

一张图看懂五代十国(一图看懂五代十国的历史)(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