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上]点击头像关注迷爱,更多精彩影视资讯[比心]

阴郁的森林里,十几岁的孩子们面色惊恐,奋力逃亡。

伴随着枪声,他们一个又一个被击中,倒下。

挪威岛上枪杀事件(对几百名孩子持枪扫射)(1)

这不是一场“猎杀游戏”,而是2011年发生在挪威的真实惨案。


于特岛7月22日

挪威岛上枪杀事件(对几百名孩子持枪扫射)(2)


那年7月22日,汽车炸弹和夏令营屠杀先后发生。

共计77人死亡,300多人受伤。

这次事件被称为于特岛惨案。

它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挪威境内发生的最为严重的暴力袭击事件。

挪威岛上枪杀事件(对几百名孩子持枪扫射)(3)

电影根据它改编,高度还原了整个过程。

不同于以往的同类型题材,本片以幸存者身心修复的艰辛历程切入,同时,也揭示了对恐怖分子的审判过程。


挪威岛上枪杀事件(对几百名孩子持枪扫射)(4)

凶手与律师,受害者与家属,政府与媒体。

三条故事线并行,碰撞出了惊人的力量,使得电影有了更深刻的立意。

挪威岛上枪杀事件(对几百名孩子持枪扫射)(5)


影片开场很特别,凶手竟是第一个出现。

镜头里的安德斯在有条不紊地配置炸药,随后他将其装上车,自己换上假警服,调试着枪支。

挪威岛上枪杀事件(对几百名孩子持枪扫射)(6)

一切准备妥当,他开车来到政府区域,接近首相办公楼的地方。

将载有炸药的白色货车停靠在楼下,他点燃炸药后,随即离开。

挪威岛上枪杀事件(对几百名孩子持枪扫射)(7)


尽管安保人员在监控里注意到了可疑车辆,但确认需要时间。

还没开始查车辆信息,那边伴随着一声巨响,就已经成了一片火海。

挪威岛上枪杀事件(对几百名孩子持枪扫射)(8)

周边大楼,街道的玻璃全被震碎,还造成多人受伤,8人死亡,损失严重。

在附近办公的首相,为了安全起见,也抓紧时间转移。

同时,市中心进入警备状态。

挪威岛上枪杀事件(对几百名孩子持枪扫射)(9)


与市中心的混乱相反,安德斯非常泰然。

他正驱车前往于特岛,按照计划进行第二次袭击。

而此时的岛上,有几百名正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们,他们搭帐篷,听讲座,踢足球,对接下来的活动充满期待。

挪威岛上枪杀事件(对几百名孩子持枪扫射)(10)

可是,这一切都被突然地爆炸毁了。

他们得知消息后很担心,纷纷给在大楼里工作的父母打电话,确认是否安全。

然而,他们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将经历什么。


挪威岛上枪杀事件(对几百名孩子持枪扫射)(11)

安德斯借着警察的身份,声称是被派来支援安保,做突发事件的报告。

他让老师集合所有人,然后光明正大地提着武器,乘坐轮渡,登岛。


挪威岛上枪杀事件(对几百名孩子持枪扫射)(12)

虽然聪明的老师在交谈中察觉到了异样,但已无济于事。

安德斯举起枪,开始了惨无人道的屠杀。

挪威岛上枪杀事件(对几百名孩子持枪扫射)(13)

整个过程触目惊心!

在院落里,在会议大厅,听从安排前来集合的学生们就如同等待捕杀的“猎物”一般。


挪威岛上枪杀事件(对几百名孩子持枪扫射)(14)

而逃出来的孩子们又是狂奔,又是躲在峭壁悬崖下,或是装死,或是打电话求助。

名叫维亚的男孩,就是在恐慌中拨通电话的一个。

挪威岛上枪杀事件(对几百名孩子持枪扫射)(15)

可就在挂断电话没多久,在峭壁上的他和同伴就被安德斯发现。

维亚的四肢和头部多处中弹,生命危在旦夕。


挪威岛上枪杀事件(对几百名孩子持枪扫射)(16)

好在,他等来了真正的警察。

让人意外的是,面对警察,安德斯没有任何抵抗,他放下武器,“听话”的趴下等待被捕。

难道他这么快就认错了么?并没有。


挪威岛上枪杀事件(对几百名孩子持枪扫射)(17)

安德斯是在等待第三次袭击。

作为一名极右翼分子,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伟大的,口口声声为了全欧洲。

而杀掉精英人士的孩子,明日的领导人,是自己对欧洲的献礼。


挪威岛上枪杀事件(对几百名孩子持枪扫射)(18)

可以说,整个审判过程,他都是一副“我主导着一切”的架势。

安德斯指定著名律师盖尔代理辩护,说自己有同伙,提出和政府首相谈判。

那副面孔让人觉得可怕,感到厌恶。


挪威岛上枪杀事件(对几百名孩子持枪扫射)(19)

然而,当盖尔了解安德斯不幸的童年后,向他提出能以偏执型分裂症为其辩护的时候,安德斯却拒绝了。

因为他想以正常人的姿态,来证明这场袭击有意义。

在法庭上,面对镜头,他带着笑意,没有一丝后悔的迹象,宣扬着自己所谓的正义。


挪威岛上枪杀事件(对几百名孩子持枪扫射)(20)

影片对敏感问题没有逃避,用冷峻的台词,引发思考——

当大量移民涌入,新的文化与当地文化发生冲突时,政府该怎么做?


挪威岛上枪杀事件(对几百名孩子持枪扫射)(21)

正如导演在首映上说的,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就是想告诉人们,暴力屠杀永远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因为这些人打着保护自己国家和人民的旗号,做出的却是与恐怖分子一样的事。

这永远不会被理解,更不能被原谅。


挪威岛上枪杀事件(对几百名孩子持枪扫射)(22)

用生还者的重生去对抗恐怖主义。

这场“战争”关乎国家,也关乎每一个人——

维亚脑部中弹,做开颅手术,总算捡回一条命。

然而,遗留在他脑干周围的碎片,又随时能危及他的性命。


挪威岛上枪杀事件(对几百名孩子持枪扫射)(23)

肉体上的痛苦,艰难地康复训练,还有日日夜夜缠绕着他那可怕的屠杀场景。

同伴的死亡让他无法正视生活。

“这需要时间恢复”,一度是维亚觉得最可笑的一句话。


挪威岛上枪杀事件(对几百名孩子持枪扫射)(24)

人可以如此脆弱,也可以如此坚强。

从丧失生的欲望,躲避出庭;到敢于面对同伴,站上法庭,控诉安德斯的罪行。

维亚终究还是站了起来。


挪威岛上枪杀事件(对几百名孩子持枪扫射)(25)

借着审判的“口”,它对“暴力袭击”给出了最有力的回击:

这样的事件不会打败我们,也不会改变我们,凶手的目的无法得逞。

伤者有家人朋友的支持和鼓励,凶手则永远是孤立无援。


挪威岛上枪杀事件(对几百名孩子持枪扫射)(26)

事实确实如此。

安德斯指定的律师,承受着家人被威胁的痛苦,仍然替他辩护。

不是认同他是“英雄”,纯粹是出于职业道德。


挪威岛上枪杀事件(对几百名孩子持枪扫射)(27)

可笑的是,安德斯一向崇拜的某位右翼派人士,同样看不起他。

虽然答应出庭陈述,但在法庭上,那人否认了安德斯所做的一切。


挪威岛上枪杀事件(对几百名孩子持枪扫射)(28)

更可悲的是,安德斯的母亲也拒绝为他出庭。

没有一个人愿意为他的行为辩护。

挪威岛上枪杀事件(对几百名孩子持枪扫射)(29)

可以说,《于特岛7月22日》是一个家庭挣扎着继续生活下去的个体备忘录,也描绘了这个国家的治愈与和解之路。


整体基调阴郁而低沉,却也没有大悲恸,同时,它还刺激着人们最敏感的神经。

至今,都还记得最后一幕:

安德斯面前是监狱冰冷的墙壁;而维亚面前则是浩瀚荒野。

挪威岛上枪杀事件(对几百名孩子持枪扫射)(30)

挪威岛上枪杀事件(对几百名孩子持枪扫射)(31)

虽然肆无忌惮的危险依然存在于我们身边。

但还是那句话,暴力从来不能迎来真正的和平。


[左上]点击头像关注迷爱,更多精彩影视资讯[比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