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经典、从诗经开始,以文会友。

诗经第305首是什么(品读不一样的诗经第十二篇)(1)

在经典的文字里慢慢走,以一颗沉静的心,一种沉思的姿态,共同穿越一段孤独、寂静但又无比丰盈的读书时光。

【鹊巢】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大意】

鹊儿筑成了巢,斑鸠来居住,这个女子出嫁了,夫家百辆车子来迎娶。

鹊儿筑成了巢,斑鸠来占用,这个女子出嫁了,娘家百辆车子来护送。

鹊儿筑成了巢,斑鸠占满没了空,这个女子出嫁了,婚礼用百辆车子来完成。

诗经第305首是什么(品读不一样的诗经第十二篇)(2)

一、喜鹊在中国的象征意义

喜鹊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鸟类,象征着喜事的到来,民间素有喜鹊叫喳喳,好事要来临的说法,儒家认为喜鹊具备宽容博大的情怀,品质坚贞始终如一,所以提倡人们向喜鹊学习,并把喜鹊当成圣贤的象征模版,而在民间“鹊桥相会”就是一个优美的传说,它们仁爱又富有同情心,用无私的奉献精神为一对恋人搭起了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得以团聚,因为这个传说农历七月初七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喜鹊在中国具备喜祥与喜事的美好寓意,而“鹊巢”常常被引用于美好爱情开花结果的成就中。而这首诗正是引用了喜鹊这样的吉祥的寓意来衬托出一场盛大而豪华的婚礼现场。

二、鹊巢在传统中的解析

诗经第305首是什么(品读不一样的诗经第十二篇)(3)

从这些热烈而盛大的婚礼现场,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不是一般的民间婚礼而是一位贵族的婚礼,车如流水马如龙,盛况快赶上了黄晓明和杨颖的世纪婚礼了。

整首诗都是以鸠居鹊巢作为比喻,清代学者方玉润认为《鹊巢》是在描写别人成婚的场景,用斑鸠来比喻新娘是因为斑鸠是一种性情温顺的鸟,而且产生很多,宜生养是好妻子的代名,古时但凡男子迎娶妻子,周围人都会祝福她多生子女,所以这首诗才会以鹊与鸠来比输男女婚配。

鹊筑好巢鸠会来居住,这一点与如今的中国传统习惯非常接近的,一对新人结婚,买房大部分还是由男方来承担。

诗经第305首是什么(品读不一样的诗经第十二篇)(4)

三、诗句的递进变化及意义

从第一句的“居之”再到“方之”,“盈之”形成一种递进关系,这种递进关系变化,“方”是比并而住,“盈”是已经住满,这种递进的变化显示出了男娶女嫁如同鸠居鹊巢一般,是自然属性,也是人的天性,是非常值得恭喜和庆祝的。

自古以来人们对婚礼都给予了相当重视,诗中这场婚礼举办得十分隆重,男子娶妻无论是对家族、个人、都是一件大事,诗中的“御之”表示新郎家派人去迎接新娘,“将之”表示新郎家把新娘接了回来,“成之”意思成全,婚礼完成。

而我们也能从这些盛大的百辆车接送和众多人的祝贺中看出来,主人家应该是一位贵族。

虽然仅仅是“御”、“将”、“成”三个字的递进变换,却将成婚的整个过程烘托得热烈而隆重,让读者感同身受,如同身临其境。古人以斑鸠的温和多子来比喻妇人之德,成婚的二人,一个是勤恳良厚如喜鹊的君子,一个是温善德馨如布谷的淑女,这样的形象也是人们期待向往的好配偶。

正因为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期盼,这对富有盛誉的佳偶才赢得了人们的关注,才会有这么多的车辆与人群前来恭贺、护送和热烈祝贺。

诗经第305首是什么(品读不一样的诗经第十二篇)(5)

四、鹊巢相关的杂说

除了对于这首诗的一些原始解析,还有一些其他的歧义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观点:

一、用喜鹊比喻新郎,用鸠比喻新娘,这种比喻法详细的也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二、用喜鹊比喻弃妇,用鸠比喻新妇,这是一首悲伤的触景生情的弃妇诗。

鸠占鹊巢历来就是一个贬义词,这首诗前面部分一直在强调喜鹊垒好了窝,鸠来居住,形容弃妇的丈夫遗弃了与他一起白手起家,艰难创业的结发妻子另娶新欢,弃妇面对辛苦经营的家被丈夫喜新厌旧抛弃掉的自己,还用盛大的车队去迎接新欢,致使新妇占了自己的位置,就如同“鸠占鹊巢”一般,弃妇的内心无疑是无疑是痛苦的,面对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的丈夫,只能作诗立言以明心志。在封建社会《召南·鹊巢》中类似这样的弃妇遭遇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古代妇女需要遵守三从四德是毫无话语权的,而对自己的不公待遇她们无力抗争,还要用宽容的态度去接纳喜新厌旧的丈夫,这首诗无疑也具备了这样一种对负心汉婚姻的强烈谴责,对当时社会的沉痛控诉,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三、与鸠都没有明确的比喻,这首诗只是一个与婚礼毫无关系过路人写的。

这个路人无意中看到或者参与了这样一场豪华的婚礼,有所感触就写下了这首诗,纯粹出于对这场婚礼的赞叹。

诗经第305首是什么(品读不一样的诗经第十二篇)(6)

小结:

这首诗看起来就是一个简单的描写豪华婚礼现场的过程,按我们现在看来也象是一个旁观者经历了这场婚礼后的描述,除了对于婚礼上车队之多,参与者之众的感叹,文笔显得有些简单平铺直叙,并没有对新娘和新郎有过多的描述,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无限的想象空间。细味诗中所写,往返的迎亲车队给画面以较强的时空感,短短三章,却回味悠长。

文章总结于前人,谢谢阅读,欢迎点评关注!

图片转载自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