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是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基本内容是虞、夏、商、周君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谈话记录,反映了上古华夏文化的各个不同侧面,是学习和研究我国上古史和古代文化的重要文献。

《尚书》最早只叫做《书》,汉代称《尚书》,意为“上古之书”。后来,儒家把《尚书》尊奉为经,所以又称《书经》。

尚书怎样学(我们如何学习尚书)(1)

△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尚书》,岳麓书社出版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学习《尚书》,先要了解它的各种版本和传授情况。

《尚书》大约在先秦就有定本,《论语·述而》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可知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就把《尚书》作为儒家讲习的主要课本。《庄子·天下》也说:“《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证明先秦的一些知识分子读过《尚书》。政事史料的篇目本来很多,汉代的《纬书》说有3240篇,《汉书·艺文志》记载孔子删为一百篇。这个百篇本就是《书》的最早选本。

尚书怎样学(我们如何学习尚书)(2)

到了汉代,《尚书》的选本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今文本,一个是古文本。

今文本《尚书》由伏胜传授。伏胜,史籍多称为“伏生”,“生”是古代对有学问人的尊称。《史记·儒林列传》说:“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伏生曾经担任秦的博士,他的《尚书》是秦王朝的官方定本。伏生讲授时是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的,所以叫今文《尚书》。又因为这个隶书写定本是伏生传授的,也称“伏生本”。

汉代《尚书》的另一个本子是古文本《尚书》。《汉书·艺文志》记载,汉武帝末年,分封在孔子家乡的鲁恭王刘余在拆除孔子住宅时,发现了一部《尚书》,共有四十五篇。因为这部《尚书》是用先秦古文字写的,所以叫做古文《尚书》,又因为这个本子是在孔子住宅的墙壁中发现的,也叫做孔壁本,或壁中本。当时,孔子的十一世孙孔安国对这部古文《尚书》进行研究,他发现四十五篇中有二十九篇和“伏生本”基本相同,另外多出了十六篇。孔安国用隶古字写定,送到官府。孔安国又作了传,碰到巫蛊事件,不得奏上,只是私自传授,在民间流传。

西汉传授伏生今文《尚书》的主要是欧阳高、夏侯胜和夏侯建三家。《汉书·艺文志》记载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刘向曾用皇室书库所藏的古文《尚书》对照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仅仅有七百多字不相同,脱了六七十个字。可见,两个版本的差异并不算大。

今文《尚书》在汉代始终立于学官,因而今文《尚书》一直是官方规定的标准读本。古文《尚书》只在民间传习,虽在西汉末年经刘歆力争立于学官,但东汉初年又被取消了。后来,经杜林、贾逵、马融、郑玄等著名学者的提倡,逐渐在学术界取得了优势。到了魏文帝曹丕时,古文《尚书》又重新得到国家承认成为官学。西晋“永嘉之乱”,今文《尚书》失传,剩下就只有古文《尚书》了。南北朝时,古文《尚书》仍然盛行,到了隋唐,又竟被伪古文《尚书》取而代之了。

东晋元帝司马睿执政时,豫章内史梅赜(或作梅颐)向朝廷献了一部《孔传古文尚书》,分四十六卷,计五十八篇,除《舜典》一篇外,每篇都有孔安国的“传”,书前还有孔安国写的《尚书序》。汉代传下来的百篇书序,也根据时间先后分别插在各篇篇首或篇末。据梅赜说,《孔传古文尚书》是魏末晋初的学者郑冲传下来的。郑冲怎样得到的,梅赜没有说明。由于传授无稽,后代学者又考定为伪书,这个本子就叫做伪古文《尚书》本。

《孔传古文尚书》出现不久就立于学官,从东晋到隋唐,大多数学者坚信这就是真正的孔壁古文《尚书》和汉代孔安国作的“传”,陈朝的大学者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替它作“音义”,隋朝的重要学者刘炫和刘焯替它作“疏”,在学术界渐占优势。唐初制定《五经正义》,又采用了《孔传古文尚书》为底本作《尚书正义》,为官方定本,公开颁行。后来,宋人又把它编入《十三经注疏》,一直传到今天。因此,伪古文《尚书》本就成为《尚书》的最后定本了。

我们今天看到的本子就是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本,从宋代的吴棫开始,历代学者对它的真伪进行研究,发现它真伪杂糅。一致认为:大禹谟、五子之歌、胤征、仲虺之诰、汤诰、伊训、太甲上、太甲中、太甲下、咸有一德、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泰誓上、泰誓中、泰誓下、武成、旅獒、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陈、毕命、君牙、冏命,这二十五篇都是伪的,另外,孔安国的《尚书序》和《孔传》也是伪造的。这些真伪杂糅的情况,我们要特别注意。

尚书怎样学(我们如何学习尚书)(3)

《尚书》记载了虞、夏、商、周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传说和历史事件,比如尧舜禅让、鲧禹治水、商汤伐桀、盘庚迁殷、武王伐纣、营洛治洛、周公摄政、平王东迁等等,为《左传》《史记》等史书的写作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司马迁写作《史记》曾大量引用。《史记》的《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以及《鲁周公世家》和《宋微子世家》等篇目,就全文引用了《尚书》的《尧典》《皋陶谟》《西伯戡黎》《洪范》《金縢》《微子》等十一个篇目。可见,《尚书》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尚书》各篇内容丰富,涉及了虞、夏、商、周的天文、地理、官制、礼仪、教育、刑法、典章制度等范围广泛的领域,反映了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宗法思想、伦理道德、哲学观点逐步形成的历史过程。我们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化不可不阅读《尚书》。

尚书怎样学(我们如何学习尚书)(4)

《尚书》保存了许多古词古义。例如:在,训“观察”,又训“终”;於,训“代”,又训为叹词;格,训“度量”,又训为“来”;时,训“是”,又训“善”;作,训“始”,又训“立”;矧,训“况”,又训“又”;若,训“善”,又训“如此”;“越”和“惟”,都是发语词,又都是连词;等等。《尚书》二十八篇还反映许多古代语法特点。它很少使用句末语气词。例如,《西伯戡黎》“我生不有命在天”句是个反问句,却没有表示反问的句末语气词,《史记·殷本纪》引作“我生不有命在天乎”,加了一个“乎”。它的主动句和被动句在形式上没有什么区别。例如,《禹贡》的“禹锡玄圭”句,《史记·五帝本纪》作“于是帝锡禹玄圭”,原来是个被动句。《尚书》二十八篇中“者”字结构还没出现。例如:《尧典》的“下民其咨,有能俾义”,《史记·五帝本纪》作“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上述这些语言特点,都是研究上古汉语的重要语言材料。

我们现在学习《尚书》,初学者可以采用今注今译的读本。对于研究者说来,除了采用今注今译的读本,还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读历代《尚书》研究的重要著作。《尚书正义》就是最重要的一部。它选用《孔传古文尚书》作为底本。“注”虽然不是汉代孔安国写的,但作为魏晋人的传注仍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唐代孔颖达的“正义”,主要根据刘炫、刘焯等人的旧疏,旁及南北朝后期以来诸家注疏,斟酌取舍,增简削繁,是魏晋以后唐以前《尚书》注解的总汇。这类著作还有宋代《尚书》注释的代表作蔡沈的《书集传》,清代《尚书》注释的集大成者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近人曾运乾先生的《尚书正读》等。此外,清人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王先谦的《尚书孔传参正》等都是应该参考的。至于想了解《尚书》有关专门问题,可以阅读陈梦家的《尚书通论》、蒋善国的《尚书综述》等。

我们现在学习《尚书》,要重视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民族的传统美德,振奋民族精神。《尚书》中提倡的明德、修身、团结、进取、勤劳、节俭、爱民养民,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尚书怎样学(我们如何学习尚书)(5)

【来源:岳麓书社】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