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建永(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科院基地研究员),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正能量?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正能量(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正能量

作者:赵建永(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科院基地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十大报告中,万众瞩目的高频词——中国式现代化,可谓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意义重大。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生态文明思想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纲领。“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是绿色发展观念的源头活水,关乎人民的健康幸福、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新发展观,借鉴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传统智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并以此为基础描绘出“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的蓝图。这种新发展观把准了时代潮流的主脉,指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由此,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视角,探索对“天人合一”等传统文化资源加以创造性诠释和转化,是推动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传统文化追求正不断成为现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梳理好从“天人合一”到绿色发展的历史脉络,从中汲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将有益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向更高质量迈进,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早日实现。

“天”与“人”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概念,“天”泛指天地,人的活动要遵循和效法天地之道。“天人合一”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它与“道法自然”在思维模式上是相通的。人文科学家卡普拉(Capra)的经典名著《物理学之道》指出,中国智慧与现代科学在本质上是和谐的,而能否充分吸收天人合一思想、突破西方机械世界观的框架,关系到文明能否存在下去。

改善自然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高度重视生态文明,“两山”理论深入人心,全社会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党的十九大报告就已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报告用“尊重、顺应、保护”三个渐进式词语表明了人类对待大自然的应有态度。尊重自然就是尊重自己,顺应规律就是把握命运,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未来,为绿色环境而战,我们责无旁贷!

深化认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规律,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全球生态危机十分严峻的形势下,人类应从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社会生态相统一的角度反思对待自然的态度。“天人合一”观视自然、社会为有机统一的生命共同体,认为人与自然是普遍联系、彼此依存、融合共生的,这对启发和丰富现代人的生态整体意识和绿色发展观念至关重要。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思潮有所抬头,对全球经济和生态保护造成不利影响。我国面对的困难和挑战越大,越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和实践是对中国传统天人观的继承,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整体观的发展。新征程中,让我们大力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并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