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行三年,垃圾分类已成为引领低碳生活的新时尚上海形成了哪些经验?,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上海哪一年开始实行垃圾分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上海哪一年开始实行垃圾分类(超九成上海市民给出)

上海哪一年开始实行垃圾分类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行三年,垃圾分类已成为引领低碳生活的新时尚。上海形成了哪些经验?

在今天的“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党委专题系列第四场新闻发布会上,市绿化市容局副局长唐家富表示,上海的垃圾分类经验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体制机制逐步优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从原来的单打独斗,变成齐抓共管,市、区、街镇各级垃圾分类联席会议制度有效落实。特别是在街镇层面,每月召开垃圾分类工作例会、研究垃圾分类动态进展已成为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延伸到社区,由居民区党组织牵头,居委、物业、业委、业主共同参与,发挥全市党员双报到制度优势,将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二是坚持精细化管理,基层治理实践明显深化。由居民区党组织牵头,按照“一小区、一方案”,垃圾分类已从社区治理难点,成为撬动社区治理的有力支点。2021年底,全市14.32万市民参与的垃圾分类工作满意度评价活动中,93%以上的市民对垃圾分类给出“五星好评”,98%以上市民对垃圾分类工作表示满意。

三是坚持广泛发动,垃圾分类实效得到固化。广泛开展“垃圾分类七进”活动,强化标志性区域及交通枢纽、地铁站点等窗口区域垃圾分类科普氛围营造,设立24个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基地,近80万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全市居民和单位分类达标率均保持在95%以上。目前,垃圾分类意识深入人心,成为上海市民的自觉行为和文明习惯。

四是坚持系统治理,全程分类体系实现强化。在源头投放环节,全市已全面完成分类投放点规范化改造,并于去年实现了道路废物箱投放口二次升级改造。同时,完成收运环节的四分类收运车辆规范配置,可回收物点、站、场体系基本建成。在末端处置环节,完善了“一主多点”生活垃圾末端处置体系,建成一批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垃圾分类收运处置设施。目前,全市湿垃圾资源利用和干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共24座,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总能力,从2018年的1.5万吨/日上升到今年的3.1万吨/日,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栏目主编:陈玺撼

来源:作者:束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