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北京之美,人们往往会想到气势恢宏的故宫、巍峨壮观的长城、气象万千的颐和园等风景名胜,以及“鸟巢”(国家体育场)、“水珠”(国家大剧院)、“中国尊”(北京中信大厦)等当代杰出建筑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四个中心”,北京的这些景观展现出非凡而独特的魅力,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美在和谐的理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美在和谐的理解(美在和谐宜居的细微之处)

美在和谐的理解

说到北京之美,人们往往会想到气势恢宏的故宫、巍峨壮观的长城、气象万千的颐和园等风景名胜,以及“鸟巢”(国家体育场)、“水珠”(国家大剧院)、“中国尊”(北京中信大厦)等当代杰出建筑。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四个中心”,北京的这些景观展现出非凡而独特的魅力。

然而,北京的美远远不止这些,对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来讲,大家眼中的“北京之美”更多地关注于城市的细节。如果用最简短的话来概括,那就是“和谐宜居”。

北京之美,美在背街小巷越来越“靓”。“著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胡同,北京的城市肌理,凝结着千年古都的历史印记,是京城的特色和底蕴所在,也是事关百姓生活的城市“里子”和影响城市风貌的“面子”。为保护古都风貌,打造和谐宜居家园,这些年北京把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作为推进城市治理的重点,科学施策,下足了“绣花”功夫,从前门三里河重现“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美好意境,到鹞儿胡同恢复传统形制、唤回“老天桥记忆”;从新鲜胡同梳理“蜘蛛网”、擦亮胡同天际线,到织女东河沿胡同补足绿色景观、重回“静谧生活”,以及帽儿胡同打造玉河沿岸景观视廊、东四九条胡同实现“无停车”并建成“街坊客厅”“微花园”悠闲空间等,如今的北京胡同不仅“深度美颜”,留住了古都风韵,而且环境秩序井然、人居环境一流。目前,北京在全面落实背街小巷精细化长效管理机制的同时,着力集中连片打造更多示范片区,包括推出一系列惠民利民措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北京之美,美在共享共育的文化惠民。外地游客到了北京,最直接的感觉就是北京的文化消费低,像故宫、长城、颐和园这样的著名景区,门票不过几十元,价格相当“亲民”,同外地那些动辄上百元乃至数百元的景区门票相比,简直就是“超值”。更有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顶级文化场馆,对所有观众一律免费,这样的“文化待遇”,让人无话可说。以北京的视角来看,北京是全国的首都,是世界的文化宝库,所谓的“开放向上”,首先是文化的开放,让国人乃至全人类在共享共育中追求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这不,近日北京故宫又有“破圈”之举,即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众所周知,作为博物馆界的“顶流”,故宫博物院人气爆棚,每逢节假日更是“一票难求”。可即使如此,故宫博物院仍率先对未成年人免票。消息一出,不少家长表示“赶紧带孩子约起”。有媒体评论称,故宫博物院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一步到位”,彰显了自身的大气,树立了行业标杆。有识之士认为,故宫博物院率先“免费”,打破了传统文化的“高门槛”,舍弃的是一部分经济效益,滋养了国民文化精神。我想,当更多未成年人可以常常走进博物馆,感受文物之美、历史之美,传统文化的种子便在更多孩子心田生根发芽,这无疑是孩子之幸、教育之利、社会之福。

北京之美,美在“接诉即办”这一“万能法宝”。北京12345热线之所以被市民称为“一串值得依赖的数字”,是因为“一打就通,一通就办,一办就好”。如此“管用”的背后,是“接诉即办”的持续提质增效。作为一项城市治理中的基础响应机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市民服务热线设立的初衷,快速响应、把事办好是接诉即办的要义。从满足基本需求、调节日常纠纷,到提高生活便利度、舒适度,再到今天对接个性化、多元化的大事小情,包括城市运行中各种突发情况、疫情防控遇到的“急茬”问题,都要求职能部门的治理者提升治理能力,以看得见的改变,回应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由此形成共治善治的正向循环。特别是按照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现场运行和管理规范》,各级政务大厅专门设立“办不成事”窗口,专治一些“疑难杂症”,群众办事遇到什么难点堵点,基本上都能帮你解决掉。在一定意义上讲,“办不成事”窗口不仅仅是把群众以往很难办成的事办成了,更起到一种服务导向作用。有这块牌子立着,百姓心里就有底了,只要是合理诉求,都会得到解决的。

能够体现“北京之美”的细微之处还有很多。比如说,小区附近的“口袋公园”,繁华闹市的“城市森林”,那种“树上有鸟,林下有草、草间有虫”的自然野趣就在你我身边。还有北京各个公园、绿地的“落叶缓扫”,满意市民对“诗意”的渴望,为城市增添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再比如,北京冬季采暖不再拘泥于固定时段,而是看天“调整”,遇到寒流降温,则顺延供暖时间和适当升温,确保市民家中温暖如春。凡此种种,绘就“北京之美”的多彩画卷。(董聚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