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金姑为什么这么厉害(与火金姑相处的那些岁月)(1)

火金姑为什么这么厉害(与火金姑相处的那些岁月)(2)

暑期,跟着孩子一起阅读了《昆虫记》,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孩子常常看得咯咯大笑,我不由得想起了与“火金姑”相处的那些年岁。

火金姑为什么这么厉害(与火金姑相处的那些岁月)(3)

乡村的夏夜,星河璀璨,但仍掩藏不了丝瓜藤间的流萤飞舞,它们是被揉碎了散落人间的星光。

在中国昆虫文化中,萤火虫是与蝴蝶、蟋蟀齐名的前三甲。“庄周梦蝶”虽美却缥缈,“秋夜促织鸣”常常带有悲凉之意。而萤火虫既有“囊萤映雪”的勤学,更有杜甫笔下的“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的勇敢。

在南方一些地区,萤火虫俗称“火金姑”,夜晚的社戏台下或者黄昏的荷塘边,它们总能给予人们以清凉、热闹与明亮灵动。

火金姑为什么这么厉害(与火金姑相处的那些岁月)(4)

古人舍不得用“虫”来称呼萤火虫,便为它取了耀夜、景天、熠熠、丹鸟、宵烛等等如梦似幻的名字。除了自身被赋予的文化气质,萤火虫还与美丽的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七夕”息息相关。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暂且抛开杜牧写这首诗的本意心境,后人从扑流萤的轻盈与洒脱中,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感受到了特有的意象给我们带来的人生联想。

火金姑为什么这么厉害(与火金姑相处的那些岁月)(5)

南方的乡村,习惯在夏夜里演上几场社戏。尤其是在节庆日子的前后,这样既可有山野之光,又享有游宴之乐。

搬上木头小板凳,坐在戏台前平坦的大场院中。如果是水乡,人们就在水上看岸上的表演。印象里,七夕常演的桥段有《陈三五娘》《薛平贵与王宝钏》等传统的爱情故事传说。戏台上有特别亮的光,咿咿呀呀的人声,抑扬顿挫的二胡声,低沉幽怨的琵琶弦音……

火金姑为什么这么厉害(与火金姑相处的那些岁月)(6)

到了农历七月初七晚上,台下的小伙伴们惦记着的,还有牛郎与织女,它们要在鹊桥相会啦。

你可以观察到,戏台下的小圆脑袋们不一会儿就得动一下,仰看星空。银河似一条白纱高远地横披在天界上,河里星云迷蒙,初看杂乱无章,再看眼花缭乱。但可爱的孩子们,他们提前几天已经找到了两颗主角星星的坐标。

在深远的夜空中,有两颗星星是最为闪亮的。它们渐渐地靠近了,靠近了,飞到了孩子们的眼前。

火金姑为什么这么厉害(与火金姑相处的那些岁月)(7)

“他们团聚啦,你们可以好好看戏了!”大人们提着装了几只“火金姑”的玻璃瓶在孩子们眼前晃了晃,弹了一下仰天观星的“小脑门”们。边上的老人们也转头过来,跟着笑得前仰后合:“看嘛,这一对地上火金姑星,就是天上牛郎织女星呀。”

社戏锣鼓起了,孩子们提着“小灯笼”,三五成群在台下穿来穿去,唱着关于萤火虫的方言童谣:“火金姑,来食茶,茶烧烧;来食弓蕉,弓蕉冷冷;配龙眼,龙眼滑滑;来食蓝菝(番石榴),蓝菝也未结籽,食了会落嘴齿。”

在古人摸黑前行的夏夜里,流萤是最明亮的光;在那些年少童趣的奇遇里,“火金姑”是离你最近的一颗星。

【在自然中感知天地,于日常中收获惊喜】

火金姑为什么这么厉害(与火金姑相处的那些岁月)(8)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监制/洪琳、杨奉涛

制片人/汪鑫、杨修雯

主编/何宇

作者/陈毓娟

编辑/林纯、李敏婷、王昕宇

END

魅力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