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防火感人故事绘画(石家庄81岁老人手绘1450期家庭报)(1)

【开栏语】

40年改革图治,40年砥砺奋进,40年成就辉煌,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中国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河北也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浪潮中,生活在燕赵大地的你我,既是见证者又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

从今天起,河北青年报将推出“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融媒体报道之记录者”。他们是七千多万河北人民的缩影,他们或用文字或用镜头记录着改革开放40年来,生活的变迁、行业的巨变,以及我们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

森林防火感人故事绘画(石家庄81岁老人手绘1450期家庭报)(2)

81岁的张天赐老人神采奕奕地讲述着家里的变化

1978年12月1日,清晨,妻子照顾孩子,41岁的张天赐则伏案疾书。收音机里响起他最喜爱的歌唱家李谷一的歌,新一期的《曙光报》呈现在他的笔下,他用心记录着家里的点滴故事。

2018年12月1日,清晨,儿女已不在身旁,81岁的张天赐站在床边,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伴儿洗脸、穿衣,卧室床边的书柜上放着一整排《曙光报》的合订本。

40年沧桑巨变,张天赐老人的小家庭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努力将记忆珍藏在家庭报里。看似琐碎的家长里短不仅留下了一家三代人的故事,还把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呈现了出来。

森林防火感人故事绘画(石家庄81岁老人手绘1450期家庭报)(3)

47年的家庭报记录着这个家庭点点滴滴的变化

记录载体·手绘家庭报

家庭报跨越47年 见证生活巨变

手绘家庭报的老人名叫张天赐,今年81岁,老家在天津。18岁时他被分配到石家庄国棉二厂工作,1960年,被转分到石家庄市水泵厂上班。

因为早年离家,写信是他和家里唯一的联络方式。后来,张天赐的弟弟去往河南工作,一家人分居三地。张天赐就想着自己办一份报纸,将身边的事儿都记录下来,邮寄给父母、姐姐和弟弟,让他们了解自己在石家庄的生活。

1960年2月,家庭手绘报正式创刊,起名“曙光报”。“起这个名字是期望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张天赐老人说。

截至2007年4月停刊,这份家庭报跨越47年,共计1450期,均是老人手绘而成,其中1200多期是1978年以后制作的。看似琐碎的内容中,展现了全家人半个世纪以来的生活变化,也折射出这个时代的变迁。

家庭报停刊以后,张天赐老人又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和弟弟一起合作,以家庭报上连载1000多期的《我的一家人》为蓝本,创作纪实小说《我们温馨的港湾》。一家人的衣食住行里,充满了城市发展的印记。

“我在石家庄生活了63年,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这座城市的变化。从泥土路面到路桥畅通,从低矮房舍到高楼林立,这座城市一直在迅猛发展。”张天赐老人说。

森林防火感人故事绘画(石家庄81岁老人手绘1450期家庭报)(4)

照顾老伴儿是张天赐老人每天的主要工作

记录内容·爱情亲情

一辈子没说过爱字 全写进文章里

18岁来石家庄工作,25岁与妻子结婚组建家庭,张天赐算是在异地安了家。他的家庭报里,有大量父母来石家庄探访他们夫妻二人的记录,以及他和妻子一起奋斗让这个家越来越温馨,越来越富裕的记录。

“1981年,我和芬购买了家里第一台电视机,金星牌,435元。”

“1981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五年,大儿子考上省重点大学。”

“1986年,我分到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

“2004年,家里买了第一台电脑。”

……

芬是张天赐在文中对妻子张萍芬的爱称。生活中,张天赐从来没有叫过妻子的名字,也从未说过一个爱字,他将一辈子的感情全都写进了文章里,家庭大事记的背后浓缩着他和妻子风风雨雨携手走过的半个多世纪。

张天赐的第一辆交通工具是妻子悄悄给他买的凤凰牌自行车。家里拥有的第一台电视机,是夫妻俩近半年的工资。晚上睡前三个小时,全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成了最美的时光。他在家庭报里写到,亲情是排在第一位的,妻子给予他的不仅是甜蜜的爱情,还有相濡以沫的亲情。

“我年轻的时候不太爱说话,就是喜欢写,把我们家的事儿都写下来。”张天赐说。老人总是用“事儿”这个词来总结他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家人的“情”。他记下的是事儿,留在纸间的却是浓浓的情。

森林防火感人故事绘画(石家庄81岁老人手绘1450期家庭报)(5)

张天赐老人没事会上上网,感受更便捷的生活

记录内容·生活变迁

从土坯房到三室一厅 搬了9次家

“这几十年的变化太大了,光搬家就搬了9次。从土坯平房住进多层楼房,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张天赐老人回忆,他刚结婚时的“婚房”只有12平方米,还是借住别人家的民房。墙体除地面几层砖外,全都是土坯打的。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他和妻子搬到了筒子楼里,住房质量提升了一大步。“但那时候我们住的4楼白天没水,每天夜里妻子都从床上爬起来接水再倒进水缸里,第二天做饭用。”张天赐老人说。

1986年,在经历了多次搬家之后,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张天赐分到厂里在煤机街新建的三室一厅、双面阳台的单元房。在这套房子里,张天赐和妻子将三个子女抚养成人,也将父母接来颐养天年。“这次搬家是我们全家最盛大的节日,妻子开心地领着孩子们布置新房子。”

之后的日子里喜事连连,随着工资的逐年提高,张天赐和妻子开始着手家庭的“基本建设”,先后购置了洗衣机、冰箱、音响、空调、电脑等家用电器,生活更加美好舒适。

记录内容·家风传承

把文字作为礼物 送给孩子们

2014年,张天赐老人的妻子由于洗澡时跌倒摔伤,导致瘫痪在床。每天照顾老伴儿,成了他的主要工作,但他心里依然充满了感恩。“得益于国家的医保政策,老伴儿的医药开销能够报销绝大部分。”他曾在日记里这样写着。

夫妻恩爱,家庭温馨,是张天赐给孩子们最好的熏陶。“我的家庭报里记录了我的父亲母亲,我和妻子,还有我的孩子们三代人的故事,这些家庭事件里也能反映出来我们整个家庭氛围的传承。”张天赐介绍,他年轻的时候经常和父亲书信往来,后来他开始用手绘家庭报的形式和自己的子女互动,他的子女也会写一些家庭散文“发表”到家庭报里。

张天赐说,父亲那一辈就充满了温情,他很开心将这种美好的感受也传递给了孩子们。“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我没有什么遗产留给后人,想把自己的文字作为小小的礼物送给孩子们,希望他们发挥我家勤劳、俭朴、正直、诚信的家风。”

寄语时代

迈好家庭一小步 促进国家一大步

进入新世纪后,张天赐的三个子女相继成家立业,都买了100多平方米的高层住房,买了车。他说祖辈们想到的、没想到的好日子,他和妻子都享受到了。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张天赐老人说这句歌词就是自己的心声,像极了他家里的生活。

“现在和子女、亲友通讯都用手机或微信视频通话,旅游探亲坐动车、高铁。家里想吃什么用什么上网一搜,快递就送上门来,生活真是太方便了。”张天赐老人感慨。

“迈好家庭的一小步,才能促进国家前进一大步。愿新时代里,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张天赐老人寄语。

■文/河北青年报记者刘冉

■摄/河北青年报记者崔华瑞

■编辑/刘洁

版权归河北河青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