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颜回是真有贤德。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破巷,别人经受不住的这种贫瘠的生活之忧,颜回却非常快乐,这些东西却怎么也改变不了他的快乐。颜回真有贤德啊。”

我读《论语》(我读论语120孔子解释)(1)

这是论语的名篇,教科书上关于这一章通篇一律地讴歌颜回安贫乐道,我们不能说这种讴歌是错误的,因为我们根本就找不出其错处在哪,但是这一章的重点还真的不是“安贫乐道”,这么理解可能略显肤浅。

生命中的“忧”一般只有两个输入项:畏死&烦生。这个无需解释,所有人的任何忧愁都只有这两个源泉。

但是,生命中的“乐”却是各不相同的,乐于财富,乐于声誉,乐于成功,乐于享受,乐于感官刺激,乐于情欲,乐于佛前青灯,乐于万水千山,乐于运动,乐于阅读,乐于写作,乐于休闲娱乐,乐于亲情……

这“乐”这方面,儒家一直倡导于以“格物致知”为工具来“修身”,来求“乐”。

但是,“格物致知”到底是个什么鬼?到目前为止,能说清楚的只有两位儒家大师,朱子和王明阳。

朱子认为,通过“格物”把万事万物所内含之“道”给搞明白了、通透了,我们就“致知”了,“修身”就进入了巅峰状态。

王明阳认为,通过“格物”了解和认知这个世界,但是“致知”却只能向内求得,去激发人性潜藏的“良知”,一言一行始终秉持天然“良知”,这就是“致良知”,于是修身就到了“悟道”的极高境界了。当然,王明阳所讲的“良知”绝非我们所肤浅理解的“良知”,具体请阅读《传习录》然后尝试着理解一下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