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的罗先生近3个月来食欲不振,体弱无力,隐隐伴随上腹疼痛,按照胃炎服药治疗,症状不仅未见好转还越来越厉害,被折磨得消瘦不堪到医院检查才发现,胰头有占位性病变,手术后证实该病变为胰腺癌61岁的杨女士因发热、眼睛发黄、腰背部剧烈疼痛等症状到医院就诊,医生考虑为胆结石嵌顿,进行胆囊切除术过程中发现患有胰头癌55岁的刘女士,近半年来出现消瘦、乏力,在门诊常规检查中发现血糖升高,就按糖尿病治疗了几个月,吃了降糖药也不见好,还出现了腰背胀痛的症状医生建议她做个腹部CT,结果发现胰腺上竟然有个肿物,最终确诊为胰腺癌,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胰腺癌最明显症状?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胰腺癌最明显症状(胰腺癌有四大典型症状)

胰腺癌最明显症状

56岁的罗先生近3个月来食欲不振,体弱无力,隐隐伴随上腹疼痛,按照胃炎服药治疗,症状不仅未见好转还越来越厉害,被折磨得消瘦不堪。到医院检查才发现,胰头有占位性病变,手术后证实该病变为胰腺癌。61岁的杨女士因发热、眼睛发黄、腰背部剧烈疼痛等症状到医院就诊,医生考虑为胆结石嵌顿,进行胆囊切除术过程中发现患有胰头癌。55岁的刘女士,近半年来出现消瘦、乏力,在门诊常规检查中发现血糖升高,就按糖尿病治疗了几个月,吃了降糖药也不见好,还出现了腰背胀痛的症状。医生建议她做个腹部CT,结果发现胰腺上竟然有个肿物,最终确诊为胰腺癌。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院长、著名胰腺癌专家郝继辉教授日前在第一届国际肿瘤前沿论坛上表示,胰腺癌诊断困难、治疗效果差,是目前公认的恶性度最高的肿瘤,被称为“癌王”,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10%。然而这个“夺命癌王”发病却极为隐匿,往往“披着羊皮”出现,病人要么腹部饱胀、黄疸去看消化科,要么腰背疼痛去看骨科,要么是高血糖去看内分泌科,当真面目显现时,80%的患者已经失去了手术根治机会。要提高胰腺癌的生存率,早发现、早诊断、早开展规范化多学科治疗非常关键。他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尤其具有胰腺癌家族史或既往有胰腺炎病史的高危人群,最好每年在有胰腺癌治疗能力的医疗机构做一次筛查,根据专业医生建议进行肿瘤标志物、CT、核磁共振、超声内镜等相关检查。

胰腺癌发病快速增长

四类人群需格外警惕

据了解,过去25年中,全球胰腺癌负担增加了一倍。胰腺癌发病率持续上升,中国国家癌症中心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胰腺癌年发病率约为4.29/10万,每年新发病例近9.5万人、死亡人数达到8.5万人,较15年前大幅升高。胰腺癌位居我国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7位,女性第11位,占恶性肿瘤相关死亡率的第6位。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社会老龄化加重以及西方化生活方式的普及,胰腺癌发病率预计在未来几年仍将持续升高。郝继辉说,在日常诊疗中也发现,与十几年前相比,胰腺癌病人在增加,女性患者、糖尿病患者较以往有所增多。

郝继辉说,从生理功能角度来看,胰腺兼具外分泌和内分泌两大主要功能。外分泌功能主要指分泌含有各种消化酶的胰液,内分泌功能则是通过分泌多种激素调节人体各项机能,这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便是分泌胰岛素调节人体血糖变化。如果胰腺功能出现障碍,会导致人体血糖增高。相反,糖尿病患者由于局部免疫功能异常,也会导致胰腺出现进一步恶变的可能。因此,糖尿病患者也是胰腺癌的高危人群。他提醒市民,有四类人群需格外警惕胰腺癌,应及时咨询医生并接受肿瘤专科体检:一是直系亲属包括父母和兄弟姐妹罹患过胰腺癌;二是吸烟、饮酒、长期胰腺炎、长期糖尿病或50岁以上非肥胖的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彩超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抽血检验;三是近期内出现消瘦乏力、腹痛伴黄疸等;四是体检发现血清肿瘤标记物CA-199持续升高,需要抓紧时间至专科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

极早发现决定生存期

血糖控制不佳要排查

郝继辉说,在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情况下,尽早发现和诊断胰腺癌对患者的生存起了决定性作用。长期临床经验认为腹部饱胀、腰背疼痛、黄疸和高血糖是早期胰腺癌的四大病症,高危人群一定要提高警惕。

郝继辉说,食物中富含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营养物质,人体无法直接吸收,必须经过酶的切割,才能转变成易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胰腺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分泌蛋白酶、脂肪酶等消化酶,胰腺组织中出现肿瘤,就会影响酶的制造和分泌,导致人体出现上腹饱胀、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消化不良的症状。他提醒市民,上腹部饱胀不适及隐痛是胰腺癌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三至四成患者会出现该表现,若病变累及腹腔神经丛则腰背也会随之疼痛,易被误认为胃痛或腰肌劳损而自行服药治疗。稍有区别的是,吃胃药基本能控制胃痛,而胰腺癌的腹痛服药没有明显缓解,且呈持续性。其疼痛还常与姿势有关,当人在仰卧与脊柱伸展时,疼痛加剧,而采取蹲下、前倾坐位、蜷膝卧位,腹痛可减轻。此外,体重明显减轻也是胰腺癌的一大标志。大多胰腺癌患者会出现该表现,1个月内体重可减轻10公斤或更多。胃病患者虽由于消化吸收障碍也会有体重减轻,但不会像胰腺癌这般明显。

郝继辉说,临床上很多胰腺癌患者出现黄疸时,都以为是肝或胆出了问题而首先到肝、胆专科求治。其实除肝炎、胆囊炎、胆石症外,黄疸也是胰腺癌最常见症状之一,约50%患者会伴发黄疸,特别是胰头癌患者。当癌瘤压迫胆总管,阻塞胆汁排出就会引起黄疸。对于邻近总胆管的体积较小的胰头癌,黄疸可能是其唯一的临床表现,且有可能在疾病较早期出现。由于黄疸的出现,胰头癌比其他位置的胰腺癌更有可能被较早发现。

糖尿病也是胰腺癌最常见的伪装,特别是近年来糖尿病患者大幅增多,穿上“糖”装的胰腺癌更容易被掩盖。郝继辉说,临床上大约50%的胰腺癌患者在确诊前都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糖尿病治疗,然而药物治疗收效甚微,体重直线下滑,血糖却高居不下。目前建议三年内的新发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内科治疗难以控制的血糖变化,就应做胰腺癌筛查鉴别。

整体治疗现状差强人意

基础转化研究带来新突破

“胰腺癌整体治疗现状差强人意,患者中位生存期通常只有6个月左右。胰腺癌诊治困难主要胰腺是藏于腹部深处的腺体,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起病隐匿,缺少特异性标志物,普通检查也难以发现,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疾病晚期,可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不足20%。”郝继辉说。他认为改变胰腺癌的治疗状况一方面要提高早诊率,使更多患者能够早发现,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二要加强以外科为主力的个体化综合治疗体系的建设。外科是目前唯一可以使胰腺癌获得根治的治疗手段,综合微创手术、机器人手术的综合运用,使目前胰腺癌手术的根治度、规范度和保功能性有了进一步提高。另外,新辅助治疗作为肿瘤治疗的热点,应用于局部进展期或交接可切除或有高危因素的胰腺癌病人,提高了手术率和治疗效果。

三是要加强并推进基础和转化研究,以期尽快出现有针对性的药物。“尽管免疫和靶向治疗在很多癌种中效果显著,但胰腺癌是一种高度纤维化的‘硬癌’,在肿瘤内部形成的重度乏氧微环境和免疫抑制微环境,激活了复杂的癌症分子调控网络,从而导致胰腺癌对目前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型疗法及药物极度耐受,治疗效果并不显著。”郝继辉说。郝继辉团队多年来深耕胰腺癌的基础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今年4月,国际权威消化病学术杂志《胃肠病学》发表了郝继辉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提出了胰腺癌的治疗新靶点BZW1,为胰腺癌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方向。课题组还通过对胰腺癌组织的高通量测序分析,鉴定出调控胰腺癌干性及免疫微环境的重要抑癌基因ESE3/EHF,针对上调ESE3/EHF的治疗可能成为胰腺癌治疗的突破点。研究团队对临床药物库的190余种“老药”进行筛选,发现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可有效诱导胰腺癌ESE3/EHF的表达。这一科学成果发表在今年2月的国际消化病学领域期刊Gut。今年郝继辉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牵头开展的“基于关键免疫靶点和新型递送系统的纳米工程化肿瘤治疗”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将为推进我国胰腺癌的精准治疗提供强大动力。(主持人赵津)

来源: 天津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