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已经关于黑洞的首张照片。但是说起黑洞,大家都以为是现当代才出现的一个天文学名词,很多人也说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首次预言了它的存在。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俗话说“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还在1783年的时候,一位名叫米歇尔的英国业余的天文学家给当时著名的科学家卡文迪许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他认为宇宙中会存在一种质量足够大而导致完全黑暗,连光线也无法从表面逃走的星星,并将其称之为“暗星”,这是关于黑洞存在最早推论。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发表于1916年,这个时候距离米歇尔提出“暗星”概念,已经过去了134年,1916年至今不过103年的时间,而米歇尔早在237年前就提出了关于黑洞的最初概念。
在米歇尔之外,法国著名科学家拉普拉斯也提出过“暗星”的概念,他提出的时间虽然没有米歇尔早,但是却也比爱因斯坦早得多,他于1799年出版了著作《天体力学》的第一版,其中也提出了“暗星”的概念,之后出版的第2版中也有同样的概念,而且他还在书中列出了暗星的最大半径计算公式,和后来出现的计算黑洞视界体积大小的史瓦西半径公式如出一辙。
很显然这个时间也比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题出早得多。只是后来由于有科学家发现了光的波动性,导致拉布拉斯认为光不是粒子,这与他的“暗星”概念是不相符的,所以他又将这一概念从后来出版的书中删除了。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建立在牛顿万有引力等电力基础之上的一种新的天体物理学理论,其中有预言了天体质量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连光也无法逃脱,相当于预言了黑洞的存在,不过由于黑洞这种天体的引力实在太过极端,所以就连爱因斯坦本人都不相信这种天体在宇宙中真的存在。
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发表的同年,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史瓦西给出了关于黑洞引力场方程的第一个精确解,这个解表明如果将大量物质集中于空间一点,其周围会产生奇异的现象,即在质点周围存在一个界面——“视界”一旦进入这个界面,即使光也无法逃脱。由此也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名词——“史瓦西半径”(计算黑洞视界体积大小的公式)。
后来这种“不可思议的天体”被美国物理学家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命名为“黑洞”,黑洞一词由此出现。
很显然,黑洞概念的提出到理论的完善,以及天文学家们对黑洞的观测,和首张黑洞照片的公布,体现了人类对黑洞的猜测、认识、了解和深入研究的过程,这一过程并未有外星智慧生命的帮助和参与,而是与人类的思想认知和科技水平的进步相辅相成的,随着天文物理学的进步,今后人类对黑洞等天体也会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