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子湖是湖北省的第二大淡水湖,其面积仅次于洪湖,但蓄水量却位居全省第一。该湖水系发达,湖岸线蜿蜒曲折,发育系数高达8.8,是长江中游重要的“天然鱼库”。

湖北最大的武昌鱼(梁子湖长江鱼库)(1)

梁子湖

说起梁子湖,就不得不提武昌鱼。武昌鱼于1955年被易伯鲁教授命名,在1956年便开始扬名四海,一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让其誉满天下。但事实上,武昌鱼的原产地并不是如今的武昌,而是鄂州市。据考证,武昌鱼原指鄂州梁子湖的鳊鲂,共有长春鳊、三角鲂、团头鲂三种,其中又以团头鲂肉质最佳,名气最大。

湖北最大的武昌鱼(梁子湖长江鱼库)(2)

武昌鱼

除了武昌鱼外,梁子湖还盛产十余种名贵的“湖鲜”,“梁(子)湖归来不食鱼”的说法在当地流传甚广,从中足以看出该湖鱼类资源的丰饶程度!

梁子湖:名副其实的“长江鱼库”

梁子湖是一个跨境湖泊,汇水区跨越武汉、黄石、鄂州、咸宁四市,对各地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该湖距离长江干流不远,周边还有保安湖、三山湖、鸭儿湖等湖泊,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共同组成了长江中游的江汉湖泊群

湖北最大的武昌鱼(梁子湖长江鱼库)(3)

江汉湖泊群,红框内即为梁子湖

在众多的湖泊当中,梁子湖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享有“化石型湖泊”、“鸟类天堂”、“物种基因库”等多种荣誉称号。湖区面积约370平方公里,兼具水量调蓄、渔业生产、农业灌溉、城镇供水等多种功能,湖滨周边孕育了广阔的湿地,且被认为是“武汉城市圈中唯一未被污染的湿地”,生态价值不可估量。

湖北最大的武昌鱼(梁子湖长江鱼库)(4)

仅在渔业生产方面,梁子湖的贡献就足以令人惊叹。据统计,梁子湖内的淡水鱼类有70多种,盛产武昌鱼、银鱼、鳗鱼、鳜鱼等名贵高档品种,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颇受市场欢迎。

在产量方面,历年来的渔获量总体呈增高趋势。上世纪80~90年代,湖区的年捕捞量在4000吨左右,以野生鱼为主;2000年以来,湖区开始大规模放流草鱼、鲢鱼、鳙鱼等经济鱼种,总产量快速提高,2015年时产量接近20000吨,总产值达2.2亿元。

湖北最大的武昌鱼(梁子湖长江鱼库)(5)

那么问题来了,梁子湖的“湖鲜”为啥这么多呢?

首先,和湖区的水面形态有关。湖水与岸线的接触形态复杂,创造出了多样的生境。以湖中心的梁子镇岛为界,全湖可分为牛山湖、西湖、东湖三个部分,各个湖泊分布着不计其数的港湾、湖汊,呈现出“大湖套小湖,母湖连子湖”的形态。极其丰富的水域多样性,也催生了水生生物的多样性。

湖北最大的武昌鱼(梁子湖长江鱼库)(6)

其次,湖区面积大,水位较浅,初级生产力丰富。梁子湖是长江中游的大型湖泊,平均水深2.5米,全湖蓄水量多达6.5亿m³,位于湖北全省第一。水量足、水深浅,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每亩水面具有更高的渔业生产力,为容纳庞大的鱼类基数创造了条件。

湖北最大的武昌鱼(梁子湖长江鱼库)(7)

最后,还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度有关。湖北大学曾对汉江湖泊群的生态健康度进行过调查,选取了梁子湖、洪湖、长湖、斧头湖武湖五个代表性湖泊。结果显示,梁子湖的生态系统健康度最高,达到了0.84;在综合性评价中,梁子湖同样排名第一,达到了7.46分。相比之下,梁子湖的生态处于比较健康的状态,也更有利于渔业增殖。

渔业生产潜力巨大,为何还要放流?

既然湖区有巨大的渔业生产潜力,为何当地还要在湖区大量放流呢?

客观来看,这其实也是“迫不得已”,和历史上的酷鱼滥捕有很大关系。

以银鱼为例。上个世纪,银鱼在梁子湖区出现爆发性增殖,太湖新银鱼、寡齿新银鱼均形成了渔业规模,高塘湖和张桥湖成为了当时著名的银鱼渔场。1974年时,梁子湖银鱼的产量达到历史巅峰,全湖共产出17.5吨,渔民收入暴增。

湖北最大的武昌鱼(梁子湖长江鱼库)(8)

好景不长。到80年代时,银鱼的产量开始锐减,但这一迹象并未引起渔民的充分重视。1983年的一次调查显示,银鱼的年产量下滑至几千斤左右,还不到巅峰期的零头。至90年代时,银鱼已经失去了捕捞的经济意义。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幼体被捕捞殆尽,上岸的银鱼中约有70%都是幼龄银鱼,严重影响了后代的繁殖规模。另一方面,则是渔民盲目逐利,缺乏科学的捕捞理念,基本原则是“见鱼就捞”,在每年5~7月就开始“提前捕捞”。

湖北最大的武昌鱼(梁子湖长江鱼库)(9)

当地老渔民回忆:当时银鱼捕捞季节过后,湖面上到处都能看到“漂浮的白沫”。这些白沫实为被渔网破坏的银鱼卵以及死亡的幼体,资源破坏程度可见一斑。

事实证明,放开捕捞注定会导致资源的崩溃。正因为如此,人为增殖和放流也就从“可选项”变成了“必选项”,变成了修复生态的主要手段。

和鱼类的自然繁殖相比,人工繁殖的产能更加稳定,几乎不受湖区水位变化、气象灾害等因素的影响,规格控制也更灵活。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放流特定的鱼种,还能够起到改善水质、优化渔业结构的效果。

湖北最大的武昌鱼(梁子湖长江鱼库)(10)

最典型的就是鲢鱼和鳙鱼。这两种鱼适合“人放天养”,能通过滤食浮游生物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的威胁,对于预防蓝藻、绿藻爆发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经过2年的自然肥育,放养的鲢鳙就可长到5~10斤,捕捞上市既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又协助转移了可观的氮磷,一举两得。

湖北最大的武昌鱼(梁子湖长江鱼库)(11)

梁子湖的“水质关”

事实上,梁子湖的“湖鲜”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就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诸如湖区的鳜鱼、黑鱼、中华沙塘鳢、银鱼等均有专项研究。时至今日,相关研究仍在继续,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出于经济和生态价值考虑,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梁子湖的水质。

2000年以来,梁子湖区的水质问题愈发突出。伴随着湖区水产养殖的繁荣,渔民为增加收入而进入湖区养殖,武昌鱼、大闸蟹等是其中的“当红品种”。

湖北最大的武昌鱼(梁子湖长江鱼库)(12)

一方面,很多养殖场或是从库区引水养鱼,或是直接在湖区开展围网、网箱养殖,效益确实诱人;另一方面,养殖产出的废水也大量排入湖区,带来了巨大的氮磷负荷。畜禽养殖场的尾水、居民的生活废水进一步增加了污染负荷,再加上汇水区域面积大,雨污分流不完善,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等多种因素,湖区的水质越来越不容乐观。

湖北最大的武昌鱼(梁子湖长江鱼库)(13)

2011年,梁子湖水质出现“流域性”异常,西梁子湖湖心区域测出的水质为IV类水,南部湖区测出的水质为III类水,均不能满足II类水质标准;2015年,入湖水质的污染程度依然非常严重,17处入湖排口(包括港渠)的水质普遍较差,大多数都为劣V类水

为改善水质,武汉市曾拿出3亿多元的保护经费,严格划定禁养限养区,严禁生活污水入湖,并在湖区开展了“水下森林”等水质净化项目。

湖北最大的武昌鱼(梁子湖长江鱼库)(14)

梁子湖“水下森林”

当然,拦网的拆除也是势在必行。2016~2017年,武汉市梁子湖区的拦网养殖终于全面拆除,其中拦网面积达33.3万亩,网箱共计8034口,面积超12万平方米。

湖北最大的武昌鱼(梁子湖长江鱼库)(15)

作为转型后的取代方案,武汉、鄂州市大力推广不投肥、不投药、不投饲的生态养殖模式,“以鱼养水”成为了治理“营养病”的重要手段。

湖北最大的武昌鱼(梁子湖长江鱼库)(16)

湖区放流鱼种以鲢鳙等四大家鱼为主,同时兼顾了武昌鱼等土著鱼种——在长江十年禁鱼背景下,“生态鱼”必将为梁子湖再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