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很丰富:高雅、圣洁、清廉、爱情……素来有“花中君子”之称。
荷花历来被佛教尊为神圣净洁之花,并且极力宣传并倡导学习荷花的这种清白、圣洁的精神。
周敦颐在名篇《爱莲说》中也明确表达了自己对荷花的喜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李白有诗赞之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荷花具有天然之美。
莲即青莲,青莲与“清廉”谐音,因此荷花也被用以比喻为官清正。
并蒂莲,茎杆一枝,花开两朵,可谓同心、同根、同福、同生的象征,象征着百年好合、永结同心。寓意夫妻恩爱、琴瑟和谐。
咏同心芙蓉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这首诗是隋代杜公瞻所作。同心芙蓉即“并蒂莲。“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意为:在水面上亭亭玉立的、鲜艳的荷花寓意着吉祥,表达青莲的姿态之美与美好的寓意。“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意为:一枝翠绿的弧茎,开出两朵红艳的荷花,表达荷花的颜色之美。“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意为:荷花秀丽的颜色仿佛歌女的容貌,馥郁的香气如舞衣下的微风,以花喻人。“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意为:这两朵莲花必然会互相思念,况且他们的心是在一起的,揭示主题,表达永结同心的情感。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这是名篇,自不必多说。莲的高洁、坚贞,却可为“花之君子”,以莲自况,亦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品格和旷达的胸襟。
采莲曲二首
其一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其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二首》是王昌龄所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这两首诗主要描写了采莲女子的美貌,颇具诗情画意。
其一:像吴国美女越国娇娘楚王妃嫔一样美丽的采莲女们,竞相划动采莲的小舟,湖水打湿了衣衫。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直接以“吴姬越艳楚王妃”来类比,直抒胸臆的写采莲女的美丽,再加上“花迎”、“月送”的衬托,更让采莲女的娇艳增加几分。
其二:采莲女的绿罗裙像用荷叶裁剪的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表现采莲女的整体印象,采莲少女置身于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既是花,花亦是人,人比花娇,花衬人美。
在中国文学中,有关莲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
《诗经》:“比泽之陂,有薄与荷”、“比泽之陂,有薄菡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楚辞·离骚》:“芙蓉始发杂芰荷,紫茎屏风文绿波”。
曹植《芙蓉赋》:“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
明代王象晋《群芳谱》:“凡物先华而后实,独此华实齐生。百节疏通,万窍玲珑,亭亭物华,出淤泥而不染,花中之君子也。”
在传统文化中莲有非常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在新时代,若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莲文化必是不可或缺的。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莲花亦是一方世界,荷叶既是菩提禅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