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卡下线19小时后,信通院首度回应数据去向南都记者注意到,12月13日19时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删除通信行程卡相关数据的通告,其中提到,该机构不存储用户个人行程数据,在提供行程卡服务过程中产生的运维数据,系滚动删除、销毁“通信行程卡”正式下线后,信通院已同步删除了行程卡相关所有数据,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数据上传了到总部还能备份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数据上传了到总部还能备份吗(信通院回应行程卡下线)

数据上传了到总部还能备份吗

行程卡下线19小时后,信通院首度回应数据去向。南都记者注意到,12月13日19时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删除通信行程卡相关数据的通告,其中提到,该机构不存储用户个人行程数据,在提供行程卡服务过程中产生的运维数据,系滚动删除、销毁。“通信行程卡”正式下线后,信通院已同步删除了行程卡相关所有数据。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系工信部直属事业单位。

南都此前报道,12月12日零点,“通信行程卡”公众号发布公告,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有关要求,13日0时起,正式下线“通信行程卡”服务,相关短信、网页、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 APP等查询渠道将同步下线。通信大数据行程卡又称“行程码”,于2020年2月底上线,系工信部组织中国信通院和三大运营商共同推出的防疫专用的公益性应用。

随着行程卡公告下线,关系大量个人行动轨迹等的信息如何处理,引起社会热议。

南都记者注意到,浙江移动在《基于5G网络实现的通信大数据行程卡用户行程记录》一文中揭示了行程卡的技术原理,系运营商搜集打包数据发送给政务平台。具体过程为,运营商通过用户手机号的括语音话单、流量话单、手机信令等信息数据汇总,选取与用户行程有关联的字段,计算出用户的连续地市时长,完成数据加工、翻译,最终计算出用户行程,由运营商后台推送给政务服务平台。

12月12日,IT领域律师、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律师赵占领在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行程卡里涉及的手机号码、特定身份、行踪轨迹等个人信息,属于个人保护法规定的敏感信息范畴,在收集和使用的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则。赵占领认为,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条款围绕行程卡退出机制,缺少行政部门或第三方独立机构的监督。用户个人基本上难以发现是否从根本上删除,只有删除后由监管部门核查,才能有效地保证信息的处理者真正做到了删除义务。

12日晚,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三大运营商先后表态,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12月13日0时同步删除用户行程相关数据,依法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对于运营商宣布即时销毁的说法,有网友提出质疑,根据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一条第三款,“采取监测、记录网络运行状态、网络安全事件的技术措施,并按照规定留存相关的网络日志不少于六个月”,按照这个规定,新近的行程卡后台数据应该在180天后销毁。

对此,广州电信公司负责人向南都记者解释称,用户原始数据会按照法规保留,删除的是运营商匹配的漫游城市的信息,这部分信息是根据手机连接的基站位置信息倒推的用户漫游区域信息。

采写:南都记者 黄驰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