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叔

岑参哪个时代(如何体面地与盛唐告别)(1)

羊,要用关中的羊,汤,要以羊作脔,置砂锅内,除葱椒外,用搥真杏仁数枚,活水煮之,至骨亦糜烂,若是用天山雪水那是更好。岑参正和新兵介绍水盆羊肉的时候,帐外正下着漫天的大雪。

谁是《长安十二时辰》里最重要的配角?

李林甫?高力士?元载?

他们的戏份都很重要,而且都是演技派,但假如缺少了“岑参”,整部剧就会失衡。

岑参哪个时代(如何体面地与盛唐告别)(2)

戏剧和人生一样,需要张弛有度,正如《天龙八部》不能缺少鸠摩智,岑参也以一己之力为紧张的剧情平添了一抹轻松诙谐的色彩。

除了“搞笑”,岑参对于剧情推动也起到重要作用,他甚至在李泌和张小敬之前,推理出“阙乐霍多”的真相。因此有人戏称岑参为“神探”。

历史上的岑参究竟什么样,我不知道,但他一定有惊人的“洞察力”。

这样说吧,假如唐朝有战地记者,那么岑参一定会是最有名的那一个。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他的诗句中就埋藏着“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是的,就是那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首诗背后的故事,还要从“一场雪”开始讲起。

一、雪

公元755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的时候来得更早了些。

此时不过八月时分,大唐的大部分地区都还飘着桂花香,即使在轮台(今乌鲁木齐),这场雪也来得有那么点匆忙。

岑参曾经跟着高仙芝在安西干过一阵判官,在军中小有名气,西北战事又开,岑参响应北庭都护封常清的号召,再次来到轮台。

刚到北庭不久,岑参的一位同事武判官经人举荐,要回长安任职。这位武判官名为武就,后来官运很顺,他在历史上的名头不大,但他的儿子武元衡,却以自己的死亡被后世铭记。当然,此时的武判官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

岑参哪个时代(如何体面地与盛唐告别)(3)

武元衡遇刺,白居易因此事进谏被贬江州,遂有《琵琶行》

老朋友要回长安高升了,送别诗自然是少不了的。这就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创作背景。

现在对这首诗的解读大多是这样的:

“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我想这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部分。

清代思想家方东树在《昭昧詹言》评价此诗:

“岑嘉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奇峭。起飒爽,“忽如”六句,奇气奇情逸发,令人心神一快。”

“奇峭”这个词我觉得很贴切,你试着代入这首诗,就会被岑参带着“上天入地”,心绪起伏不定,宛如驾着游龙于山峦间翱翔,忽而直入云层,忽而急下谷底。

比如你看头两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以为他写的是雪,岑参却写满眼的春天。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接着你以为他写春天,可他却写得让你浑身发抖。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然后你以为他写边塞的苦寒,可他却写将士们热闹地宴会。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最后你又以为他写豪迈地送别,可他却只留一段寂寞的脚印。

诗里处处透着一股“违和”。

送别诗至少说点“吉祥话”吧,比如王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比如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兄弟你不管走多远,哥的心都与你同在。送别诗应该是这样的吧,可岑参却说,轻轻地你走了,正如你轻轻地来,挥一挥手,只留下一串脚印。怎么看都不像送朋友高升的样子。

而看起来热闹的聚会,其氛围也是“愁云惨淡”,真叫人痛快不起来。

岑参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又为什么这样的送别诗会成为经典呢?

其实这恰恰是岑参细致的洞察。

这首诗因为雪景而出名,甚至有人说它是唐朝边塞诗的“压卷之作”,某种程度上,这首诗以后确实没有更好的“边塞诗”了。

不是因为没有比岑参更好的诗人,而是没有岑参所看到的“边塞”了。

二、去边塞

轮台,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是丝绸之路北线的重要关隘,也是唐朝向各地胡商收税的所在,《新唐书-西域传》记载:

“开元盛时,税西域商胡以供四镇,出北道者纳赋于轮台。”

如果说“西出阳关无故人”,那么比阳关更西的轮台,则是大唐真正的边塞。在维吾尔语里,轮台是“雕鹰”的意思,这只“鹰”在汉代就是西域都护府的所在,到唐代也是安西都护府的前哨。

岑参哪个时代(如何体面地与盛唐告别)(4)

吉木萨尔北庭故城遗址

从长安到轮台,距离2400多公里,这段路岑参起码走了四次,他有没有读过万卷书说不准,但行万里路肯定是做到了。

公元744年,28岁的岑参以第二名的成绩进士及第,次年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参军是个闲职,手下无人可管,上头懒得管他,半个月呆在山里,太阳照常升起,长安照常运转。

岑参的职场生涯,从一开始就提前进入半官半隐的半退休模式。

不知是否家里背景不够“硬”,他的仕途看起来难有起色。不过闲有闲的好处,他听王昌龄和李白讲边塞,听王维讲修道,看颜真卿写书法,顺便陪张小敬拯救一下长安,没事跑到礼泉和颜允臧喝酒。

琅琊颜家是名门,颜氏兄弟和岑参挺谈得来,颜真卿书法技艺极高,先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书法讲究“一笔一划”,和做人一样,对他们兄弟的人品,岑参佩服得紧。

圣人派颜真卿出使河陇,岑参特书一曲胡笳歌: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这首《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寄托了岑参对颜真卿的祝福和挂念,送别之后,岑参冒出一个想法,去边塞。

在唐朝,做官的路径有两条,一是科举和干谒,这条路岑参已经尝试过了,二是去边塞建立功勋。大唐向来有“出将入相”的传统,但这条路正被一个人逐渐封锁,他就是右相李林甫,但和所有想去以及正在边关的人一样,他们都不知道希望正在逐渐熄灭。

岑参哪个时代(如何体面地与盛唐告别)(5)

离开长安前,岑参特地去吃了碗水盆羊肉,据说水盆羊肉是长安特产,自从越来越多的长安人来到西域,在敦煌、在武威、甚至在轮台也能吃到长安特产。

大唐的疆域和水盆羊肉一起往四面八方扩张,据说在高宗朝达到巅峰,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南到交趾,北包贝加尔湖。武周时期给弄丢了不少,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威震四海,终于恢复了大半疆域。

疆域越大,为保住疆域所需的付出也越大。

公元749年,岑参入佐高仙芝的安西都护府,他第一次踏上去西域的道路。初到安西,岑参便特别积极,和各路判官打好关系,在为高仙芝写公文期间,熟悉西域部署,边患关系。

他不但看到了李白说的: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看到王维说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也看到了: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相比长安,这里的条件当然是艰苦的,尤其对于从大唐各地赶赴边塞的将士来说,有谁不想家呢,但大家都知道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只要跟着高都护打胜仗,加官进爵都是早晚的事。这也是岑参的想法。

经过酒泉时,恰逢一位回长安的故人,家里好久没有岑参的消息,他有许多话想要诉说,可两人身上都没有纸笔,只能托朋友带个口信。

岑参哪个时代(如何体面地与盛唐告别)(6)

于是有了这首《逢入京使》,千言万语的浓烈,便凝聚在一首诗里。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伤心的人啊,你不要太伤心,我一切安好,请别为我担心。

岑参的口信终于还是传递到了长安,可还有许多人没法再报平安了。

三、怛罗斯之战

天宝十载,公元751年,岑参任满从安西返京。

经过武威时,岑参留下了三首不那么出名的送别诗,分别是:《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这三首诗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样,都是给同僚的送别诗,但名气远没有后者大。可这三首诗却和一段不愿被记起的历史有关。

刘判官和李副使都正要赶往碛西,也就是高仙芝所在的安西都护府。因为这一年,大唐将要在西域打一场规模不大的“大仗”。

《新唐书》卷135《高仙芝传》中记载:

“ 九载,(仙芝)讨石国,其王车鼻施约降,仙芝为俘献阙下,斩之,由是西域不服。其王子走大食,乞兵攻仙芝于怛逻斯城,以直其冤。”

天宝九载,高仙芝在西域征讨一个叫石国的西域小国,石国很快投降,但高仙芝却以“有违藩臣之礼”把石国国王押回长安斩首,而石国王子看情况不妙,于是向另一个大国求助,也就是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大唐称之为,黑衣大食。

岑参哪个时代(如何体面地与盛唐告别)(7)

得到黑衣大食即将出兵的消息,高仙芝决定主动出击,因此岑参遇到的是一次大规模部队的集结,此时正值六月,岑参看到如此规模的军队不由心潮澎湃,于是他在《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中这样写道: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隔着千年岁月,也能感受到文字中的灼热,老领导和老同事们将要大干一场,这正是大丈夫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时候啊,自己虽然不能同去,却也要为同僚鼓劲加油。

可是,岑参在武威看到的大部分人,都没能活着回到长安。

《旧唐书》卷109《李嗣业传》记载:

“其子逃难奔走,告于诸胡国。群胡忿之,与大食连谋,将欲攻四镇。仙芝惧,领兵二万深入胡地,与大食战,仙芝大败。会夜,两军解,仙芝众为大食所杀,存者不过数千。”

《资治通鉴》卷216“天宝十载四月”条后记:

“诸胡皆怒,潜引大食欲共攻四镇。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余里,至恒(怛)罗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余才数千人。右威卫将军李嗣业劝仙芝宵遁。道路阻隘,拔汗那部众在前,人畜塞路;嗣业前驱,奋大梃击之,人马俱毙,仙芝乃得过。”

高仙芝率三万左右藩汉联军,深入七百余里,而大食和诸胡部队达十万之众。尽管双方兵力差距不小,但凭借安西军的骁勇,双方还是打得有来有回,可交战中途,唐军葛逻禄部叛变,导致高仙芝大败,最终只有数千人存活。

这就是中外历史上著名的“怛罗斯之战”。

岑参哪个时代(如何体面地与盛唐告别)(8)

“怛罗斯之战”规模其实并不大,和唐早期动辄数十万的战役根本不能相比,虽然这是唐和阿拉伯两大帝国的首次碰撞,但双方也都只是“试探”,大食虽然赢得胜利,但对唐军的战斗力也有所忌惮,第二年就遣使者入京求和。而唐军也并未失去对西域的控制,二年后封常清就夺回被吐蕃控制的大勃律国,再次掌控西域。

看起来这就是一场意外的“小摩擦”,唐军损失“不过”几万人,这几万人里大部分还是西域各部的胡人。

可是一个人的死亡是悲伤,而几万人,几十万人的死亡就只是数字。

当杜甫写《三吏三别》时,当白居易写《新丰折臂翁》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具体的悲伤,可岑参又该如何叙述这成千上万倍的悲伤?

这场“小小”的失败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唐帝国仍然强大,公元751年不过是天宝年间的普通年份,但不平静的漩涡正在酝酿。

同年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帅兵讨南诏,大败于泸南,八万大军战死者六万。同年八月,安禄山统幽州、平卢、河东三道兵共六万攻契丹,结果几乎全军覆没。

杜牧的爷爷杜佑在《通典》中提出:

“我国家开元、天宝之际,宇内谧如,边将邀宠,竞图勋伐。西陲青海之戍,东北天门之师,碛西怛逻之战,云南渡泸之役,没于异域数十万人。”

天宝九载,大唐的整个边境似乎都出了问题,而杜佑道出了其中的真相:

“边将邀宠,竞图勋伐。”

自公元738年,玄宗改“征兵制”为“募兵制”,镇守边关这件事就起了变化。边关将领无仗可打,这本是太平盛世的象征,但对于节度使来说,无事也就无功。本来无功也就算了,兵都是朝廷征的,养兵花的也是朝廷的钱,可现在兵和钱都要节度使自己想办法。

说起来,征兵改募兵是李林甫提出的方案,这一方面对财政是有很大好处,另一方面,李林甫提议重用胡人边将,因为这些人在朝中没有根基,不会内外勾结。

这其实是李林甫想弱化“出将入相”的途径来保住自己的位置,大唐也确实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胡人将领,包括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以及安禄山。可这些没有“背景”的胡人,想要平步青云就必须不断累积战功。

在后来的记载中,不论是石国,契丹还是南诏,虽然不是一心,但也都不是铁了心反唐,可对于高仙芝、安禄山来说,他们就是“流动的功勋”。

“一将功成万骨枯”,功勋的背后都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自古如是。

四、一夜春风

公元754年,岑参第二次来到轮台,他看到了许多新面孔。

相比岑参,武就在轮台的时间要长得多,在北庭军中的地位也更高,现在武判官即将离开,将士们为他摆下酒宴,酒宴之上,有人提议为武就写送别诗,众人讨论过后,都认为应由进士出身的岑判官来写。

岑参哪个时代(如何体面地与盛唐告别)(9)

推辞不掉,于是岑参看了眼账外,提笔写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武就走后,有个年轻人来问岑参,他说,这首诗说豪迈也豪迈,说慷慨也慷慨,可为什么总觉得哪里不对呢?岑参问,哪里不对呢?那人说,你我不远万里共赴北庭,不说开疆拓土,也是为国镇守一方,理应阵前杀敌,建立功勋,而你的诗里似乎没有写出这样的气势和决心,我以为....

年轻人话还没说完,岑参打断他说,你吃过长安的水盆羊肉吗?

那人摇头说没吃过。

岑参说,吃水盆羊肉,不能光吃肉喝汤,而要配以大荔特色月牙烧饼两个,一个烧饼夹肉,另一个用来泡馍,佐以鲜大蒜或糖蒜,调味的油泼辣子要用羊油泼就,只有这样,才能吃到肉烂汤清,肥而不腻,清醇可口,满嘴回香。

年轻人拂袖而去,岑参望着他的背影,笑着摇了摇头。

其实岑参原本也不知道水盆羊肉有那么讲究的吃法,这都是老兵们告诉他的,这些老兵做事老练,但颇为圆滑,对于岑参的命令他们从不按套路执行,却总能以各种刁钻诡异的方式完成。岑参尝试过和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收效甚微,一番说教过后,他们总是拉着岑参喝酒吃肉,并传授他水盆羊肉的吃法。

岑判官,你说的道理我们都懂,但我们不像你,祖上是宰相,胸中有大志,你有前途,以后保准能做大官。我们呢,只求能挣点功勋,活着回长安。

言犹在耳,可他们现在都不在了,那一战有很多人都不在了。很多人的名字岑参都已经记不清了,他只记得水盆羊肉的做法。

八月的天已经开始下雪,账外的风刮得格外猛烈,岑参总觉得湿冷难忍,似乎暴雨就下在营帐里。

岑参哪个时代(如何体面地与盛唐告别)(10)

岑参记得也是那么一个夜晚,大家都睡不着,干脆在外面围着火,有一位老兵指着远处说,看到那片胡杨林了吗?岑参说,黑漆漆一片,什么都看不见。老兵说,也不是,天亮以后会很美。

我是C叔,更多诗词故事和视频,请关注公众号:C叔聊历史

参考资料:

1、《怛逻斯之战和天威健儿赴碎叶》毕波

2、《岑参的“风雪夜归人”》陈于思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意新解》孙植

4、《_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人物新考》孙植

5、《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莫砺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