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儿粑的做法图解(填川猪儿粑原创)(1)

填川猪儿粑是荣昌特色美食中的一绝。它的出现,和湖广填四川有关。但他的雏形却始于湖广填川之前。

话还得从几百年前蒙哥入侵中原说起。

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率兵入侵中原,直逼合川钓鱼城,1279年蒙哥作战负伤,蒙军被迫撤退。撤退途中一个叫巴图汉的年轻士兵不幸被石块击中掉进江中。

巴图汉醒来时,已经是蒙军撤退的第三天了。他捂着发红的伤口,挣扎着站起来,向远处冒着缕缕炊烟的农舍走去。

农舍静悄悄的,好像家里没人。巴图汉推开半掩的柴扉,直奔厨房而去。

厨房的灶台上放着一个筲箕,里面装着白生生的半熟米饭。巴图汉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起一把米饭就往嘴里送。

“你是谁?” 突然一个声音从巴图汉身后传来。

巴图汉没有回头,他又往嘴里塞了两把米饭这才转过身来。

看见巴图汉的模样,农妇怔住了。

巴图汉见农妇没有恶意,便指指自己的肚子,又指了指自己的嘴巴。农妇看明白了,拿起一片荷叶,包了一大包米饭递给巴图汉,又给了他一把盐,让他洗洗伤口。

巴图汉在刚才自己醒来的地方用盐清洗了伤口,便顺着河流继续前行。

两天后,巴图汉的米饭吃完了,他见地上有很多嫩央央的乳白色小草(艾叶),就采了一把送进嘴里。这后来的路程,他都是靠这野草熬过来来的。

第四天,筋疲力竭的巴图汉来到了万灵镇的六孔桥上。又饿又累的他倒下了。迷糊中,他似乎听见有人讲话,还有人拨弄他的伤口。他再次醒来时,感觉身体好像轻了很多,再看受伤的胳膊,已经被人包扎妥帖了,身边的地上搁着好些米饭。他来到河边把米饭和艾叶揉捏成一个个小团,再用一种宽大的植物叶将它包起来一并放入怀中。巴图汉的举动引起了万灵镇人的好奇。因为当地人从来不去采摘这种野草充饥,即便是在青黄不接的时候也不会。

于是好奇者就紧跟在巴图汉后面。

晚上,巴图汉在濑溪河岸边的石洞前燃起了起了一堆火,他将裹着阔叶的饭团并排放在竹块上烧烤,不久,饭团便散发出一阵阵清香。

看见巴图汉津津有味的吃着已经变成青绿色的饭团,好奇者是又惊奇又羡慕。

好奇者跟着巴图汉一直跟到昌州城内。他们来到牛郎后代牧哥的羊肉馆,一边吃一边议论巴图汉。

俗话说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牧哥听了两人的谈话后,也觉得好奇,他决定试一试。

从此以后,牧哥的汤馆出现了巴图汉发明的野草饭团。凡来店里喝羊肉汤的食客,他都免费送上一两个用艾叶做成的饭团当主食。

食之者都交口称赞。这种饭团就是填川猪儿粑的雏形。

1694年,康熙颁布了填川政策,大批的移民涌入四川,昌州境内迁也来不少的移民。

小小的县城突然间增加了那么多的人,吃饭住宿因而成了一个大问题。

官府就号召昌州人民多尽地主之谊,尽量给移民提供一些方便,让他们及早的安顿下来。

有人号召自然就有人响应。牛郎的后代都乐善好施,官府没发号召前他们就积极地行动起来了。其他人家都在城里发放饭食,牧哥就把目光转到了城外。

他听说万灵镇有很多客家人,客家人喜欢甜食,于是他就做了很多的艾饭团送去。

客家人大都从广东过来的,喜欢吃甜食一点不假。他们吃了牧哥的艾饭团后都大加称赞。但一个有点年纪的客家人却说牧哥的艾饭团不糍不糯,希望牧哥能够改进。

回来的路上,牧哥就在想怎么把饭团做得更可口,更符合客家人的口味。于是他改进了艾饭团的制作方法,就是把饭米和糯米掺在一起,用石磨磨成米浆,让其沉淀后再将捣碎的艾叶和米浆糅合一起,搓成圆条状,然后用叶子包起放进蒸笼用大火蒸熟。

蒸最后一笼的时候艾叶没有了,只有做白饭团了,但牧哥总感觉欠缺点什么。思索时,他看见了桌上的猪肉和韭菜,顿时有了主意。

最后一笼包着猪肉馅的饭团恰好送到了一个爱画画的客家人手里,他说,“你看这圆溜溜白生生的,多像你们这里的小肥猪啊。”

牧哥说:“这里面还包了猪肉馅。”

“那就更妙了。”说着,客家人拿起笔,刷刷几下,一条白生生的胖乎乎的小猪就在他的手上出现了。

“好!好!”大家鼓起掌来。

“我看你们这饭团干脆就叫猪儿粑吧。”客家人说。

“猪儿粑?好名字,好名字。”大家又一次鼓起掌来。

“我看应该再加两个字,既‘填川猪儿粑’。猪儿粑因我等移民而起,故猪儿粑要体现出这个意义。”一个客家老人说。

“好,以后这饭团就叫填川猪儿粑。”牧哥说。

从那以后,牧哥就把填川猪儿粑做成了小猪的模样。那真是名副其实的猪儿粑了。

现今,人们嫌麻烦,又把填川猪儿粑做成了最初的模样。不过在馅料上却比原来更考究更精细了。

咸的以鲜猪肉、干豇豆、腌菜、香葱、味精、精盐等为馅;甜的依然用艾叶和糯米粉糅合制作而成。

荣昌的填川猪儿粑享誉川渝,其晶莹剔透、温软如玉。香糯而不粘牙,实为走亲访友之馈赠佳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