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办天下事须用世间财(百年沧桑说上财)(1)

今年9月17日是上海财经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日。沧桑百年,“上财”为中国商学教育贡献良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经世”之材。作为校友的笔者特意收藏了十几件“上财”的老纸片,前不久把他们全部捐给了正在筹建中的“上财”商学博物馆。细究几张老纸片,颇多感慨!

| 成绩报告单看育才 |

上海财经大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917年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商科。1921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组建国立东南大学,商科由南京迁至上海,扩充为商学院,定名为国立东南大学附设上海商科大学,此为中国第一所商学院。1928年,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 1932年,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独立,定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学校为四年制本科,设有工商管理、普通商业、会计学、银行理财学、国际贸易学、国际运输学、保险学、统计学等系,系下面不再分专业。

欲办天下事须用世间财(百年沧桑说上财)(2)

国立上海商学院商学教育注重人文与专业素养的积淀与培养,课程设置上颇有特色。成立初期,一、二年级不分系,学生修习的课程,均为公共必修课。进入三年级时才分系学习。一二年级必修课程有经济学、法学通论、经济地理、世界商业史、会计纲要、 银行学财政学、公司法、商法、统计学等专业课程,男生必修军事训练,女生必修看护学等课程。三四年级的选修课程,可选择其他系的必修课作为选修课程,同时也有各系共修课程,如经济思想史、经济恐慌、民法总则等。

从笔者收藏的两份成绩报告单中,我们对国立上海商学院的课程设置有个大概的了解。学生成绩报告单由教务处统一盖章并发放。与上世纪30年代不同的是,上世纪 40年代初学生学业报告单增加了操行报告内容,前者规定,学生学业成绩以60分为合 格,40分以上60分以下者得补考一次,40分 以下者必须重读,后者则增加了两项规定, 一是“不及格科目之学分数逾学期修习学分总数三分之一以上者应留级,二分之一以上者则应退学”;二是“操行分数列入戊等者或违犯校规记大过三次者应除名”。

欲办天下事须用世间财(百年沧桑说上财)(3)

国立上海商学院1941届学生陈鸿英学业成绩报告单3份

据1941届会计系学生陈鸿英一年级与二年级(上)共三个学期的学业成绩与操行报告单显示,入学第一学期主要为“通识课程”, 计有国文、英文、算学、经济学、会计学与商业史6门。第二期除商业史变为经济地理外,其他课程与上一学期相同。从各学期的学分来看,《会计学》分值最高,为4分,其他课程均是3分。

二年级上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货币银行学、财政学、法学通论、商法一、高等会计学、商用数学、公司理财、商用英文共8门。 除商用英文为2学分外,其余7门均为3个学分。一年级两个学期的报告单上没有显示系别,二年级下学期才标明为会计系,说明此时学校分系可能从二年级开始。这较上世纪30年代有所变化。

欲办天下事须用世间财(百年沧桑说上财)(4)

国立上海商学院1936年赵俊庠大四第一学期 学业成绩报告单

另一份为赵俊庠在1936年就读四年级第一学期成绩单,主要以 专业课程为主,除体育外,计有运输学、劳工问题、经济恐慌与银行论。1934年至1935年间,受美国白银政策的影响,上海出现空前的金融恐慌,大批工商企业破产,导致经济萧条,并波及全国。面对经济与金融恐慌,沪市各界呼吁“救市”。把其时的“经济恐慌”问题作为一门课程来讲授,显示国立上海商学院注重引导高年级学生对中 国现实经济问题的关注。而一年级“商业史”与“经济地理”两门内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宏观思维,很值得当今各类商学院的借鉴。

| 聘书见证校名由来 |

上海解放前夕,人民政府接管了国立上海商学院。学校在新中国的旗帜下开始了新的征程。笔者收藏的两份国立上海商学院的教员聘书见证了“上财”校名的最早由 。聘书由著名经济学家、时任国立上海商学院校务主任委员褚葆一签发。褚葆一于 1933年毕业于母校工商管理系,1946年回母校任国际贸易系与银行系主任,1949年5月被选为国立上海商学院校务委员会主任。上海解放之际,他是国立上海商学院的实际负责人,教员聘书由其签发顺理成章。

教员聘书分别为1949学年度第二学期 与1950学年度第一学期,聘请李仁柳为这两学期的兼任讲师。李仁柳是民国农学专家, 著有《战后经济建设论》、《我国农业建设 问题》等,1949年以后,李先生继续研究农业问题,重点放在关于农业合作社的研究上,上世纪50年代初著有《新民主主义的合 作社》、《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路向》。聘书上虽没有言明授课名称,鉴于李先生的专业背景及新社会的需要,他可能讲授合作经济学的课程。

聘书分别为1950年4月与9月签发,1949 年至1950年学年第二学期的聘书为何到4月 才签发呢?笔者推测与其时新旧社会交替的过渡阶段有关。李仁柳先生聘为兼职讲师,说明他可能在其他学校任教。作为国立 上海商学院兼职教员的薪酬在聘书中并未言明,由于此时距上海解放还不到一年,上海解放伊始,物价上涨得很厉害,陈云曾坐镇上海指挥“两白一黑”(粮食、棉花和煤炭)之战,反击投机商。其中一项措施是实行折实储蓄与工资制度,确保老百姓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不受影响,而支付工资的实物牌价每日都在变动,故聘书中“每月敬致底 薪人民币”的货币数量无法确定。

欲办天下事须用世间财(百年沧桑说上财)(5)

国立上海商学院发给李仁柳先生的聘书(左),时在 1950年4月。在不到半年之后的9月,李仁柳先生再次接到的聘书(右)上面, 学校已经改名叫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了。

据9月份的聘书显示,学校名称已改为国立上海财政经济学院。此前的7月18日,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已批复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同意“国立上海商学院”更名为 “上海财政经济学院”,这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所财经院校。当年8月,上海法学院的经济系、银行系、会计系、统计系等并入更名后的“上海财政经济学院”,此后不久,华东地区的财经院校合并,但校名仍为上海财政经济学院。

欲办天下事须用世间财(百年沧桑说上财)(6)

欲办天下事须用世间财(百年沧桑说上财)(7)

欲办天下事须用世间财(百年沧桑说上财)(8)

欲办天下事须用世间财(百年沧桑说上财)(9)

欲办天下事须用世间财(百年沧桑说上财)(10)

欲办天下事须用世间财(百年沧桑说上财)(11)

欲办天下事须用世间财(百年沧桑说上财)(12)

欲办天下事须用世间财(百年沧桑说上财)(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