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天敏 人力资源报记者 宋凯

近年来,四川犍为县大力实施人才强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多举措狠抓人才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支规模日益壮大、结构日益优化、素质逐步提高的工匠人才队伍,助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国茶工匠”吴德平

今年67岁的吴德平从事犍为茉莉茶生产研发已有48年,是犍为茉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制茶大师”的称号,2022年被评为“金犍名农”。

贵州省乡村人才振兴措施(工匠人才助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1)

吴德平出生于传统茶商家庭,初中毕业后,就到犍为的茶场务工。1978年,考入四川农业大学茶叶专业学习,获得学士学位。1982年毕业后,分配到清溪茶厂工作,从技术员做起,到生技科长、副厂长、厂长,伴随着清溪茉莉茶一起成长了大半辈子。

吴德平传承、创新犍为茉莉花茶制作工艺,形成了“择花炒花”特殊工艺,为犍为茉莉茶和四川茉莉花茶成为中国茉莉花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品种作出极大的贡献。他创建了“犍为茉莉花茶科技专家大院”,开展茉莉花科学研究,为茉莉花茶产业发展奠定基础;牵头起草制定了各类行业标准,指导茉莉花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推动了犍为县乃至全国茉莉花茶制茶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在吴德平及其团队的推动下,犍为县依托“金犍茉莉”特色产业招牌,促成茉莉花现代产业园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组建创新联合体,成功攻克茉莉花培育技术,培育孵化“土专家”“茶艺师”、电商和文旅人才等3000余人,辐射带动全县茉莉花年产量提升11%,亩增收2000元。

“制造工匠”廖建国

在四川川南减震器集团有限公司,廖建国正在带领他的团队研发减震器相关产品。廖建国是四川川南减震器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总经理。2022年入选“乐山工匠”“金犍创新英才”。

贵州省乡村人才振兴措施(工匠人才助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

1981年,廖建国从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某军工企业制造卫星部件,从此,踏上了他的“制造之路”。1993年,由于工厂改制,廖建国选择回到乐山,到四川川南减震器集团有限公司做一名技术员,负责摩托车、汽车减震器的研发。在川南减震器,廖建国一干就是29年,也见证了川南减震器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到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制造业“巨轮”。

近年来,廖建国牵头制订了各类难度大、附加值高的新品开发方案,攻克各项技术难点,带领技术团队取得摩托车、汽车减震器实用新型专利24个、外观设计专利50个;主持重点产品项目开发80余个,实现新品产值5000万元;带领设备部相关技术人员,开启智能化升级之路,为公司加工装备的合理化、科学化、现代化做出了较大贡献。

廖建国的成长是犍为县培育“制造工匠”的一个缩影,该县结合新型工业基地建设和产业转型发展需要,通过加速发展职业教育、举办劳动和技能竞赛等多种方式,培养出了一批助力“制造强国”建设的生力军,为犍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剪纸工匠”李如

在“剪艺坊”工作室,呈现的是一幅幅精致生动、主题鲜明、造型各异的作品:威风凛凛的传说人物、围火共舞的彝族民俗、欢悦逗趣的条条锦鲤……这些展示着生活百态、洋溢着生命气息的场景跃然于红色宣纸上,让人动容。

贵州省乡村人才振兴措施(工匠人才助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3)

李如正是“剪艺坊”工作室负责人。1987年出生于犍为清溪镇,自幼在奶奶的耳濡目染下喜爱涂鸦与剪纸,后师从国画大家宁开鲁先生,清溪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擅长写意花鸟与剪纸艺术。

当七八岁的李如接过奶奶的剪刀,贯穿他一生的民间艺术便再也无法割舍。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潜心剪纸创作,并在原有剪纸工艺上加入“刻”。“剪”“刻”融合,他的剪纸技艺不断提升。如今,随着大众文化和生活用品的不断丰富,流水线上的各种工艺品琳琅满目,手工剪纸逐渐被人淡忘。唯有李如,还在孜孜不倦地玩弄着手中的剪刀,一直在传承的路上坚守。为将清溪剪纸技艺发扬光大,他走进学校,创办剪纸社团;走进社区,免费教居民剪纸;参加企业活动,为职工送去民俗展演。

李如的坚守,背后有犍为县相关部门、行业单位的引导和支持,该县坚持“文旅兴县”工作主线,举行四季嘉年华、景区讲解员大赛、茉莉花文化艺术节等重点文旅人才活动6次,组织开展文旅人才培训5期200余人次,培育文艺骨干、文化能人300余人,基层文旅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