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买秋菜
最近网上一直在盛传南方妹子嫁到北方,到菜市场买菜分分钟崩溃......
其实这不算什么,和我们60后70后小时候买秋菜的盛大场景比起来可以说是弱爆了......
那时候买秋菜的场景真的可以用“壮观”两个字来形容,从乡下来的汽车、马车把白菜源源不断的送到商店,商店门口的白菜一行一行被码得齐齐整整,家家户户站着排来买......
刚开始的时候买的人不多,因为价格不算最便宜,要到白菜堆到商店门口快放不下时,价格就会下降,家家都成百斤的买,人口少的买二百斤左右,人口多的要买五六百斤......
记得白菜分两种,一种叫青帮核桃纹的,用来积酸菜,价格在一毛五分左右,还有一种散棵的,用来平时吃,是一毛钱一斤,价格是不是便宜到你无法想象......
但就是这样还有的人家买不起,要在单位申请秋菜救济,因为一次性买一年的菜毕竟是一笔大开销,要在单位先借了钱,然后分月慢慢还,这大概是信用消费的自觉形式吧......
大泵秤上放着木质托盘,先把要买的白菜摆到托盘上过秤,交钱后就把托盘一翻,这些菜就归你了,然后再装进借来平板带车里运回家......
买的多的或没有带车子的就要分批运,孩子们就被安排在原地看着,这时的孩子仿佛自己是个大地主一样,过来一个认识人就会宣告主权似的说一句,这是我家买的白菜......
商店售货员在这一段时间里更是无比的牛气,冲着排着长队的人群高声喊着:站好排、不许挑,还有带着红胳膊箍维护秩序的人,不时的把不想排队加塞儿的人纠出来......
那种热火朝天的场景至今无法忘记。当然还有土豆、萝卜什么的,但都没有卖白菜的规模这么浩大......
那一垛一垛的白菜自然成了孩子们天然的游乐园,被当成打仗时的工事,因为有了这些屏障可以互相隐蔽着玩着抓特务游戏的升级版......
秋菜买回家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晾晒后积酸菜,这个工作是由父母来完成的......
孩子们都期盼着什么时候能吃酸菜,因为冬天的第一顿酸菜就意味着有肉可吃,那时候可不是随便什么时候都能吃上肉的......
想想那热气腾腾的酸菜炖肉一出锅,锅边还贴着金黄色的大饼子,真的快要流口水了呢......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故事,我们虽然比不上四五十年代的人活得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比不上八零后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更比不上九零后的个性飞扬,但我们就是我们,是无可替代的六零七零后......
02、打煤坯看到“打煤坯”这三个字,大概大多数的八零后和九零后的孩子都不会知道这三个字的组合是什么意思,但这可是六七十年代北方入冬前各家的重要工作之一......
深秋时分,就会有装满了黄土的驴车,走街串巷的售卖,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沈阳附近并没有那样粘性大又匀细的黄土,可能是从黄土高原上贩运过来的吧......
各家各户就都会屯一些,准备打煤坯时用,买完黄土接着就会到街道(相当于现在的社区)煤场买一种打煤坯专用的面煤,然后和黄土掺在一起用水和成水泥状,再用铁锹一锹一锹的放进一个大约长五十公分宽四十公分的长方形的模子里面,制成一块块煤坯......
在胡同的一边三趟一字排开,街道就会变窄了,好在那时人们都步行或骑自行车,也不需要多宽的街道。晾干后收入仓房里面,看着那一垛的煤坯有种秋收后的喜悦,感觉心里很踏实,整个冬天就靠它们来取暖了......
这是一项重体力的工作,一般都是由家里的爸爸和哥哥来完成,当然院子里的其他小伙子也都会出来帮忙,今天你家打明天他家打,大家互相帮助,觉得这就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一样......
孩子们当然也有他们的用处,在煤坯打好还没干的时候,要把挨着街道的那一趟煤坯上都贴上一小块白纸,因为那时晚上路灯很昏暗,甚至好多路灯都是坏掉的,所以贴上白纸,夜行人就知道原来这是一排煤坯在晾晒,就不会踩到了......
好动的孩子还会在自家的煤坯上印上手印或鞋印用来给自家的煤坯做标记,可以算作是自家产品的logo了......
因为打煤坯要用到黄土,所以孩子们就又延伸出一些游戏项目......
男孩子玩的是“摔黄土”,把黄土用水和成面状,均分给两人,捏成一个碗状,然后用力摔到地上,碗的中间部位就会摔出来一个洞,两人各自用自己的黄土给对方补洞,谁摔的洞大,得到补洞的黄土就多......
一直循环,直到一方的黄土不够对方补洞或不能捏成碗状就算输了。其实赢的黄土也没什么用,随手就扔掉了,但这是男孩子的荣誉,证明自己厉害......
女孩子就文静多了,用黄土捏成锅碗瓢盆过家家用,捡一些树叶子当菜,扮演妈妈的负责“炒菜”,还有给扮演孩子的喂饭。孩子们站成一排轮流被喂饭,吃完的就去假装刷碗,吃完饭就一哄而散再玩别的游戏,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无聊的游戏当时玩的却津津有味......
童年的记忆留下的都只有美好,即使是苦是累,也充满甜蜜的回忆......
03、沈阳老照片,您记得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