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1864年的上海法租界史,又可以分为1853-1860年、1860-1864年两个时间段,分类的依据是威胁的来源不同,前半部分主要是小刀会起义,占领了上海;1860年后,太平天国兵指上海。

小刀会对法租界的影响比公共租界要大,因为小刀会的活动范围与法租界毗邻;并且小刀会借宗教名义起事,而法国与在沪天主教势力有着特殊又紧密的关系。

1853-1864年的上海法租界(1853-1864年的上海法租界)(1)

上海法租界里的老洋房,图源网络

江南形势急转直下,

中国海关行政机构要求改组

1853年3月,洪秀全率太平军顺长江而下攻占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建立了“太平天国”,江南形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年9月,小刀会起义在上海爆发,义军仅用一晚上就占领了上海县城,知县袁祖德被杀,道台吴健彰被擒,浩浩荡荡的起义持续了两年。

1853-1855年的上海,这些扰乱社会秩序的破坏行为,导致上海地区的组织机构发生重大变革,其中涉及在华外人最根本利益,也最能触动在华贸易的一项改革:中国海关行政机构的改组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规定:五口开埠通商,并协定关税。此后,英国领事巴富尔一直妄图建立“保税制度”,意思是承认有税收制度,但暂不缴纳。经过长时间艰难地磋商,1851年修改的海关税则较为一致地获得清廷和各国领事的同意——中国海关拒绝保税制度

1853年,天平军和小刀会相继起事,海关被毁。为保护上海县衙的“钱袋子”,道台吴健彰立即张罗重设海关,但这个新开张的海关,弊病更甚以往。

因此,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要求重设海关。英国领事阿礼国,伙同美国副领事金能亨火速制定《在海关行政停顿期间船舶结关临时规则》,并于同年9月9日对外发布通告。

近代新式海关以实行外籍税务司制度为标识,带有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强制性内容,但无可否认,也是清廷出于某些方面的需要而建立。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中国海关走向近代化的一种尝试。诚如厦门大学教授戴一峰所说,“总是从侵略的角度研究海关,虽有一定的正确性,但不可避免地造成对这一制度完整解读的缺乏”。

1853-1864年的上海法租界(1853-1864年的上海法租界)(2)

上海法租界旧址,图源网络

一城三界里,

法租界与公共租界的合与分

界外是延烧不熄的战火,界内要求重整秩序。

以英国领事阿礼国为首的西方驻华代表决定合并租界,一方面是要加紧建立租界防御自卫体系,另一方面是要趁机确立行之有效的租界内部市政管理和法权体制。

为了自治权,必须先修法。1854年7月11日,英国领事为首的各国驻华官员召开“租地人大会”,通过了“新的地皮章程”,法国出于自卫,决定放弃独立性,在“原则上”接受这份章程

同月,小刀会的实际领袖刘丽川和陈阿林,联合发布了一则通告——《禁止部下持械经过外侨居住区域》,然而这份通告里,禁止持枪经过的地区却不包括洋泾浜南岸的法租界地区。

随后,法国驻沪领事爱棠以此为契机,尝试为法租界争取更多的利益,但实际结果却不尽然。

上海法租界的独立,表面上看,是法国驻沪领事与工部局之间的矛盾所致;但实际上,一开始就是为了保持其独立性。因此,虽然文件上认为:直到1862年公董局的成立,法租界才完全与公共租界脱离;但从1855-1861年,法国领事到处活动的行为可以看出,法租界的行政管理处处彰显着独立性。

白吉尔《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评价道,“不同于公共租界所实行的商人团体基本自治的城市体系,法租界的管理完全仰赖领事一个人。如果公共租界的地位更加接近于自由港的地位,那么法租界则像是一块受巴黎政府管辖的殖民飞地。”

当然,公共租界与法租界,两大租界都享有清廷批准的治外法权。并且每个租界有权按照西方政权模式进行管理和运用先进科技来改善居住条件。但两个租界,在性质上还是截然不同,并且因法国政府的反对,终使租界合并的计划付诸东流,始终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

两个租界既相互竞争又利益相关,公共租界采用大不列颠的自由主义制度,法租界则奉行雅各宾派的传统。一边是商人寡头挖空心思维护自身的利益,另一边则是专制官僚自称要为共和理想服务。

1853-1864年的上海法租界(1853-1864年的上海法租界)(3)

上海法租界复兴中路,图源网络

战火纷飞,

法租界的内部生活

既然决定脱离公共租界,法租界就要着手内部的市政建设——地产与道路为主的修整建造、市政管理、商业贸易、“巡捕房”与司法。

首先,小刀会之事,难民涌入,原来的华洋分居变成“华洋杂处”,住房的需求增多,法租界因战争而导致大片地皮夷为平地,地产投机一下子就热起来了,因此,领事馆在避免引起地产管辖权限的基础上大量办理地产登记。

其次,市政管理方面,法国领事爱棠,依靠“租地人”和道台修筑了一些公共设施,道路、医院等。

然后,商业方面,“上海县城的商业受到阻碍,发展近乎停滞,反而推动了更为安全的租界之兴盛,一定程度上使得上海城市的中心由原来的南市向外滩一带发生转移。……上海租界由于受到极强的外力推动,发展迅速,逐渐超越县城,直至成为中国经济中心、国际化大都市”(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刘平)。

最后,我们务必要谈谈安全问题。土地激增导致租界扩张,而巡捕房是租界扩张的结果关于法租界的内部生活,然而,这一时期,租界内没有大事发生,因为上海侨民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中国北方了,这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因此,租界内除了安全问题,似乎没有其他可挂虑的事”

1853-1864年的上海法租界(1853-1864年的上海法租界)(4)

上海法租界旧址,图源网络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阴霾,

太平军的直击

因“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样重大的事,不止对北方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是影响了整个中国,包括上海。上海作为英法远征军的驻军基地,使节的逗留,谈判等都使上海租界“活跃”起来。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太平军叛乱带给上海的威胁。1853年,太平军定都南京,确立了政治,形成了南北两方对峙的局面。但此时的上海,清廷忙于镇压太平军,太平天国并不重视上海的战略地位,导致上海实际上成为“双不管”地区。

但1860年以后,英法联军以“换约”为借口宣布开战,给了太平军休整之机。1860年、1862年,太平军两次逼近上海。

初时,由于太平军不断补充兵力、清军的软弱无能、英法美等国的联军兵力有限,太平军在战场上占有较大优势,直到嘉兴告急,太平军撤出上海。1862年李秀成再次进攻上海,江海关监督吴煦,勾结在沪之英、法军队统领,成立“中外会防公所”。一时间,华尔的洋枪队、贺布率领的英军、卜罗德率领的法军,米歇尔和士迪佛都回到了上海。这时候,上海吃紧,天京也告急,李秀成部回援,放弃上海。

1864年,太平军大乱结束,上海暂时重归平静。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教授华强《关于太平天国时期上海战略地位的思考》评价道,“上海因为太平天国的兴起特别是定都南京、东征苏常、进攻上海而加速了城市繁荣和近代化的步伐 ;太平天国因为忽略了上海的经济地位和战略地位, 未尽全力进攻上海、占领上海, 使上海成为中外武装势力积聚并发展壮大的根据地”。

1853-1864年的上海法租界(1853-1864年的上海法租界)(5)

上海法租界旧址,图源网络

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重合,上海小刀会和太平天国在各自的反清战场上确实为对方的斗争创造了有利形势,但这种形势是双方无意间的创造,而非有意识地互相支援造就的。“联合”未曾实际发生,仅有数千之众的小刀会义军在坚守上海的 18 个,相邻的太平军始终没有主动联合和援助他们,反而坐视小刀会在1855年2月被清军联合法军消灭。而这些事情,都有意或无意中,使租界活跃起来,不断发展。

1853-1864年的上海法租界(1853-1864年的上海法租界)(6)

历史,如此遥远;历史,也从未走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