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起搏器的来历(心脏起搏器是由哪个国家的人发明的)(1)

心脏起搏器是由美国电机工程师约翰霍普斯索发现的,具体的一步步演变成心脏起搏器的过程还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心脏起搏器的发明过程。

国外有许多发明都是起源于意外,就像心脏起搏器一样,它并不是由专门的发明家所发明出来的,而是一个工程师意外发现的。1932年美国生理学家,发现用针尖刺激心脏,可以让心脏起到收缩的作用,于是它就开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把一个电子的装置安装到了自己的身上,并且连接了一部发电机,从而就制造出了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心脏起搏器,当时人们并不是叫心脏起搏器,而是电脉冲发生器,当时的这个仪器在动物实验当中可以让已经停止跳动的心脏恢复正常的跳动,前提是要在15分钟以内,于是心脏起搏器这一概念就被传递了下来。

工程师霍普斯当时开展的研究并不是有关心脏的,而是对人体低体温症的一个研究,他当时想着用加热的方法来恢复体温,第一个跳出的想法便是无线电加热,于是他就开始了自己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他注意到如果心脏在低温环境之中停止了跳动,可以通过人工刺激的方式来使心脏恢复正常的心跳,于是才有了后来各国学家的研究。

1951年加拿大的医生通过对右心房的一项研究确定了可以用电脉刺激心脏,使心脏恢复正常的跳动,但是在那个时候心脏起搏技术只用于心肺复苏。因为机器仪器的体积都比较大,而且只能用于住院治疗的病人,并不能随身携带。到了1958年,美国的工程师巴克才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体积小,重量轻,可以随身携带的心脏起搏器,从那个时候起,心脏起搏器就开始在各地广泛的推广。

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发展历程

人工心脏起搏器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过去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得到救治,大大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是近代生物医学工程对人类的一项重大贡献。

1932年美国的胸外科医生Hyman发明了第一台由发条驱动的电脉冲发生器,借助两支导针穿刺心房可使停跳的心脏复跳,他命名为人工心脏起搏器(Artificial Pacemaker),从而开创了用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心律失常的伟大时代。

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发展

起搏器真正用于临床是在1952年。美国医生Zoll用体外起搏器,经过胸腔刺激心脏进行人工起搏,抢救了两名濒临死亡的心脏传导阻滞病人,从而推动了起搏器在临床的应用和发展。1958年瑞典Elmgrist,1960年美国Greatbatch分别发明和临床应用了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从此起搏器进入了植入式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时代,朝着长寿命、高可靠性、轻量化、小型化和功能完善的方向发展。

早期的起搏器是固有频率型(或非同步型),只能抢救和治疗永久性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病症,对间歇性心动过缓不适用,不能与患者自身心律同步,会发生竞争心律而导致更严重的心律失常。为此,20世纪60年代中期先后出现了同步型起搏器,其中房同步触发型(VAT型)起搏器是专门用于房室传导阻滞,而心室按需型(VVI)是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心脏起搏器。为了使心脏起搏器与心脏自身的起搏功能相接近[1][3],70年代又相继出现了更符合房室顺序起搏的双腔起搏器(DVI),和能治疗各种心动过缓的全能型起搏器(DDD)。至此,起搏器的基本治疗功能已开发完全。

到了20世纪80年代,起搏器除了轻量化、小型化的改进外,还出现了程控和遥测的功能,利用体外程控器(Programmer)可对植入体内的起搏器进行起搏模式、频率、幅度、脉宽、感知灵敏度、不应期、A―V延迟等参数的程控调节;还可对起搏器的工作状态进行监测,将工作参数、电池消耗、心肌阻抗、病人资料乃至心腔内心电图,由起搏器发送至体外程控器中的遥测接收器进行显示[3]。90年代,起搏器又在抗心动过速和发展更适应人体活动生理变化方面取得了进展,出现了抗心动过速起搏和频率自适应起搏器(DDDR),使人工心脏起搏器成为对付致命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武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已出现了性能更高的双心室/双心房同步三腔起搏器,以及具有除颤功能的起搏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