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现在的人们,应该对八拜之交这个词并不陌生,之前在我的认知里这个词和“拜把子”是差不多意思的,就是几个非常要好的朋友结成异性兄弟。

然而在后来,突然对八拜之交里的这个数字产生了好奇,难道说结拜异性兄弟需要互相拜八次吗,感觉电视剧中好像也都不是这样演的呀,于是去各个地方查找了一下史料,这才弄明白了八拜之交最初的含义。

八拜之交算结义兄弟吗(指的是异性兄弟结拜)(1)

这个八拜,实则是源自一个典故,出自北宋邵伯温的《邵氏见闻录》:

韩魏公留守北京,李稷以国子博士为漕,颇慢公。公不为较,待之甚礼。俄潞公代魏公为留守,未至,扬言云:“李稷之父绚,我门下士也。闻稷敢慢魏公,必以父死失教至此。吾视稷犹子也,果不悛,将庭训之。”公至北京,李稷谒见,坐客次,久之,公着道服出,语之曰:“而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获已,如数拜之。

文中提到的俄潞公通过八拜这样一个方式挫了李稷的少年傲气,实际上是出于好意,因为李稷的父亲是俄潞公的门客而早死,以至于李稷不懂礼节,恃才傲物。俄潞公出于管教他的目的要求他八拜自己。这实际上就是教训一下后辈而已,却没想到因为这件事情传出了八拜这样一个礼节,甚至流传到现在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成语文化,也算是一件美事。

八拜之交算结义兄弟吗(指的是异性兄弟结拜)(2)

《说文解字》里对拜的解释是这样的:“拜,首至地也”算是古代的一种大礼,因为椅子是后来从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的,在此之前中原人一直是跪姿,这样的姿势比较适合拜这个礼节。中国自古以来号称礼仪之邦,对于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拜”,自然讲究也不少。

史料中有许多关于臣拜君,儿拜父和兄弟结拜的记载,只是这其中几乎没有提到过八拜这个礼节,平日里朋友相见,一拜而已。史书中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苏秦见齐王,再拜”,拜见君王这样严肃的事情,也只是两拜而已。三拜四拜这样的事情基本只会出现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比如说苏秦功成名就,挂着相印荣归故里的时候,曾经对他非常刻薄的嫂子拜了四拜。

八拜之交算结义兄弟吗(指的是异性兄弟结拜)(3)

一般的兄弟结拜,我们可以从四大名著中找一些例子出来。

《三国演义》讲的是三国时期的事情,最著名的结拜当然是桃园三结义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我们看到桃园结义的时候没有四拜的传统,当时异性兄弟结拜只是拜两拜就够了。

八拜之交算结义兄弟吗(指的是异性兄弟结拜)(4)

而《水浒传》中也有关于兄弟结拜的描述:

武松答道:“小人年幼无学,如何敢受小管营之礼?枉自折了武松的草料!”当下饮过酒,施恩纳头便拜了四拜。武松连忙答礼,结为兄弟。

这时候的异性兄弟结拜就需要拜四拜了,施恩拜过之后武松还要还礼,两个人都要拜四拜,加起来就是八拜之交了。

八拜之交算结义兄弟吗(指的是异性兄弟结拜)(5)

其实在明代,拜自己的父母也是需要四拜的,这可能要归功于儒学的继续发展,异性兄弟的结拜也就相当于拜一下父母,从此同生共死。

总结一下就是,八拜之交这个成语出自北宋的一个典故,本来是喻示长辈对晚辈的教训和规戒。因为后来拜这个礼节的进一步发展,异性兄弟的结拜由两拜变成四拜,八拜之交才逐渐开始被人们用作指代异性兄弟结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