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MG名爵水上漂”的营销事件引发网友吐槽。其实,标榜着“英式赛车文化”的上汽名爵类似的“做秀”操作近些年已是屡见不鲜。“赛高铁”、“比马丁”每一个营销事件,都如同“邯郸学步”一般,诠释着名爵高层理解的“赛车文化”,MG品牌百年的赛车基因在这里变了味。
我很好奇,如果威廉·莫里斯勋爵还在世,看到曾经收录于《大英百科全书》跑车定义的MG品牌,如今在遥远的东方大地上被重新演绎,他会是怎样的反应?
英式汽车文化是否落伍?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整个英国的经济恢复,撒切尔夫人将新自由主义作为制定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但这同时导致了英国制造业产业空心化,其中就包括汽车工业。如今,除了一些依靠科技水平,小规模生产的赛车产业和跑车品牌还能留在英国外,众多汽车品牌被外资收购,并依附于外资企业当中,MG名爵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英式的汽车文化已经落伍。以劳斯莱斯、宾利、路虎、捷豹、MINI等品牌为例:消费者们依然会给他们贴上英伦汽车品牌的标签。究其原因,几大母公司与收购品牌只是资本之间的关系,后者基本独立运营。被收购者依然保留着对车型的设计权、技术方向的高度自由,保留了每一个品牌精髓以及技术特点的延续。
以劳斯莱斯为例,保留了手工、豪华、高贵的属性;路虎则延续了品牌探索的精神;MINI传承了短前舷、短后舷、赛车大圆灯等的看似简单的设计元素。一切看似简单的标签,打造着无数标志性的产品,在属于自己的细分市场中吸引着全球无数的粉丝与消费者为其买单。这些细分市场的标签集合,同时也是英式汽车文化的缩影,虽然整体脱离消费主力市场,但贵族文化、绅士文化、赛车文化深入骨髓的产品依旧能满足高端用户市场的胃口。
反观被上汽集团收入囊中的MG名爵,原本可以利于MG赛车文化打造标志性的轿跑车型,形成上汽集团当中MG名爵和荣威之间的互补关系,结果最终成为了荣威的竞品,再拿着“赛车基因”的故事去包装家用轿车,并美称其为“英式赛车文化”。与英式文化背道而驰的MG名爵显然不能将失败归结在英式文化没落的环境当中,MG名爵存在的意义才是核心问题,令人琢磨不透?或许只是利于上汽荣威出口的工具?
MG丢了“魂”
那么,一个汽车品牌的“魂”是什么?
其实就是,所谓的文化认同。当你提及路虎和MINI时,有人会认为它们是印度或者德国品牌吗?显然没有。而提到名爵,自主品牌的印象则深入每一位消费者印象中。外来资本没有尊重被收购品牌的传统文化,只是利用品牌历史等皮毛去宣传、消费,消费者自然也不会看不出原委。被摒弃了核心价值的MG的名爵,也自然就丢了品牌的“魂”。
实际上,“名爵”二字最早是南汽收购MG后加上去的,目的就是彰显对MG品牌的传承,突出MG的品牌地位,较好地继承了MG的文化,经典的车型MG-7利用奔驰技术曾经在相应细分市场掀起一定波澜。但是,2007年南汽并入上汽之后,MG就像丢了魂,很难再现MG的历史文化了。
如今的MG名爵更像是上汽“偷师”通用汽车技术的“试验田”。后续车型以普通轿车和SUV为主,设计与技术都不再有什么亮点,甚至“品控”也延续了美国人的“不羁性格”,常年行业投诉指数霸榜。
唯一的亮点车型在于初期的MG6,比较早的使用了涡轮增压发动机,在同期的轿车中有着不错的性能表现。不过,后期使用了SH25D7型七档干式双离合后,就越走越偏了。不仅变速箱让扭矩优势全无,没有润滑和主动散热系统落后的问题又将其产品稳定性口碑问题放大,美国人下放的落后技术和上汽自主研发能力让MG的英系血统彻底流干,风评也一落千丈。
回到文化认同的定义上,当一个资本收购一个品牌,保留认同其品牌文化是被收购品牌能继续生存的根本。可以技术更新,类似大众收购宾利;可以技术、品牌反哺,例如吉利收购沃尔沃、福特收购马丁,但绝不能类似上汽只是购买了罗浮的全套生产设备和车型模具,以及MG的全套资质,再去独门造车。
就像历史上,元帝国在中原的失败就是要将蒙古文化完全替代汉文化所致,而清帝国的成功则因为清代皇帝们的“中国认同”方针。才奠定今天中国的版图,奠定了今天无论汉族, 还是众多少数民族, 都认同自己是中国人, 自己的祖国是中国,才会有中华民族文化流芳千古的现状。
写在最后:
现在看来,文章开头的疑问或许也就迎刃而解,痴迷机械制造的勋爵应该只会惋惜,惋惜MG品牌“已死”,死于2007年。如今,用着MG车标的名爵也只不过是上汽“借尸还魂”的把戏而已。从世界走来的MG,却难用名爵再推向世界。
当然,以上也纯属个人观点,也是希望能让MG名爵高层认识到“文化认同”的重要性,从根本上理解MG的历史文化,而不是一次次用“水上漂”等营销事件消费消费者的情感,也希望MG名爵有朝一日在上汽手中真正的“活”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