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老子《道德经》短短五千言却【道】出了宇宙、人生的最大秘密,虽然说是秘密是因为很难用大脑去思维、理解、推导出合理性、并符合我们现在价值观的标准。

佛经可以和道德经一起学吗(道德经开篇7句话)(1)

但它又是最简单、最质朴、最原初的【体会】,是我们的心和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最开始的状态,就像一张白纸没有一个黑点。

可能与很多解读不同,但却是真实体会,也给同样在修证路上的朋友多一个借鉴的可能,通过这些国学宝典,可以让我们在这条回归内在自由的路上多一些印证。

一、道可道,非常道

开篇第一章第一句话老子便指出了真正的【道】不可说,只要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已经落入二元对立范畴,已经不是道了。

佛经可以和道德经一起学吗(道德经开篇7句话)(2)

与【维摩诘经】中的【不可思议】一样,如果是通过脑的思维,思议出来的某个境界,便认为这就是【本性】,那已经不是了。

也就是说,老子在最一开始便提醒我们接下来的所要说的话,全都不是真实的道。只能是——【以手指月】的手指,指给我们方向,我们自己通过手指的方向一路走下去。

佛经可以和道德经一起学吗(道德经开篇7句话)(3)

二、名可名,非常名

所有可以指出名称的一切,并不是本质的、实有的存在。

只是为了方便暂时取名以便进行区分。在这个世界我们都有自己的名字,但这个名字甚至这个身体并不是真实的我们。

包括我们的【信念】、【价值观】、【情绪】都不是。

佛经可以和道德经一起学吗(道德经开篇7句话)(4)

在【金刚经】中,佛陀在很多处都用了三句义的表达方式 比如:“佛陀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也就是他们有时是站在世间法的角度为了方便表述而命名。

三、无名,天地之始

这样一来,把所有名称都拿掉,还剩下什么?——“无名”。也可以试着用“无极”和现代物理学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奇点】来理解。

用奇点表达好像是还有一个无限小、密度无限大的点,还有一个时间线性的逻辑在里面,并不十分准确。

那么用【空性】来表达最为贴切,它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它具备什么都有的【本质、特性】。

佛经可以和道德经一起学吗(道德经开篇7句话)(5)

就像【楞严经】中“七处征心,八还辩见”,佛陀一直在引导【阿难】参心——“那么【能】看到这个世界的是谁?”、“【能】听到钟声的是谁?”。

其实,这个【能】本身就是【空性】。也就是我们的这个天地时空是从道、空性化现而来。

四、有名,万物之母

我们的这个宇宙,是【有】的范畴,大脑二元对立、时空观的范围。更不用说我们的整个人生。

佛经可以和道德经一起学吗(道德经开篇7句话)(6)

五、常无,欲以观其妙

这里的断句,有的书上是:常无欲以观其妙。

但第一章通篇都在表达【无】和【有】。那么断为【有欲】、【无欲】可能稍加不妥。

这里的【观】,可以理解为心经中的【观自在】,已经脱离脑的二元对立,站在道的意识轨道来【照见】道本来的特质——妙(妙什么?谁在妙?其实都没有,所以才妙)

佛经可以和道德经一起学吗(道德经开篇7句话)(7)

六、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句是上面一句的对仗句,同样站在道的意识轨道来【观】。

观什么?——这个时空、万事万物、念头、情绪从何升起,如何灭去,也就是生灭法。【有】的意识轨道一切都是无常,有来有去,半点留不住。

七、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最后一句对前面所有要表达地做了一个总结。

【有】和【无】是我们通过大脑做了一个区分,实际上【有中含着无】,【无中含着有】(这一点头脑是最难理解的,因为现代的社会高度发达,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使用逻辑比对的左脑),无和有是【两面一体】。

佛经可以和道德经一起学吗(道德经开篇7句话)(8)

这个体也就是:道、本性、真如、良知、绝对、真实、在.觉.乐、爱、一体意识。

也是心经中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也是【子思】的中庸之道、也是佛陀在【四禅八定】后提出的【大平等智】。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指这样才是真实的生命而且是既无限大、又无限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佛经可以和道德经一起学吗(道德经开篇7句话)(9)

实际最后这句道出了老子对人间的无奈,无奈人间把狭窄、相对、限制的范畴,认定为我们全部的所有、全部的可能。

谁知人间的这些辉煌,在老子这里是多么不值一提,甚至根本不存在。也就这样他在第一篇就将我们领到了【真实】的门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