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鬼弈的规则是什么(小白船是怎么生成的)(1)

《隐秘的角落》剧照

文 | 散墨

7月24日《音乐周报》发表了一篇名为《小白船PTSD?儿歌何以成为“阴乐”》的文章。文中提及“《小白船》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原文注)的产生、《小白船》成为“文化符号”等命题,并立足于网剧《隐秘的角落》展开批判,认为“《小白船》犹如阳光雨露,无论如何也不应成为童年阴影,变成‘阴乐’”,并对“陆续有悬疑剧惊悚剧痴迷者用经典儿歌做文章,有意无意地制造和发现‘恐怖童谣’”,使之“成为一个商业卖点”的做法表示极力反对。笔者赞同以上说法,但还想就《小白船》“阴乐”化的生成机制问题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阴乐”是没有学术定位的口头叙事文化概念,至少截止到撰稿,中国知网上没有关于它的任何记录。《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第27期发表的《隐秘的“阴乐”》是目前所见最早关于“阴乐”的文字表述,《小白船PTSD?儿歌何以成为“阴乐”》较大可能也是受了它的影响吧。《阴乐圈》是明星动力公司于2005年10月01日发行的专辑“Unhip-Hop”中的一首由葡桃作词演唱的饶舌歌曲。但这首歌主要讲述网络歌手、网络歌曲初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追名逐利、自以为是的业界乱象,显然《阴乐圈》里的“阴”作动词理解更为合适,略带调侃地叙述着音乐被“阴”后的圈内倾轧之相。

百鬼弈的规则是什么(小白船是怎么生成的)(2)

尹克荣

《小白船》本是朝鲜歌曲。1924年9月,朝鲜作曲家尹克荣的姐夫去世,她姐姐常在白天寂寥地守望着天空中微微隐现的半月,尹克荣便以此为题创作了歌曲《半月》,这首作品在朝鲜的传播语境中具有童谣和追思曲的双重属性。20世纪中叶,《半月》被翻译成中文,遂以儿歌《小白船》的名称广为流传。朝鲜本土音乐受中国民族五声性调式影响较深,《小白船》便是典型的五声宫调式作品,三拍子的节奏进行模式也符合船儿摇曳的形态特征。作品速度舒缓中庸,怀旧感伤与中规中矩、气氛肃雅的旋律形态相结合,并在意象建构的歌词加持下,成就了哀思之曲的意蕴。

音乐作品的感知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所依附的语境与情态。《隐秘的角落》无疑为我们解读《小白船》搭建了近乎仪式化的“祭台”,所有的观众都被聚合到特定的剧情之中,并借由画面与镜头的调度实现祭司的角色在场。在《隐秘的角落》第一集临近结束的位置,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女孩在回看白天爬山时的录像,突然喃喃自语道“好像有人被推下去了”,随后两个男孩从阳台反身回到客厅。此时的机位在男孩身后,镜头中画面的结构也很值得玩味——两个男孩子背对着镜头,上衣均为白色,横亘在画面两边,突兀地占据着大部分空间,被挤压的中间位置的是女孩惊恐的眼神和手中举起的相机。

百鬼弈的规则是什么(小白船是怎么生成的)(3)

百鬼弈的规则是什么(小白船是怎么生成的)(4)

百鬼弈的规则是什么(小白船是怎么生成的)(5)

《小白船》的音乐在此刻被唤起,紧接着镜头推进,男孩们淡出镜头,画面中心点逐渐聚焦到相机上面,伴随着镜头的推进,背景衬托着女孩恐慌的眼神——望着对面的两人摇曳不定。随后《隐秘的角落》开始使用蒙太奇手法进行倒叙,相机快退、播放、暂停,画面围绕着建构事件过程展开叙述;同时《小白船》的歌词被打散,不再具有语义意义,而进化为祭台的“贡品”。于此,歌曲被符号化为“与凶杀有关的恐怖事件”。

音乐作品诞生之后,其本身便进入接受者语境进行重构,这种重构有可能会打破作品本来的意指,甚至会消融到初始的对立面上。就像艾瑞克·莱维所著的《莫扎特与纳粹》就完美诠释了“第三帝国对一个文化偶像的歪曲滥用”,但不可否认,在“二战”中的德国这是如此地自然与符合逻辑。《小白船》不管作为天真的童谣还是伤感的哀歌,都不会直接符号化为“与凶杀有关的恐怖事件”,但由于与特定剧情的结合,使其重构了童谣与哀歌的叙事逻辑,而异化为“阴乐”。

《小白船》“阴乐”的生成与童谣本身的阴影负荷有较大关联性。童谣是童年的代名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童年的经历会随着时光的飞逝而逐渐淡忘,但会顽固地隐藏在潜意识之下,甚至会被不经意间唤醒。而童年心理创伤则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童谣唤起的是童年的记忆,且多半是与逝去的光阴、亲人相关,因此童谣本身饱含着“唱着唱着就哭了”的因子,也就是阴影导向了“阴乐”。

最后,不得不提抖音等自媒体工具的推波助澜,本来《小白船》的“阴乐”印象仅存于《隐秘的角落》的观赏者,但抖音、快手的目的性推广模式,无疑促成了《小白船》“阴乐”化的全网普及。仅以“湖南娱乐”7月19日在抖音平台上传的“秦昊给米粒唱《小白船》”短视频为例,截止到7月26日已被点赞173.9万次,留言8.7万条,转发2.8万次,尤其是留言部分更是以“一起爬山吗”“我还有机会吗”奠定了《小白船》“阴乐”的文化属性。

此外,童声似乎也被扭曲为童谣“阴乐”化的一种载体,如《扬子晚报》7月3日文娱A13版《“恐怖童谣”吓人,留下追剧后遗症?》引用喜欢悬疑、推理的朋友们的观点认为,“天真稚嫩的童声,与诡异的音乐、歌词结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感,营造出恐怖的氛围,所以在不少文艺作品中,都会找到让人不寒而栗的童谣。”

但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因为《小白船》等个别童谣的“阴乐”加工,而盲目认为童年被披上了可怕的阴影,或者说童谣被完全“黑化”。这只不过是音乐作品作为个体元素参与到影视剧创作中的“断章取义”和引申化推演,它依附于《隐秘的角落》的传播时空,也终将会融逝到天真童谣的原始语境。

-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