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er的早读课
80万互联网同行关注!
专注互联网精选内容!
来源:刘言飞语(ID:liufeinotes)
编辑:Hiro喜欢蘑菇
1.
前几天看到网上有同学又提到把用户当成小白去思考这个理念,我的回复是“话虽没错,但未免太古老”。这个理念可谓是互联网远古时代(如果有的话)的产物了,我还记得本科的时候就在图书馆里翻互联网相关的书,看到的都是类似的说法,极简设计,不要复杂,Don’t make me think 等等。
为什么称之为远古时代呢?因为那个时代的互联网大洋上各种事物几乎都是新的,每个来这里“冲浪”的用户都是带着迷茫和顾虑的,每个产品也都是抱着上下求索的心态来做设计的。工程师、产品经理、创业者,这时候跟用户一样,都是这片大洋上的开拓者,要建立新的秩序、要创立新的生活方式,那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当然就是复制旧的秩序和旧的生活方式。
所以你看最初的产品定义里,QQ就是网络传呼机,3721就是网络地址簿,门户网站就像网络报纸杂志,BBS就是网络公告板,大家的上网方式都是简单容易理解的。
在产品体验的层面,不管是早先的PC时代,还是移动时代的初期,很少有复杂的交互。PC上就是链接和按钮,移动端则有大量的拟物标示,几乎不存在复杂的手势操作,示意用的也多是文字而非图标。
像有人总结的Instagram底部tab的历史演进,就能代表了移动时代这些年交互视觉上的演进。
关于设计层面的更多这种分析,网上有很多了,这里就不赘述了。
描述这些,更多的是想说明,其实经过这么多年了,在当下的大量互联网产品中,“把用户当作小白”未必都是通用法则,它存在着许多条件的限制。
2.
就跟讨论一个辩论题目一样,我们先定义什么是小白。在不同的语境下,小白有多层含义:
对互联网产品不熟悉的用户,比如很少使用互联网产品的老人、小孩
对产品领域不熟悉的用户,比如从未叫过外卖的用户,相较外卖产品来说是小白
某产品的新用户,比如从未使用过美团外卖的用户
在前面描述的背景下,大家指的小白往往都是第一种。然而现在的互联网产品,尤其涉及线下业务的大量产品,都存在着这几类不同的用户。
为什么要区分这些用户?很简单,用户的学习成本差异很大,换言之,在你的产品的使用上,不用用户的“受教育程度”是不同的。
举个耳熟能详的例子,美团在有滴滴的城市上线打车业务,产品的设计理念应该是什么样的?是把用户当作第一种小白吗?并不需要。美团只要粗暴复制几乎所有的滴滴司机端乘客端的使用流程和体验,就能瞬间把滴滴原有的用户吸引过来,这些用户的学习成本几乎为0。(实际上,美团也是这么做的。)
在这个例子中,美团只需要把用户当成第三类小白,亦即“使用过滴滴但没用过美团的用户”就可以了。对于第一类第二类小白,替代成本太高了,得不偿失,在商业竞争中没有必要。
所以,如果你现在是美团打车的第一个产品经理,不要把用户当成各个环节都可能迷茫和疑惑的小白用户。这是不要“把用户当小白”的一例。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很简单,我们要看目标用户转移时的使用成本的差。
把用户当做第一类完全的小白,也就是把用户当作任何步骤都可能犯错、都可能不明白、都可能搞不清楚的人,这是一种愚蠢的做法,也是一种偷懒的做法,相当于忽视了用户旧的使用体验,也算是臆想出了一种人群。
举个例子,我们最近在做的快车司机感谢红包,乘客可以给司机发送红包,我们倘若把司机乘客当成完全的小白,就需要做大量的教育:什么是红包?怎么发放红包?红包是做什么的?红包怎么领取?红包的钱去哪了?等等。流程可能也要复杂许多倍——可能担心完全的小白不理解。而实际上,这些几乎都不需要,因为连三四线城市、县城乡镇的大叔大妈都已经被微信红包教育过许多年了,这种小白在司乘群体中几乎是不存在的。
3.
产品所要呈现和提供的内容,应该是面向用户的,不是臆想的小白。那怎么做其实就很简单了:我们要了解我们的用户。
说明以上的道理,简单的公式可以是:用户的认知差=新产品的认知需要-用户已有的认知。我们要研究的更重要的是后者,就是现在的用户认知我们的产品,已经到什么层面了。
前面已经举了两个例子了,就不多说了。许多产品经理沉溺于理论场景的推演,沉溺于某些方法论,而不愿意接触用户并让用户提供一些输入,不在实践中看看用户是否能理解而是一味猜测,这有些本末倒置了。
4.
不要把用户当小白,把用户就当用户好了。
希望能帮到你,晚安。
投稿邮箱:mm@zaodula.com
本文由刘言飞语(ID:liufeinotes)原创发布,授权互联网早读课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早读课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