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理学院三位一体(成都文理学院走出高校全面育人新路)(1)

学院正大门

成都文理学院是全日制民办本科普通高等学校,办学以来,学校党委紧密结合民办高校的实际,构建了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依托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两翼”,大力夯实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党委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强化“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环境育人”的理念,积极探索出一条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新路。

全面探索“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

“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就在“全员育人”过程,由学校(包括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教师、教辅后勤人员等)、家庭(父母)、社会(校外知名人士、优秀校友等)、学生(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组成了一个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状结构,使思想教育工作无死角。

在“全过程育人”中,从学生一进校门到毕业,从每个学期开学到结束,都精心安排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全程有大纲、月初有计划、每周有重点、每月有小结”的工作传统。

在“全方位育人”中,注重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大力推进“全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学生综合测评、奖助学金评定、贫困生资助与勤工助学、学生组织建设与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社会实践等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各种教育载体。

对成都文理学院的有益探索和做法,该校党委书记高华锦总结到:“我们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响亮地喊出了‘不管是公办大学还是民办大学,都是党办的大学;不管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没有例外’的口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为核心,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切实加强“四化模式”的学生党建

学生党建工作是“两翼”中重要的“一翼”,学校党委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立体化的教育培训体系、科学化的发展过程、规范化的基层组织、动态化的网络管理”的管理体系,认真做好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

立体化的教育培训体系。构建“1 6 N”党内教育培训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党员发展全过程。“1”是指“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6”是指贯穿入党前后全过程的六级递进式网上 网下教育培训体系,包括入党启蒙教育、党章学习小组活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发展对象培训、预备党员培训、毕业年级党员教育;“N”是指以思想政治教育三个课堂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和依托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实施的全天候理论武装。把学生参加党内教育培训情况纳入学分制管理,在实践学分中核定相应学分。由学院党委组织编写的《早日站在党旗下——大学生入党教育读本》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科学化的发展过程。严格遵守《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坚持和完善发展党员工作的标准和程序,实行发展党员全程记实制、全网公示制、全面票决制、全员答辩制、失误追究制、责任倒查制,从严从实抓好预审、复审、审批、备案、批复等工作环节,开展党员发展专项督查,确保新发展党员质量。学校党建工作创新成果“坚持‘三个并重’,扎实做好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

规范化的基层组织。学校印发了《党支部工作指南》《党支部优秀工作案例选编》,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党建创新项目立项及党员示范岗认领、党员承诺等活动,定期开展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活力。

数字化的动态管理。学校在2009年建成了党组织和党员数据库平台,实现了党员基本信息动态化网络管理。

不断夯实“五个协同”的思政教育

学校积极应对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努力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新方法,协同推进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理论实践等多种教育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感、吸引力、影响力不断增强。

综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聚焦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统筹安排专业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课程之间相融。学校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重新界定素质教育内涵,构建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编写一套四本的素质教育教材(《大学生科学技术通论》《中西文化概论》《大学生职业素养与人生规划》《经典选读》,其中,《大学生科学技术通论》《中西文化概论》被评为四川省高校“十二五规划教材”,推荐申报全国规划教材),开设四门素质教育课程,建立以辅导员为主体的素质教育教学团队。将素质教育从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延伸,从学生向教职员工延伸,覆盖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

课内与课外实践育人相协同。在第一课堂上,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实践必修课程;在第二课堂上,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第三课堂上,设置实践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

网上与网下思想引领相协同。学校注重利用数字资源加强思想教育和思想引领,在校园门户网站建立了“政工在线”“学工在线”“共青团在线”等网络平台,通过新媒体矩阵开展“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宣传活动,不断拓展“互联网 ”时代的思政教育平台。2015年9月学院党委启动的“互联网 微党课”项目,已录制、发布9期微党课视频,线上线下的播放次数超过30000次。四川省组织部门、省宣传部门、省教育系统充分肯定学院实施的“互联网 微党课”项目,对党组织书记带头录制和在线发布微党课视频、扩大党员教育覆盖面、提高党课教育效果予以高度评价。学院大力实施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计划,推进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合力育人机制建设,形成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走进学生思想、走进学生学习、走进学生生活的制度化引导管理机制,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危机预警与干预“五级网络”“四级平台”,在思想引导、学业辅导、行为督导、就业指导、心理疏导、生活向导中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

实现维护安全稳定与学生管理服务相协同。学校严格落实安全稳定包保责任制、安全稳定零报告、安全检查、值班巡查、家校互动联系等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稳定信息收集、研判和意识形态引导、管理,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安全管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意识不断加强,师生安全感不断增强,校园安全稳定形势总体向好。对学习困难学生、生活困难学生、心理障碍学生、残疾学生、患病学生、就业困难学生、经常违纪学生等特殊学生实施精准结对帮扶。已有3名肢体残疾学生在学校完成学业谋得工作,目前仍有两名肢体残疾学生在校就读。全面落实国家资助政策,不断完善资助体系,实施资助育人“1 4”行动计划,开展诚信、励志和感恩教育,实现了助人与育人的有机结合。每年有十余项国家和校内各类奖助学金让近70%学生受益,从未有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中断学业。

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协同。学院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坚持问题导向,依托相关学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论文、调研报告等成果成为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在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正是因为成都文理学院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动手和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增强,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从文理学院走出去的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较高,学院在23个省(区、市)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率超过97%,本科生报到率超过92.2%;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一批优秀学生党员骨干把到乡镇(街道)、社区(村)从事基层党建工作作为就业第一选择,今年有3名学生党员经“双选”自愿到南疆乡镇工作,不少学生考上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第三方评估显示,成都文理学院学生就业竞争力位于同类院校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