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埋怨某某人太心狠,简直六亲不认,不值得交往.......那么,我们口中六亲不认的“六亲”又是指那六亲,“六亲不认”又是怎么来的呢?

常说六亲不认是哪六亲(口语六亲不认中的)(1)

首先来说说“六亲”

六亲到底是哪六亲呢?

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三种:

一,《左传》上说,六亲即指:父子、兄弟、姑姐(父亲的姐妹)、舅甥、婚媾(老婆家的亲属)及姻亚(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二,《老子》上曰,六亲即为:父子、兄弟、夫妇。

三,《汉书》上道,六亲即是:父、母、兄、弟、妻、子。

我觉得这三种都不对,或者说都不全面,因为无论是《左传》的六亲,还是《老子》的六亲,以及《汉书》上的六亲,都没有姐妹.......姐妹到哪去了,难道姐姐与妹妹都不是亲人吗?

这显然不合理——

有人说,兄弟代表了姐妹,兄弟姐妹吗.......如果是这样,那为什么不能用姐妹代替兄弟呢?

显然不对——

合理的解释应该为:无论是《左传》的六亲,还是《老子》的六亲,以及《汉书》上的六亲,都是封建社会的产物,都是由封建社会迂腐的等级制度决定的片面归纳,说白了就是古代的女子只是男人的附庸品,根本没有地位,所以在六亲中女性角色分量很轻(《左传》姑姐占了一席,婚媾占了一席,姻亚占了半席;《老子》中妇仅占了一席,《汉书》上母,妻各占一席),没有列出来。

故:比较全面的“六亲”应该是——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夫妻、兄弟姐妹、子女;或者泛指一种血亲与姻亲,不止六种亲戚,六只是个虚词而已。

常说六亲不认是哪六亲(口语六亲不认中的)(2)

再来侃侃“六亲不认”

认识了“六亲”,便让我们再来看看“六亲不认”是怎么来的.......

一,前一阵子在网上看了一个视频段子,说六亲不认是这么来的:

在上世纪80年代,有个叫李小欢的年轻人看上去很老实,见人总是笑嘻嘻的,标准的现代好青年。

有一天,在小区内,隔壁的老爷爷王德发提着一袋很重的大米来到一楼,当他看到正往二楼赶的李小欢后,便请他帮忙将大米搬到二楼的家中。

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李小欢却把头摇成了拨浪鼓:

“我,我赶时间,没空!”

说完,竟呲溜一声跑得无影无踪。

王德发气得直跺脚:

“小赤佬,平时看起来挺热情的一个人,一旦有事请他帮忙,便立马换了副面孔,冷冰冰的,,十足一个六亲不认的白眼狼。”

六亲不认便是这么来的:出自隔壁老王之口。

二,六亲不认真正出处: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一生之中杀人无数,建国之初为成帝业诛陈汉(陈友谅),杀诚王(张士诚),灭元朝,所到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建国之后为稳江山斩胡相(胡惟庸),剐郭桓,戮蓝玉,举起屠刀冷漠无情,毫不手软.......人称“屠夫皇帝”。

如果说陈友谅,张士诚,元顺帝乃是他成就霸业的拦路虎,的确该杀,胡惟庸密谋造反,郭桓贪赃枉法,蓝玉目无王法也确实该死,那么欲将一生清廉,老实忠厚,从来没有非分之想,平时走路都怕将蚂蚁踩死的大学士宋濂推上断头台,可就是朱元璋的不对了: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还得从宋濂退休那年说起........

六十八岁那年,作为太子朱标老师的宋濂光荣退休了,朱元璋送给他一句话与一件衣服;一句话的大致内容是:........宋濂你为官二十年,没有说过一句假话,也没有说过别人一句坏话,可真是一个贤人啊!

一块布料的大概意思是:宋濂啊,等你三十二年后,就穿上朕送给你的这件衣服作为“百寿衣”吧.......

得到老板褒奖的宋濂激动得浑身颤抖,抱着“百寿衣”哭了一夜........

然而,三年之后,朱元璋又为他送来了一件衣服——囚服。

怎么回事?

原来宋濂孙子参与了胡惟庸集团的谋反,朱元璋准备株连三族.......

就在朱元璋准备杀掉宋濂的时候,太子朱标跑来求情道:

“父皇,求你别杀我的老师!”

朱元璋笑着反问道:

“给我一个不杀的理由?”

朱标略一思忖后道:

“宋濂老师乃忠诚良士,孩儿的恩师,且参与谋反的是老师的孙子,又不是老师本人.......”

“大胆——”

朱元璋闻言,怒不可遏地说道:

“孙子犯了错,作为爷爷的六亲之一,怎么能无过,简直荒谬!”

“笑话,你才荒谬,什么都不懂,还在这大放厥词,大言不惭的教训标儿!”

就在这时,一个打扮朴素,却从骨子里透出阵阵雍华的中年妇人风尘仆仆地走了过来。

当朱元璋看到中年妇人后,一张绷着的脸立刻有了笑容:

“皇后,你,你怎么来了?”

来人正是马皇后,一个令朱元璋除了母亲以外,唯一尊敬的女人。

“我若再不来,你恐怕真要六亲不认了........亏你还好意思言六亲........”

马皇后一点都不给朱元璋面子,上来就是一通数落。

朱元璋被“教训”得一愣一愣的,然最终却还不得不陪着笑脸道:

“敢请皇后赐教!”

“其一,按照《老子》的说法:父子、兄弟、夫妇视为六亲,因此你说的爷爷根本不在六亲之内........故你是六亲不认;其二,所谓子不教父之过,宋濂的孙子犯了错,应该由其六亲之一的父亲承担一部分责任........而不应该是作为爷爷的宋濂;其三,宋濂乃标儿的授业恩师,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你若杀了宋濂,便相当于杀了标儿的父亲,因此,对标儿来说:不向你求情便是六亲不认.......我想你也不愿让你的儿子背负这样的骂名吧?”

马皇后一脸肃然而娓娓道来。

“哈哈哈,好,好,皇后教训的是........看来朕还是六亲不认了!”

朱元璋闻言后,沉默了片刻,忽然大笑着夸赞道。

“标儿,还不快谢你父王不杀宋濂之恩!”

马皇后瞪了朱元璋一眼后,立刻趁热打铁地朝着朱标使了使眼色。

“谢父王,谢父王!”

朱标赶紧叩头谢恩。

“朕,朕什么时候答应不杀宋濂了?”

朱元璋懵了,忽然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那就是你六亲不认,继而再让标儿六亲不认咯?”

马皇后不慌不忙地揶揄道。

“行了,行了,不杀,不杀了,去TNN的六亲不认——”

朱元璋闻言懊恼不已,为了不让自己,太子背负上六亲不认的“罪名”,便只好饶恕了宋濂........

就这样,一代名仕宋濂有惊无险地在马皇后的智慧下脱了险........同时,六亲不认也就这样自朱元璋的口中传了出去,流传至今........

常说六亲不认是哪六亲(口语六亲不认中的)(3)

注:“六亲不认”也出自冯德英《苦菜花》第三章:“我丢了差事去找他,他不唯不帮忙,反倒六亲不认了。”

总结:不管“六亲不认”是怎么来的,最好还是不要“六亲不认”,免得到时候朱元璋 马皇后夫妻俩一起来找你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