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你有多久没用正常速度看完一段视频?《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有28.2%的网络视频用户不按原速观看视频节目,00后群体则有近4成选择倍速观看方式。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倍速播放。

倍速选择从0.5倍到2.0倍不等,最近一些平台甚至推出了3.0倍、4.0倍;倍速对象从以前的电视剧、电影等长视频到如今的短视频……倍速播放,已经成为包括但不限于影视领域的各个平台的标配,开倍速“一口气炫完”也成为了不少人线上观看的常规操作。​

客观来说,倍速成为看剧选择,折射出技术的进步。在电视和广播时代,往往是原速播,也只能原速看;进入VCD、DVD时代,有了快进快退,在电脑端看视频也可以拖拽进度条,但总体而言还是会折损视听效果;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倍速播放逐步迭代到声画匹配、无卡顿的效果,成为了各大平台的常备功能。可以说,流媒体技术为这种个性化提供了调试和选择的可能。

主观而言,为什么选择倍速?赶时间、重效率的人可以如愿以偿实现高效“刷”剧,只看干货,节约日益宝贵的私人时间;而不喜欢某些片段的人也可以不用弃剧,只是快速略过某些桥段。从这个角度来看,倍速与否、具体几倍,在一定程度上俨然成为评估影视作品水准的试金石——好的影视剧值得原速看,甚至可以反复看、来回刷;而有的剧充满注水、拖沓的无聊情节,还有不断中插和植入的各类广告,只配加倍速浏览,用以打发时间。

你们能憋气多少秒(你有多久没用正常速度看完一段了)(1)

倍速播放是否意味着对内容创作的不尊重?关于这个话题,国内外一直有不少讨论。支持的一方认为倍速功能改变了影视作品被呈现的方式,会给影视艺术带来致命伤害,反对的一派则吐槽“烂剧这么多,4倍速都不够”“给观众喂垃圾,还要人家细嚼慢咽”。抛开情绪色彩,这些争论无疑展示了这样的现实:倍速功能改变了人们的观看行为,甚至改变了人和影视作品的关系。

当观看视频的主语完成从“观众”到“用户”的嬗变,其实已经暗含了一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意味。而如今,个性化定制已经不仅限于倍速播放了。倍速只是人为调整了视频的播放速度,而“只看ta”“听剧”“观影频率曲线”等功能层出不穷,彻底打破了视频线性播放的固有模式,将这种个性化、定制化的体验推向极致。

从建设性的角度来看,开倍速不仅是用户用脚投票的表现,也是倒逼艺术创作提质的途径。倍速观剧的流行与普及,显示出用户对更快叙事节奏、更强矛盾冲突、更持续戏剧张力的追求,也提示创作者需要试着打破过缓节奏、砍去枝蔓情节,不断提高制作质量。而通过对用户倍速等观看行为的有效分析,影视作品也可以不断优化形式形态。眼下,已有一些平台和创作者注意到这一趋势并付诸行动,为赢回“播放速度”做出有益尝试。据报道,2021年一季度获发行国产剧共39部1271集,平均集数仅为32.6集,创下多年来新低。某种意义上说,集数不断“瘦身”,或许也是长视频内容制作端“承压而行”的新趋势。

也有一种担忧的声音认为,倍速播放加剧了“时间焦虑”和浮躁心态,担心这种倍速的习惯会从观看行为中外溢到“倍速生活”。这种警醒的声音很有必要,但不能简单评价倍速播放的选择是非黑即白的好或者不好,也不必过度放大其可能带来的影响。从本质上讲,在“注意力分散时代”,信息无限性是对我们认知能力有限性的极大挑战。但选择是否使用这些功能、选择是否放任被信息驱动的,是我们自己。

须知,倍速播放也好,其他功能也罢,是一种“可选项”。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也都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选择。当然,即使在新的观看模式下,也有必要兼容“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的不同选择。可以追求效率、沉浸快感,亦可以为创作保留慢空间、为审美留下慢速度。自主选择、美美与共,几倍速都同样可以收获精彩。

这正是:

欲穷千里目,更加一倍速。

晚霁江天好,可缓缓脚步。

大家晚安!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周珊珊)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