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拨人才,选拔官吏,通过科举考试无疑是封建时代最公平的形式,延伸到现在,高考也是这个道理。通过考试,中下层社会的人士才能得于进入统治阶级。

乡试会试殿试由谁主持(乡试会试于一身)(1)

在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处,有一座江南贡院,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最鼎盛时期有20644间,可同时接纳2万多名考生参加考试。

乡试会试殿试由谁主持(乡试会试于一身)(2)

江南贡院兴建于宋代,结束于晚清废除科举,期间走出的状元、进士、举人不计其数,明清时期全国有半数以上官员出自江南贡院,被誉为“中国古代官员的摇篮”。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 翁同和、张謇、陈独秀等皆出于此。

乡试会试殿试由谁主持(乡试会试于一身)(3)

两万多间号舍,加上司考官员办公住宿用房,贡院占地达数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大为难于想象。

乡试会试殿试由谁主持(乡试会试于一身)(4)


乡试会试殿试由谁主持(乡试会试于一身)(5)

可惜的是我们今天见不到这种场面了,因为随着科举制的废除,民国七年(1918年),江南贡院大部分被拆除,只保留了明远楼、至公堂、衡鉴堂及少量号舍。拆除号舍腾出的地方后来被辟为市场,也就是现在的夫子庙商业市场。

乡试会试殿试由谁主持(乡试会试于一身)(6)

作为旅游者走进江南贡院,你会看到保留下来的号舍经过维修,一排排的立于院内,一间号舍,三面砖墙,不比现代办公的格子间大多少,里面放着两块木板。号舍与号舍之间,有青砖垒成的墙壁隔挡,一间挨着一间。

乡试会试殿试由谁主持(乡试会试于一身)(7)

中国的科举制度分乡试、会试、殿试。乡试考中的称举人,只有乡试通过才能参加会试和殿试。乡试一般分三场来考,每场考三天两夜,三场下来最少要九天都呆在号舍里,考生需要自带干粮,吃喝、睡觉、答题,都在号舍这一方小天地完成,其条件艰苦难于想象。

乡试会试殿试由谁主持(乡试会试于一身)(8)

状元是中国科举金字塔的顶尖人物,考中状元就意味着“一举成名天下知”。

古代的科举考试每三年举办一次,三年中只产生一名状元,可见考取状元之艰难的。倘若没有超人的才华、坚强的毅力、健康的体魄,高中状元是不可能的。

乡试会试殿试由谁主持(乡试会试于一身)(9)

据了解,从隋代到清朝的1300多年科举史里,共产生文状元596名,武状元182名。

乡试会试殿试由谁主持(乡试会试于一身)(10)

在江南贡院的旁边,新建了一座中国科举博物馆,是唯一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的专业性博物馆,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

乡试会试殿试由谁主持(乡试会试于一身)(11)

博物馆主馆长36米,宽36米,高20米,整体沉入地下,内容为科举文化展示。走进科举博物馆,就像步入尘封已久的宝匣,一条130米长的坡道,象征科举制度1300年的悠久历史。坡道左边是瓦片墙,层层瓦片有如鱼鳞,有“鱼跃 龙门”之意,右边是竹简墙,象征科举士子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乡试会试殿试由谁主持(乡试会试于一身)(12)

江南贡院南苑以及明远楼遗址属于科举博物地上部分,包含有历代碑刻及部分号舍。

乡试会试殿试由谁主持(乡试会试于一身)(13)

明远楼作为江南贡院保存最完好的建筑,始建于1534年(明嘉靖十三年),坐落在江南贡院建筑群的中轴线上,主体三层木结构,底层四面为门,楼上两层四面皆窗,站在楼上可以一览贡院,在当时起着号令和指挥全考场的作用。

乡试会试殿试由谁主持(乡试会试于一身)(14)

如今,这座明远楼被修缮的十分漂亮亭亭玉立在秦淮河边,特别是夜晚,在夫子庙秦淮河的通明灯火辉映下,神秘而庄严。

乡试会试殿试由谁主持(乡试会试于一身)(15)

在贡院内,散落有23通石碑,从元代至民国,记载贡院历代扩建、维修情况以及考官题名等,还有那座飞虹桥,是考生与判卷者的分水岭,都是值得一观的。

乡试会试殿试由谁主持(乡试会试于一身)(16)

我一直觉得高考很艰辛了,参观了江南贡院,对此古代的科举考试,高考简直太安逸了,看来古人求个功名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跨年去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