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的时候,最想干的事是穿越到电影里,把Adele那撮像鼻涕虫一样的在脸上晃悠着的头 发给薅起来!
不过按照这个电影基本所有细节都有所指的调性,这撮头发显然是特意安排。
演员本人长这样。
妹子那时候才不到20岁,凭借《阿黛尔的生活》获得当年“凯撒最佳新人“等众多国际大奖。 自然沉浸式的表演,让人不得不佩服,为片子“牺牲的”可远不止那撮邋遢的头发。
《阿黛尔的生活》
La vie d'Adèle
很多人评价这是一部非常真实的电影,甚至让人感觉到恐怖。
技术上来说,真实感很大一部分来自晃晃悠悠的镜头,像是手持拍摄,感觉就像一部纪录片, 增加了代入感。
怼着演员脸拍的镜头极多,俩女主的脸部情感表达几乎满分,让人感同身受。
俩女主的同性之爱贯穿整个故事,但电影探讨的东西远不止于LGBT,阶层,缺陷,悲剧的本 质,人的原始性和社会性......
电影第一个镜头是Adele起来上学赶公交,在她赶公交的背影上结束。
电影最后一个镜头也是 Adele的背影。这种对应般的小细节贼多,不禁感叹,艺术片导演小心思老多了。
高中生Adele日常顶着鸟窝头上课,听听老师讲课,时不时走走神,一天很快就过去。晚上回 到家吃饭,一大盆意面,Adele吃得嘴巴周围都是,父母丝毫没有在意,全家盯着着电视,底 层工人阶级家庭是了。
然后就是Adele躺在床上安睡,非常原生态,like a baby。
这就是Adele的一天,每一天。
Adele出门的镜头出现多次,非常强的生活纪录片感觉。
伴随路边艺人打鼓的BGM,Adele遇到了让她一见钟情的那个人,那时一头蓝色短发的 Emma,对应前面上课“一见钟情”的内容。她们只是擦身而过了,不过Emma也回头看了 Adele,明显注意到Adele。
晚上Adele梦到和Emma不可描述,并不禁自慰了起来,Adele从梦中惊醒,感觉事情有点不 妙。这床戏看下来很有感觉,表演,拍摄角度都棒极,图片太难截,就不截了... 为了确认自己性取向,Adele和一个喜欢她的男生睡了一觉,过程却毫无快感。
意识到自己可 能是个同性恋,Adele感觉被吓到,不禁哭了起来,边哭边从床下拉出零食吃,无助的时候, 食物总能给人带来原始的安全感。
接下来的镜头,我第一遍看的时候误解了,画面是Adele在参加游行,我以为是要表现Adele 是个独立,有反抗思想的女孩。
再看时,注意到那时的BGM:我们是社会弃民,总是在门槛外,找不到归属,没有工作......
这显示,Adele应该是属于移民家庭,而这对她的成长有些不好的影响。
第二次上课讨论的主题是:小。延伸到无助,不够成熟,不够强壮,悲剧。
隐隐感觉后面剧情不太妙。
Adele和GAY蜜出来玩,在同性酒吧终于又见到Emma,Emma主动靠近,俩人聊了起来。
Emma是大学艺术四年级的学生,知识阅历比Adele丰富,面对Adele的懵懂无知,Emma逗 得很是开心。
那时Adele才15岁,天真烂漫正是少女最美丽的地方。
由于和Emma见面被朋友看到,Adele被质疑是蕾丝。她极力否认,即使她那个GAY蜜表示这 没什么,Adele还是否认三连,甚至要打起来。前面移民游行里唱的“找不到归属感”在这里 表现了出来,Adele缺乏安全感,她太弱小,害怕被当成异类。
上课镜头又来扣主题了,这次聊到:缺陷的自然性,万物都有缺陷。
去Emma家,吃上好的牡蛎,Emma教Adele用柠檬汁浇着吃,而Adele家最常吃的是简单便 宜的意面。
电影几乎仅用食物表现俩人所处家庭的阶级差别,可谓“四两拨千斤”,无需其他描述,即反 映出:阶级不同而需求不同。
她们互相爱着对方,并没有觉得这会是两人之间的阻碍,饭饱酒足,享受美好的交欢,幸福至 极。
Emma开始走进Adele的世界,并逐渐成为她的世界。
在Adele的生日派对上,BGM放的是《I Follow Rivers》歌词一遍遍唱着:I Follow You deep sea...
暗指在Adele和Emma的感情中,Adele是追随于,依附于Emma。Emma是她前进的光,给 她无比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后来她们同居了,Emma常给Adele画果体,这里Adele和《泰坦尼克号》里Ross同款动作, 致敬?
从这里开始Emma头发变成了金色。
Emma的朋友来家里聚会,大家聊着艺术,哲学,Adele全然不懂,茫然无措,主要的作用是 给人夹菜倒酒。
聚会结束后,Emma提议Adele的生活应该丰富一些,而对于Adele,她有Emma就够了。
在她们刚开始交往的时候,Adele就是精神世界比较匮乏的状态,不过那时候Adele才15岁, 可归咎于不太好的原生家庭环境,Emma也了解,对她的精神世界没有过高期待,由于这个差 异,也带来了些别样的相处乐趣。
Emma原以为Adele随着走向成人独立后,精神方面也会慢慢丰富起来。
比如在Adele说只想 当个幼儿园老师时,Emma接了一句: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Adele身体脱离了原生家庭,心理上却没有,再过10年,Adele的精神世界也不会丰富起来, 因为她没有这个“内需”。
爱情可以跨越性别,但是跨越不了阶层,指精神层面的阶层。
Adele一直处于偏儿童的状态,需求偏于原始,食欲旺盛,不修边幅,难以控制情绪,需要指 导。
Emma则是成人化的,注重精神追求,自控果断,目标性强,有很强的事业心。
成熟起来的Emma对伴侣的需求更多是精神契合,而Adele给不了。
分开是必然的事情,对应前面上课镜头提到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和人类的内核有关。
纵观俩人的感情从开始到结束,换成一男一女也同样成立,说明同性恋爱间关系模式和异性恋本质是一样的,只是性别的差别。
分手后的Adele还是沉浸在和Emma的感情中痛苦着。
一个人去他们老地方,半夜醒来痛哭, 躺在海里让身体被蓝色的海水包裹......
你我失恋时不都是这般狼狈模样?
在影片里,蓝色象征Adele和Emma的爱情,初见时Emma的一抹蓝发,到热恋的Emma都是 蓝色的,因此片名也叫《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
蓝色本是冷色调,却也可以是最温暖的颜 色,情感的世界就是,非常主观。
当Emma头发变成金色,象征她已经进入人生的新阶段,而Adele还是停留在15岁。
几年后,俩人在Emma的画展上见面。Adele精心打扮,一身蓝衣现身,而Emma身上已经没有一点蓝色的影子,寻觅半天,在曾经Emma给自己的画像上找到了蓝色,但都是曾经了。
Adele落寞离开,一身蓝色渐渐缩小在镜头里,BGM响起,是两人初见时候路边艺人打鼓的调 子,物是人非,而生活还是要继续,每个人都是如此。
最后放点电影小介绍:
1.影片获得2013年戛纳“金棕榈奖”
2.豆瓣评分最高同性片NO.10
3.电影改编自法国作家朱莉·马洛的漫画《蓝色是一种暖色调》,结局和电影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