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是位于非洲东南部的一个内陆国:东邻莫桑比克,南接南非,西和西北与博茨瓦纳、赞比亚毗邻。津巴布韦的国土面积约为39万平方公里。截至2019年津巴布韦的人口统计数据为1690万。津巴布韦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均气温22℃左右。温度最高的10月份平均32℃;温度最低的7月份平均13~17℃。津巴布韦的气候条件很适合农业种植,所以津巴布韦在饱受饥饿困扰的非洲是少有的粮食出口国之一。
津巴布韦的自然资源其实十分丰富:煤蕴藏量约270亿吨。铁蕴藏量约2.5亿吨。铬和石棉的储量也很大。工业用林面积约11.5万公顷。津巴布韦的旅游资源也很丰富:目前津巴布韦有马纳普尔斯国家公园、维多利亚瀑布、卡米遗址、马托博山区、大津巴布韦遗址五处世界遗产。位于首都哈拉雷西北120公里的西诺亚洞作为津巴布韦的一处古人类穴居遗址也是吸引游客的一处古代文化遗迹景点。
“津巴布韦”这一国名就来自于五处世界遗产中的大津巴布韦遗址。“津巴布韦”一词在班图语中是“石头城”的意思。目前津巴布韦境内已发现200多处“石头城”遗迹。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大津巴布韦遗址。总面积达720公顷的大津巴布韦遗址共由90多万块花岗石砌造而成。大约在公元1100年前后津巴布韦境内开始形成中央集权国家。13世纪当地的卡伦加人建立了莫诺莫塔帕王国。
大津巴布韦遗址就是当年莫诺莫塔帕帝国的都城遗址。莫诺莫塔帕帝国在13世纪到16世纪发展到顶峰:这一时期帝国的统治范围一直延伸到赞比西河和今日南非境内。莫诺莫塔帕帝国在这片土地上建造了许多与大津巴布韦遗址类似的石头城建筑。这些遗址证明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津巴布韦人已创造过属于自己的文明。由大津巴布韦遗址所代表的南部非洲文化也就被称为“津巴布韦文化”。
从1890年起津巴布韦沦为英国殖民地。这片土地在英国殖民时期被命名为南罗得西亚——这个名字源自于替英国在这地区建立殖民地的塞西尔·罗兹。1923年以后津巴布韦名义上获得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类似的自治领地位,然而在此之后英国殖民者依然在当地推行白人至上主义。当时的南罗德西亚与南非一样被殖民者视为撒哈拉沙漠以南最后的“白人堡垒”。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英国将津巴布韦大量土地用来安置白人退伍老兵,而黑人老兵则仅仅只得到了口头上的奖励。大量白人的涌入使得黑人被赶到了条件更为艰苦的地区。这些歧视性政策最终激发了上世纪50年代末津巴布韦大规模的民族解放战争。1953年英国将南罗得西亚、北罗得西亚(今赞比亚)、尼亚萨兰(今马拉维)合组为“中非联邦”,然而仅仅10年后这个短命的联邦就宣告解体。
1964年南罗得西亚白人右翼势力组成以伊恩·史密斯为首的政府。1965年11月伊恩·史密斯政府在英、美等国支持下宣布“独立”。至此南罗得西亚和南非一样在名义上获得了独立,然而这个独立后的国家依然操纵在白人殖民者手中。这时的南罗得西亚和南非一样处于白人政府的统治下,对占人口多数的黑人实行歧视性的种族隔离政策。津巴布韦的民族解放战争由此进入到反对当地土生白人殖民者的新阶段。
当地的黑人武装与白人政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正面战斗之后损失惨重。从70年代起黑人武装转而展开农村包围城市的游击战争:在此期间津巴布韦的黑人游击队在农民的支持下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白人政府则学习了中国抗战时期日本人那套清乡的做法:将农民全部赶到规定的地方集中——通过建立大片无人区来阻断民众与游击队的联系。名义上已独立的白人政府实际上仍暗中得到前宗主国英国的支持。
然而殖民体系的坍塌已是大势所趋:英国在印度、非洲等地开始全面撤退。1979年9月10日-12月15日南罗德西亚的白人政府与穆加贝领导的爱国者阵线在前宗主国英国的调停下在伦敦召开了兰开斯特大厦会议。双方在这次会议上达成了《兰开斯特协定》:在未来十年内不得进行土地改革和土地分配,白人农场主的土地占有依然不变。1980年2月穆加贝领导的爱国阵线在大选中获胜。
同年4月18日“南罗德西亚”这个由殖民者取的国名被废除,从此“津巴布韦”成为了这个国家的新名字。津巴布韦的国家历史以此为标志掀开了崭新的一页。穆加贝领导的黑人政府上台执政时津巴布韦是仅次于南非的非洲第二富裕的国家。津巴布韦不仅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而且还通过对外出口粮食大量创汇。津巴布韦因此在饱受饥饿折磨的非洲大陆被誉为非洲“菜篮子”。
津巴布韦建国初期穆加贝在处理种族关系时采取了“和解与协调”的政策:他表示“决不反过来又推行种族主义”,“欢迎白人留下来,共同建设新国家”。穆加贝高举“反对部族主义”、“反对地方主义”的旗帜号召广大人民以国家利益为重反对分裂割据。穆加贝遵守了与白人政府达成的十年之约:白人政府时期的总理史密斯在继续享受津巴布韦政府的退休金的同时还保留了自己的农场。
之前因为担心黑人政府迫害而逃离津巴布韦的许多白人又回到了津巴布韦。英国公司继续在津巴布韦投资,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也不断为津巴布韦提供援助。穆加贝执政的前二十年津巴布韦在饱受饥饿、战乱困扰的非洲大陆犹如一处世外桃源:当其他非洲国家连饭都吃不饱时津巴布韦却有富裕的粮食对外出口;当其他非洲国家还在打内战时津巴布韦却实现了民族和解。
这一时期津巴布韦作为非洲仅次于南非的富裕国家在各项事业上都实现了稳步发展。白人殖民时期黑人几乎都是不上学的,穆加贝上台后展开的扫盲运动使津巴布韦的识字率达到了64%。这在我们看来并不算高,然而在非洲已属领先水平。津巴布韦的艾滋病毒携带率一度达到31%。穆加贝时代通过控制母婴传播途径和推广避孕套成功使津巴布韦的艾滋病毒携带率减少到20%。
如果津巴布韦一直照此趋势发展下去也许会在饱受贫困、饥饿、战乱、疾病困扰的非洲成为一个鹤立鸡群的发达国家。然而津巴布韦的发展在20世纪末迎来了转折:这一时期津巴布韦与英国新政府的关系恶化,出兵刚果(金)引发的财政危机又导致国内出现反政府浪潮。穆加贝政府为保住自己的执政地位就在2000年的议会选举后开快了土改进程:强行收回白人农场主的土地。
由于穆加贝上台时承诺保留白人农场主的土地,所以殖民时期不公平的土地分配现象被原封不动保留了下来。当时津巴布韦全国近一半耕地都集中在6000名白人农场主手中,而700多万黑人居民则处于无地或少地的状态。津巴布韦政府加快土改进程后土地资源得到了重新分配,然而在这一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政策导致贪腐问题严重,同时也出现了白人农场主遭暴力驱逐等乱象。
津巴布韦好不容易实现的民族和解就这样被再次破坏。随着土改进程的加快使得白人农场主纷纷逃离津巴布韦。这些人在离开津巴布韦时带走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耕种设备。经过这番折腾之后津巴布韦这个非洲少有的粮食出口国出现了粮食产量暴跌的现象。津巴布韦暴力驱逐白人农场主的做法也引起了美国、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家或国际组织的制裁。
津巴布韦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使出了滥发纸币这种饮鸩止渴的招数。如果你现在穿越到1980年的津巴布韦赚到了100亿津巴布韦币,然后拿着这些津巴布韦币去兑换美元可以换回147亿美元。然而你却并没把这些钱兑换成美元,而是把钱存进了当地的银行,那么等到2001年的时候你取出来的钱只能兑换到1亿美元了。早上还能买一只鸡的钱到了晚上连一个鸡蛋都买不着。
恶性通胀使津巴布韦被人戏称为“穷得只剩下钱”。津巴布韦发行过人类有史以来面额最大的100万亿纸币:津巴布韦遍地都是百万富翁,然而就连买个早点都得扛着一麻袋的钱去,可能等到第二天一麻袋的钱还不如麻袋值钱。兜里动不动揣着上百万的大面额钞票却什么也买不起。从2000年到2008年津巴布韦的经济萎缩超过三分之一、失业率超过80%。截至2019年9月30日津巴布韦的年通胀率已突破350%。
2008年3月后津巴布韦的经济状况恶化到顶点:财政、金融、税收等关键部门基本停止运转,水电、通讯、医疗、教育等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几近瘫痪。津巴布韦的农村一度有550万人面临粮食短缺,在城镇地区也有约220万人无法得到粮食保障。津巴布韦从一个在非洲鹤立鸡群的国家变成了几乎是全世界最穷的国家。2009年后津巴布韦不得不用美元和南非兰特替代本国货币。
在此之后津巴布韦的经济形势有所好转,然而这并没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由于长期缺乏外币储备、中央银行实行管制,所以津巴布韦的恶性通胀并没随着本国货币的弃用而彻底终结,反而引发了津巴布韦人的“囤积潮”:民众开始囤积汽车、房产、股票等任何他们认为具有保值能力的东西。2016年津巴布韦央行开始发行与美元等值的债券货币,然而在此之后一度有所好转的津巴布韦经济形势再生波折。
2017年11月15日津巴布韦军方发动政变扣押了总统穆加贝。同年12月津巴布韦成立了以姆南加古瓦为总统的政府。姆南加古瓦上台后致力于建设“经济新秩序”,不过姆南加古瓦所面临的形势却颇为复杂:一方面长时间大量超发货币造成的恶性通胀正将津巴布韦推向一次史上最严重的粮食危机;另一方面穆加贝时代在国民教育方面的遗产仍为津巴布韦的经济振兴保留着一点希望。
穆加贝时代津巴布韦的识字率就已达到64%。如今津巴布韦的成人识字率为89%: 其中男性为93%,女性为85%。如今的津巴布韦尽管经济发展水平不理想,但在公民识字率方面基本做到了普及。如果姆南加古瓦政府能运用好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资源是有希望振兴津巴布韦经济的,然而还没等姆南加古瓦政府的经济政策见到成效就因为新冠疫情的爆发再次使津巴布韦的发展蒙上了阴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