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词义来源
“鸡”在《说文解字》中早已记载:“雞,知时兽也。从隹,奚声。籀文从鳥。”《汉书·五行志》中将“鸡”释为“雞者,小兽,主司时起居人。”可见,鸡作为一种人们熟悉的动物,有通晓时间,早晨打鸣的本领。家养的雄鸡往往会通过打鸣报时的方式提醒人们早起。从一些成语中,也可以发现鸡的这种本领,如“闻鸡起舞”“牝鸡司晨”。“鸡”一词作为一个家禽名,是一个名词。
“娃”在词典中有三个义项,分别是指小孩子,如“胖娃娃”;指美女,这也是“娃”的本义,如“娇娃”;指某些幼小的动物,这一义项来源于方言词汇,如“狗娃”“猪娃”。根据“娃”的第三个意义,可以得出:“鸡娃”一词原指幼小的鸡。如:“鸡娃出来了,有黑的、白的、芦花的……满世界乱跑,吱吱地叫着。”
在没有成为网络流行语之前,“鸡娃”属于一个方言词汇,具有使用频率低,使用范围窄的特点。而在互联网时代,“鸡娃”一词因为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一跃成了使用频率高,使用范围较广的网络流行语。
“鸡娃”一词流行语义的来源主要有二:一是来源于“打鸡血”一词,“鸡娃”即给娃“打鸡血”的简略表达。“打鸡血”源于曾经流传的“鸡血疗法”,即把鸡血抽出,注入人的体内,以达到使病人精神亢奋的效果。因缺少科学依据,该疗法早已销声匿迹,但“打鸡血”一词却流传至今,多用于调侃、讽刺某些人精神亢奋,有近乎疯狂、痴迷的状态。近年来,升学竞争十分激烈,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不少家长逼迫孩子大量补习,“努力拼搏”。这种近乎疯狂的养育方式被调侃为是在“给孩子打鸡血”,简称“鸡娃”。二是来源于谐音换字,“鸡娃”的“鸡”即“激励”的“激”,“激娃”可以表达激励,鼓励孩子的意思。
流行语“鸡娃”的用法1. 动词“鸡娃”
“鸡娃”即给娃“打鸡血”,让娃参加各种辅导班,培训班,掌握各种技能的一种教育方式。例如:
(1)全民鸡娃的壮阔局面,从幼儿园甚至出生几个月就拉开了序幕。(《当代工人》,2019.6.1)
(2)“鸡娃”作为在家长心中被默认的“行话”,顾名思义是指被家长“打着鸡血”长大的娃,至于娃情不情愿被打鸡血并不在家长的考虑范围中。(《少年儿童研究》,2022.3.15)
(3)于是,“超前教育”成了家长不得不选择的一种“鸡娃”方式。(《台州日报》,2021.11.30)
在以上几个例句中,“鸡娃”中的“鸡”意为“给……打鸡血”,“鸡娃”作为一个复合式合成词,词根“鸡”和词根“娃”之间的关系为动宾型,“鸡娃”指“给娃打鸡血”这一动作过程,同时也引申为近年来在北上广深家长们之间十分流行的一种教育方式,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打鸡血般给孩子安排各种学习课程和活动的行为。
“鸡”作为一个动词语素的用法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前所未有的,这一新式用法不仅在流行语“鸡娃”中有所体现,还得到了进一步泛化,甚至构成了很多固定用法。
(1)动词“鸡”单独使用
例如:
(4)读大班,轻松鸡到初一简单有理数计算。(腾讯网,2022.3.28)
(5)我这一路走来,“鸡”得自己劳神费心,终于把她“鸡”到了北京四中。以为大功告成了一半,再“鸡”一下,上个清华北大,毕业后找个好工作,作为家长也就完事大吉了。(搜狐网,2021.4.19)
(6)被鸡大的孩子,这些问题一生难化解。(财经头条,2022.3.26)
(7)鸡娃不如鸡自己?(雪球网,2021.4.11)
(8)对多数人而言,不再是要不要鸡娃的问题,而是何时开始鸡,鸡的深度广度的问题。(《当代工人》,2019.6.1)
(9)有本事把自己鸡成富一代、官一代,费劲巴拉逼孩子算什么本事,都是徒劳!(雪球网,2021.4.11)
(10)当我还为了一个网课焦头烂额、为陪写作业心悸脑梗的时候,人家某书上的妈妈们早就已经脱离了低级趣味,把娃鸡成了背着十字架都能读书的自律神童。(腾讯网,2022.3.28)
动词“鸡”在不同的句中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概括说来,以上例句中的“鸡”均表示“使用‘打鸡血’般的教育方式教育……”
例句(4)中“鸡”可以更准确地理解为“超前学习”,幼儿园“大班”到“初一”,这个跨度是比较大的,很明显,对于读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来说,“初一简单有理数计算”本来是遥不可及的知识点,但焦虑的家长们却让大班孩子超前学习初一知识。
例句(5)中,“鸡”与动量补语“一下”连用,表示“鸡”这一动作发生的次数。同时,“鸡”也与情态补语“劳神费心”连用,构成了一个中补短语。
例句(6)和(7)中,动词“鸡”分别搭配了形容词“大”和名词“自己”,构成了“鸡大”,“鸡自己”这两个动宾短语。“鸡”作为一个及物动词,其后既可加谓词,也可加名词,因此,“鸡”也是一个名谓宾动词。
例句(8)(9)(10)中,“鸡”可以更准确地概括为“强制性教育”,“逼迫式培养”。
(2)动词“鸡”的固定搭配
动词“鸡”除了能够单独使用,还能与一些语素搭配,构成“X鸡”的固定结构。如“偷鸡”“明鸡”“假鸡”“耐鸡”“自鸡”。“偷鸡”不是指“偷鸡摸狗”中的“偷鸡”,而是指“偷偷鸡娃”,与此相反,“明鸡”就是指光明正大的鸡娃(孩子取得的任何进步都将有机会被当作“别人家的娃”来学习)。“假鸡”就是指假装鸡娃,“耐鸡”就是指娃能经受父母安排的学习任务,“自鸡”就是指自己“鸡”自己,自己给自己“打鸡血”。
例如:
(11)5岁自主阅读《哈利·波特》,快乐的娃更耐鸡。(家长笔记社区,2020.6.9)
(12)一提起鸡娃先自鸡,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家长自身的经济实力与社会地位高了,才算是自鸡成功。(快资讯,2020.12.10)
2. 名词“鸡娃”
“鸡娃”不仅可以指“给娃打鸡血”的动作行为,还可以指处于“打鸡血”教育模式中的孩子,用“打鸡血”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例如:
(13)与其说是鸡娃们的胜利,不如说是这个时代的魔幻与悲哀。(快资讯,2021.6.11)
(14)为了鸡娃们的上学,爸妈们都在拼命攒钱,就是为了鸡娃能够进入淮北优质的中小学,为考入淮北一中、实验高中、十二中等示范高中而做先行准备。(淮北人公共论坛,作者:银河748,2021.1.10)
(15)想要入读顶尖的名校,鸡娃们不必焦虑,也不必有压力。(网易网,2022.1.25)
以上例句中,“鸡娃”中的词根“鸡”与“娃”不再是动宾关系,而是偏正关系,“鸡娃”已然被用作一个名词,专门指代那些被强制性灌输知识,被逼迫认真学习以取得好成绩的孩子们。
类比名词“鸡娃”,名词“鸡爸”“鸡妈”也相应产生。例如:
(16)作为鸡妈,为什么要鸡娃?(搜狐网,2021.4.19)
(17)北京第一代“鸡妈”自述心酸鸡娃史:鸡了20年,我后悔了……(搜狐网,2021.4.19)
(18)4岁一上幼儿园,周边很多鸡妈鸡爸就会给你耳边灌风,说该给孩子报艺术辅导班了,画画、跳舞、唱歌、乐器样样都得报上,半年就能看出孩子的天赋和爱好,然后再做删减。(搜狐网,2021.4.19)
例句中的“鸡爸”“鸡妈”指鸡娃的爸爸、妈妈,也就是使用“打鸡血”这种教育方式教育孩子的爸爸、妈妈。
“鸡娃”流行的原因网络流行语“鸡娃”为什么能够受到网络平台及各大媒体的青睐,从众多流行语中脱颖而出,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探讨。
(一)语言内部的原因流行语“鸡娃”作为“给娃打鸡血”的缩略形式,语言形式简单易懂,构造明晰,这是传播的原始动力。同时,“鸡娃”既有动词用法,也有名词用法,更有由语素“鸡”发展而来的衍生用法,可见其用法十分灵活,言简而义丰。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在交际活动中更加偏好于用最简约、经济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而“鸡娃”这一流行语语言内部的特点恰好能够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它不仅能做到读起来朗朗上口,还能让人过目不忘。
(二)社会文化心理的外因语言是不能离开文化而独立存在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流行语“鸡娃”也同样反映了当今时代的社会文化,当今时代是一个严重的教育“内卷”时代,很多家长,学生已经陷入了严重的教育焦虑之中,学生们担心自己不能取得最好的成绩,家长们担心没有给孩子们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于是,家长们就采用“打鸡血”的教育方式,给孩子报名各种辅导班、兴趣班,通过各种严厉甚至残酷的方式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用“鸡娃”的教育方式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鸡娃”,但他们似乎还不满足,还想要更努力地“鸡娃”,以为自己的娃能在众多“鸡娃”中脱颖而出。强大的压力,过度的焦虑,强烈的期待无疑是流行语“鸡娃”产生的催化剂。
在家长们看来,“鸡娃”是应对教育焦虑的良方,“鸡娃”是最能够适应各类竞争的娃,但也许理解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更能培养出一个完整优秀的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