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二零二零年四月四日

地点:英格兰 伦敦

天气:今天没有阳光,晦暗阴冷,淡灰的天空有着深灰的薄云,很低很压抑。

第二篇,没有主题。

一些片段,一些感受,一些杂记,

三言两语地说,有意无意地听。

不谈疫情,只抒心情。

随想随情,不道悲情。

一 : 一些个人感想和感受

跟很多同事一样,对于每天铺天盖地连续无休的疫情报道开始渐渐感到心累。各个国家各种报道各种媒体各种声音各种评论各种猜测各种观点各种七嘴八舌各种说三道四,懂和不懂的,似懂非懂的,不懂装懂的,懂装不懂的......

要我说,

疫情像一面镜子,镜里镜外,折射人间善恶,映出世上悲喜。

疫情是一座舞台,台上台下,上演生死离别,谢幕英雄小丑。

只不过这一次,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

病毒没有放过谁,谁敢轻视,就给谁看看颜色,尝尝厉害, 无论是谁,无论在哪。

人世间,疫情下,好人还是好人,小人仍为小人。

谁善良,谁险恶,谁正直,谁虚伪,谁在努力呐喊,谁在拼命遮掩,

谁说真话,谁在撒谎,谁曾经英雄,谁生命如虹。

有些人逝去永远被世人怀念,有些人侥幸躲过但被人唾弃。

看过武汉,看过中国,看过欧洲,现在轮到自己生活的城市,却早已经感到身心疲惫,再也不想每天去想这些增长的冰冷数字,媒体的狂轰滥炸,人们的惊慌失措,我们的担忧焦虑和疲惫无奈。

工作的医院已经接受了越来越多的确诊病人,整个重症监护室已经改成专门接受和治疗新冠病人的红色特殊区域。床位已经全部占满。但因为毕竟是专科医院,所以感染病人还没有周围的综合医院多。听教师班同学们说她们工作的医院早在两个星期前就开始大量接受感染病例了。

已经改成网课有两个星期了,也不知道大家现在都怎么样了?希望同学们都好好的,有足够的防护设备和用品,不用把自己暴露在病毒之下,等到再回课堂的时候,一个都不少的见到你们。

科里同事们都说,我们不怕,救人治病护理病人是我们的职责,但就怕没有足够全套的防护设备,赤裸裸地暴露在病毒面前,或是在没有完全防护的条件下就这么冲锋陷阵,如果一旦被感染,实在是太不值得太可惜了。

有一个菲律宾同事形象地说:这跟冲在前线的士兵拿着发的塑料枪和塑料子弹去跟敌人拼命有什么区别呢?另一个同事说: 至少敌人是看得见的,而我们的敌人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啊,你拿着枪往哪里打都不知道怎么办?!

科里越来越多的同事因为有接触新冠病人而被要求自我隔离,也有一些出现了新冠病毒感染的有关症状,还有的是因为家人出现症状而被要求自我隔离的,大家越来越担心焦虑,科里已至医院里全套的防护设备数量有限,在收到新的用品增援之前,经理要求大家尽量要节省着使用。

有一天,一个英国小同事问我:Sister苏菲,我会死吗?我的病人昨天被确诊是新冠病人。我真的很害怕。我说:不怕,如果你戴了口罩和防护眼罩的话,一定会没事的,从现在开始不要再说傻话了,快去吃蛋糕吧。一听说有蛋糕吃,马上就高高兴兴得飞奔去找蛋糕了。

虽然这样安慰着她,但是心里还是暗暗祈祷她不会被感染。毕竟才23岁,爱说爱笑,没心没肺,不怎么求上进也不怎么有主见心地善良的年轻漂亮女孩子。

科室经理给大家发了短信,说伦敦方舱医院,也就是南丁格尔医院即将交付使用,现在我们医院招志愿者去护理重症新冠病人,这些病人大部分都是上了呼吸机,从各个医院转去集中治疗的。希望大家慎重考虑后通知他个人决定,去还是不去。决定基于完全自愿的基础上,只需要回答 yes 或 no, 不用解释,无需理由。每一个人的决定都将会被尊重和被理解。

没有动员和游说,没有强迫和评价。简简单单的发一条手机短信,便不再追问,也不会再发第二遍。

后来,知道科里有两位同事已经报名。没有被大肆宣传,没有被英雄赞捧,更没有仰视崇拜,同事们表现更多的是关切和担忧,担心到时防护设备跟不上被感染风险极大,大家说的最多的是祝福平安归来。去的人没有表现得骄傲自豪,不去的人也不会感到自责愧疚。

当然在精神高度紧张,身体极度疲惫,对未来几个月的未知莫测当中,也有短暂的幸福时刻。这几天不断收到周围的饭店和爱心人士送来的免费食品,做好的午餐,蛋糕,巧克力等。印度手抓饭,尼泊尔咖喱鸡饭,伊朗炒面,意大利通心粉等很多不同口味。享用美食的时候大家会暂时变得轻松而忘记劳累。

吃,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特别是现在超市里连意大利通心粉都买不到的情况下。吃着还带着就有了更好的理由。

政府,各大银行,超市以及很多公司为医护人员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包括为NHS的工作人员单独提供的免费特殊照顾服务。身边很多同事申请了房产贷款假期,个人贷款假期,在家工作补贴,水电煤气费假期,以及租房费用假期等。Uber也推出了免费为医院的工作人员接送上下班的服务。

移民局已将所有医护人员的工作签证全部延期一年。

朋友圈的艺术家朋友经常会发医护人员在抗疫前线的工作照,还给我发来很多关心嘱咐和掌声,表示对在第一线医护人员的支持。我说:您在家老实呆着,就是帮我们最大的忙了,我得谢谢您。尽管后来又看到发了几张在外面溜达的照片。

感受到了来自更多人的更多层面的更多尊重与呵护。

尊重,并不需要很多赞美言语,更不用华丽辞藻渲染。

增加薪水,提高待遇,延长休假 以及保证安全的执业环境其实远远要实用实际得多。

尊重,起于自身,来自内心,源于积累,基于整体。

尊重,不会被要求而得到,更无法被呼吁而获得。长期的文明环境熏陶是培养基础。

这些真正的尊重,是发自内心的,心服口服的尊重,一切都表现得真实,自然,简单和低调且不喧嚷不喧哗。

感谢你们的支持,感恩在我们与病毒搏斗的时刻背后有你们。

我们照顾病人的辛苦和压力都会为了你们的期待目光而坚持着。

尽管我们有时候,也会感到害怕,也会担心焦虑,也会悲伤流泪。

有我们在这里,不用怕。

但是,答应我,为了和我们一起挽救生命,请一定在家里好好呆着。

二: 变慢的生活其实挺好

突然,生活就这样慢了下来,而且还是被动地变慢,所以也就安慰自己无需为了这一段时间的松懈有太多内疚。

就这样,这么多年来认为理所当然,习以为常的来去匆匆风风火火的日子被按了慢放键。生活慢了,行动慢了,连思想也开始变慢了。

当然我说的是除了工作之外的休息日和周末,难得安逸的在家的日子。

虽然没有与朋友们有着过多联系,但是经常会想着她们在各自的医院里是否安全是否有着足够的防护用品。

朋友,如果你没有经常收到我的短信和微信,请相信我一直在关心着你们。

我想你们一样会想到我。

等疫情过后,我会把所有欠你们的咖啡,聚会和旅游都统统补上好吗?

这一次,我发誓,我会做到,不会再以课业教学和工作忙没有时间作为借口。

下班就静静地待在温暖安全的家里,慢慢地沏茶喝茶,细细品着咖啡,每天会花整段的时间漫无目的地思考,过去,现在和将来。有些事还那么清晰,有些事却早已遗忘。

开始尝试学着做一些美食,宝贝说:妈妈等过一段时间再学吧,不然现在本来就限购,有很多原料,蔬菜都比较缺,如果再浪费了就不好了。宝贝的话永远都是那么含蓄,担心伤了我的自尊,打击了我的自信。

在过去的一周里,和宝贝把家里的东西彻底地整理了一遍。

十五年前只身闯天涯的足迹,十年来相依为命的陪伴与成长,全部统统的或被清理清零,或被归类保存。只等待着疫情结束,重新轻装上路。

有太阳的日子,阳光会照进房间,洒在地板上面,我们慢慢地分拣,清理,归类与保存,慢慢地聊着天谈着心,从国内的同学,到英国的求学,和这次疫情带来的思考,以及对将来的规划与计划。

跟宝贝相伴一起的时间,真好。

孩子是妈妈的一纸风筝,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走远,妈妈手中的轴线也一点一点放长,总有担忧,但永远不会断线放开,

无论聪明的孩子飞到哪里,也无论顽皮的孩子漂在何处。

顺着妈妈手中的线,总能找到回家的路,无论多长,无论多久。

今天,跟妈妈爸爸还有妹妹通过微信视频聊了很长时间,妹妹把视频投影到了父母家里巨大的电视屏幕上,好让视力不好的妈妈看清我的脸。我那曾经站过讲台拿过手术刀的医学教授外科主任的老爸开口就非常严肃地说:英国目前很乱,你们一定要注意安全,家里要买防身喷雾和用品。我吓了一跳,难道远在国内的老爸比我还对这里的情况更了解吗?我说目前疫情虽然很严重,但是并没有像国内有些报道上说的那样乱啊。然后委婉地提醒老爸不要看那些乱七八糟的媒体新闻。这些人连人都不在英国本地,怎会进行实时实地,实事实情的报道呢?

我说:有些哗众取宠,迎合奉承的东西不看也罢,取消关注或者删掉它们反倒落个眼睛和脑子都干净和清净。然后给了老爸一两个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英国疫情的公众号,也省得每天早上一睁眼晚上想闭眼的时候总会收到转发的不知道又从哪里看到的关于英国疫情的文章和新闻。

我们很多时候总是有意识地去选择自己想说的,听自己爱听的,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也不去管事实和真相如何。

老妈三句话还是离不开吃,跟往常一样,第三句话就开始叮嘱我家里要多囤点吃的,多吃,吃好,吃饱,要吃肉......我说知道知道,您一定要锻炼,多活动不要老坐着不动。自从妹妹给妈妈买了自动旋转抬腿沙发,老妈就经常一坐半天也不活动。好在去年妹妹给她卧室里安装了摄像头,配了小爱音箱,我既可以在手机上远程登录通过摄像头看到妈妈,也可以和妈妈经常通话,看到老妈超过一个小时也不锻炼的时候,就会把摄像头的通话功能打开提醒她该活动了。好几次,发现摄像头掉线了,估计是老妈被我催烦了把插头给拔掉了。

妹妹寄的前两个包裹应该到了英国境内了,好激动啊。想着会收到自己平时爱吃的家乡食品,暂时忘记了压力和焦虑。第三个包裹装着满满的防护用品已经于昨天从国内出发了。

妈妈的担心,爸爸的叮咛,妹妹的关切呵护,沉甸甸的爱都在沉甸甸的包裹里。

漂洋又过海,疫情下逆行,笼罩在恐慌疫情之下,想着亲爱的家人,顿时感到踏实安全了许多。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得度过最黑暗的时期。

让我们一起加油!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每两年一记(苏菲伦敦日记二)(1)

We are here for you ! - From online

#原创首发#

原创 | 苏菲

Author | Sophia

04-04-2020

Lond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