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应急演练“深圳范本”筑牢城市公共安全屏障,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应急演练专项方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应急演练专项方案(打造应急演练深圳范本)

应急演练专项方案

打造应急演练“深圳范本”

筑牢城市公共安全屏障

深圳应急管理从“救灾响应型”向“防灾准备型”转变

2018年的超强台风“山竹”,是30多年来影响深圳最强的台风,惊心动魄过后,深圳无重大灾情、无人员因灾死亡。面对“山竹”的“大考”,深圳是如何做到从容不迫、有序有力的?这得益于近年来深圳积极推动应急管理理念创新、主动开展风险评估治理、着力加强应急能力建设、扎实做好应急演练、全面强化科技支撑等工作,应急管理逐步从“救灾响应型”向“防灾准备型”转变。就在“山竹”登陆前一个星期,深圳开展了2018年度防台风综合应急演练,演练所取得的成效在应对“山竹”过程中得以检验,演练预设的10个场景有7个场景真实发生,各区、相关部门和单位充分运用前期演练成果,各项防御和处置工作高效有序。

2018年度防台风综合应急演练是深圳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全市性实战盲演,有多个创新亮点:规模上台阶,33个单位参加,集结各类应急队伍101支;创新演练形式,全程坚持“不编写演练脚本,不提前告知演练时间、地点和内容”的盲演;首次引入“国家级团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的评估组对演练全程进行评估;建立起客观、规范的应急演练评估指标体系,以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应急预案。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与公共经济研究会联合组建的演练评估组认为此次演练“为今后开展各类灾害应急演练提供了范本与参考”。此次演练成为应急演练“深圳范本”,将成为可复制的模式运用到今后各类应急演练中,通过实战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为深圳市公共安全领域的长治久安、筑牢城市公共安全屏障打下坚实基础。

史上最大规模 集结各类应急队伍101支

“超强台风‘艾玛’,中心最大风力16级,将于9月8日中午至夜间在大亚湾至汕尾海域登陆,有可能正面袭击深圳大鹏半岛……”9月8日,深圳市应急办组织开展2018年度防台风综合应急演练,临时通知各参演单位赶到应急指挥大厅参加紧急会议,点验人员后宣布开始演练。

演练全程历时6小时15分钟,各区及市委宣传部,市应急办、水务局(三防办)等33个单位参加,共集结各类应急队伍101支、调动人员13031人次、出动各类应急车辆851辆次、各类应急装备13548件,是深圳市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全市性实战盲演。

演练采取“集中指挥与多点实战结合、桌面推演与实战盲演结合、应急演练与观摩评估结合”的方式,通过现代化通信技术手段,实现了不同演练场所音视频同步。桌面推演阶段采取“总指挥提问,各单位回答”方式,检验各区各单位对防台风应急预案、风险隐患情况和应急能力的熟悉程度,并检验了市三防办启动防台风应急响应的有关程序及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短信发送效率。实战盲演阶段依次推送了10个灾害场景,要求各区应急队伍到达指定地点集结并设立现场指挥部开展先期处置,市相关专项指挥部安排现场指挥官、专业队伍和装备赶赴现场接管指挥权并组织开展专业处置。33个参演单位始终保持临战状态,迅速落实各项指令,快速调集队伍、专家、装备参与演练。

全程坚持盲演

10个场景有7个在“山竹”中真实发生

“不编写演练脚本,不提前告知演练时间、地点和内容。”演练严格做好保密工作,全过程坚持盲演,组织开展了信息报送、会商研判、现场指挥部开设、指挥调度、集结拉动等多个科目的演练,真实检验各单位的响应速度和应急处置效率。

演练紧紧围绕实战需求,以“练”为主,做到了实兵拉动、实物调度、实战检验。演练场景均是在统计分析我市历年台风暴雨灾害案例的基础上设定,以“妮坦”“海马”“天鸽”等台风灾害预防与应对行动为参照,模拟我市遭受台风正面登陆袭击,全市出现系列灾害应急场景,从21个备选情景中选取了10个突发事件情景,分别是大面积山体滑坡、城市主干道内涝、建筑工地脚手架坍塌、地铁站内涝、水库大坝漫顶、大型户外广告牌倒塌、灾民安置、东部海域客船走锚遇险、输电杆塔倒塌大面积停电、城市主干道高大树木倒伏,全面检验了10个区、8个市级专项应急指挥部的应急处置能力。

本次演练所取得的成效在“山竹”台风灾害应对过程中得以检验,演练预设的10个场景中,除了地铁站内涝、建筑工地脚手架坍塌、水库大坝漫顶3个场景未发生,其余7个场景均真实发生,各区、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充分运用前期演练成果,各项防御和处置工作高效有序,取得了“无重大灾情、无人员死亡、无负面舆情”的成绩。

演练全程评估

首次引入“国家级团队”

本次演练首次引入“国家级团队”进行全程“第三方评估”。第三方评估作为一种必要而有效的外部制衡机制,在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以最强的支持力度,与公共经济研究会联合组建演练评估组,派出了15位专家教授对演练全过程进行跟踪观摩。评估组对演练框架方案设计、情景构建、现场桌面推演、实战盲演等各阶段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独立性的第三方评估,对本次演练的组织和效果给予充分肯定。

演练评估组制定的《2018年深圳市防台风综合应急演练评估报告》认为:本次演练系统总结近年来全市应对台风灾害的成功机制和有益经验,实战氛围浓、演练科目精、各类要素全,全程突出联合和创新,全方位、多角度检验了全市防台风应急力量建设成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基本上达到了检验应急预案、检验应急队伍、检验应急机制、检验应急保障的目标。

演练成效体现在5个方面:一是切实强化了应急准备意识。全市上下积极参与、迅速动员,进一步强化应急值守,熟悉应急预案、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指挥机制,落实应急保障;二是检验应急预案及现场指挥部开设办法,推动提升了全市总体应急能力;三是有效检验了各单位应急状态。检验了应急指挥协调效率、队伍集结拉动效率、全市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四是创新应急演练形式。采取集中指挥与多点实战相结合、桌面推演和实战演结合,尤其是全程坚持盲演,演练组织形式贴近实战,为今后开展各类灾害应急演练提供了范本与参考;五是建立了演练评估机制。

规范评估标准

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应急预案

此次演练还有一大亮点是建立评估机制,规范评估标准。演练评估是应急演练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建立客观、规范的应急演练评估指标体系,对应急演练进行全程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应急演练中出现的问题,明确现有的应急体系应对重特大突发事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应急预案;不断提高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的协同反应和实战能力。

本次演练从框架方案设计、演练场景构建、现场桌面推演、实战盲演等各阶段都邀请演练评估团队参与其中。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并针对观摩嘉宾、评估专家、组织与参与演练人员开展问卷调查,客观反映演练成效,及时发现问题,对于进一步改进应急处置工作具有积极作用。

深圳开展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估摸清“家底”

深圳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现状如何?今年“出炉”的《深圳市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估报告》显示:深圳初步建立了全市安全风险源数据库和分布电子地图;以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总纲,完成57个市级专项应急预案修订修编;建立起综合应急队伍、专业应急队伍、基层应急队伍;市突发事件分区预警短信发布系统启用,全网发布时间缩短到2小时以内。

初步建立全市安全风险源

分布电子地图

突发事件风险日趋复杂多变,该如何有效应对?为摸清深圳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家底”,深圳市应急办委托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选取高层建筑火灾、危险化学品事故、海上事故、轨道交通事故、森林火灾、台风灾害、地面坍塌7类突发事件开展专项应急能力评估,以点带面,综合分析全市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现状,形成《深圳市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估报告》系列研究成果。

深圳在全市开展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由市安全监管局、水务局(三防办)、卫生计生委、公安局分别作为事故灾难类、自然灾害类、公共卫生类、社会安全类风险评估专项工作组牵头单位,分别制定了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方案。事故灾难类识别出213类危险源、5201个风险点,自然灾害类识别出10类危险源,公共卫生类识别出17类危险源,社会安全类识别出14类危险源,针对识别出的风险点、危险源进行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分级,初步建立了全市安全风险源数据库和分布电子地图。

深圳市应急办开展《深圳市公共安全白皮书》市级绩效考核,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以风险治理为主线,综合运用法规、政策、规划、工程、技术等措施,进一步强化风险管控。对于通过工程、技术、执法等治理措施可以消除的危险源,按照“谁监管谁处置”的原则,及时组织治理并调整存量危险源数量。

事故救援探索建立地方标准

应急组织机构方面,明确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领导机构,办事机构设在市应急办,承担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负责市委、市政府24小时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统筹协调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参与全市应对较大以上突发事件应急资源和力量的综合协调;各专项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组织领导、指挥协调本行业领域全市较大以上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应对;基层应急机构方面,各区(新区)均设置了区级应急办,街道设置了应急值班室。此外,建立了市级层面的应急管理专家组,各委办局均组建本行业领域的应急专家库。

应急法制方面,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编制的《深圳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法律法规汇编》纳入了国家、行业标准,包括《突发事件应对法》《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深圳市安全管理条例》等国家、省、市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律,以及《森林防火工作手册》等相关领域的主要法律法规。深圳在森林防火、危化品事故救援方面正尝试建立地方标准。

完成57个市级专项应急预案修订

应急预案方面,深圳以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总纲,完成57个市级专项应急预案修订修编。危险化学品事故、海上突发事件、轨道交通事故、森林火灾、台风灾害、地面坍塌事故等均制定了市级专项应急预案。应急演练方面,根据《2018年全市应急演练计划》,全市开展151场应急演练。

应急队伍方面,市级层面的综合应急队伍主要依托市公安消防支队,包括现役消防队和政府专职消防队;市级层面的专业应急队伍按照行业领域进行建设和配置,基本依托相关大型企事业单位进行组建;基层应急队伍方面,主要依托街道兴建小型、微型消防站,依托企业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开展先期处置工作。

科技支撑方面,我市结合国家应急产业发展的有关意见着手推进本地应急产业的发展,自2016年先后成立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深圳市应急管理学会、深圳市应急产业协会和应急产业基地。

预警短信全网发布时间在2小时以内

我市在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方面,危险化学品事故基本建立起实施监测网络;轨道交通领域监测系统相对较为完善;加强专职安全、消防监督检查员队伍建设,着力推进安全、消防网格化管理,已配备到位3000多人;加强了重大危险源参数的监控。

市应急办与市气象局、中国移动深圳分公司等3大通信运营商建立了市突发事件预警发布联系机制,市突发事件分区预警短信发布系统启用,实现预警短信对在深手机用户的全覆盖,全网发布时间缩短到2小时以内。

宣教培训方面,市应急办持续推进“深圳第一响应人”培训,让更多群众“懂急救、会应急”,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