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师报】虽说教无定法,但某一种教法让人尝到“甜头”后就会难以放下在我的教学世界里“生问”课堂就是这样的一种方法,无论怎样的课堂我都想找机会让学生问一问,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为什么要掌握原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为什么要掌握原理(了解原理的旅程)

为什么要掌握原理

来源:【中国教师报】

虽说教无定法,但某一种教法让人尝到“甜头”后就会难以放下。在我的教学世界里“生问”课堂就是这样的一种方法,无论怎样的课堂我都想找机会让学生问一问。

一次执教四年级下册“单位的换算”一课,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小数点移动的方法正确进行单位换算。课堂发生了一段意外的小插曲:

我和学生通过旧知迁移、新知糅合,快速简单地归纳出单位换算的一般规则,即高级单位转换成低级单位乘两者间的进率,低级单位转换成高级单位除以两者间的进率。

课堂即将进入巩固练习阶段,这时我发现时间还比较充裕,脑海中回忆起——学生对单位换算题的困难主要源自他们对单位间进率的记忆模糊。要不,把这方面知识再加强一下?于是,我对学生说:“接下来我们就整理一下常用单位的进率。”在师生合作中,我们整理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质量单位、人民币单位的进率。这时有个学生举手说:“还有时间单位没整理呢。”我心里清楚,时间单位的换算并不适合用小数点的移动来处理,本想拒绝整理,但这也是学生学过的常见单位。因此,我开始和学生一起整理时间单位的进率。

整理完毕,我问学生:“看着这一黑板的进率,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呢?”有学生说:“我发现,间隔的单位间进率可以把相邻单位的进率乘起来。”有学生说:“我发现,时间单位的换算不适合用小数点的移动来计算。”听到这个学生的说法后,我瞬间看到了其他学生眼里的光芒,便追问:“怎么说呢?”学生回答:“因为时间单位的进率开头不是1。”

这时,有个学生举手问:“张老师,为什么许多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100或1000,可时间单位时、分、秒之间的进率却是60呢?”

如何给他们解答?思来想去,我顺势问道:“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有谁知道缘由?”竟然真有学生举手,他说:“应该与地球、太阳的转动有关系,什么样的关系我就不知道了。”孩子们笑了,我却惊喜于他关于年、月、日学习的深刻记忆。而笑声背后是孩子们浓浓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此时,我更深刻意识到,绝不能以“规定”二字草草结束谈话,应当顺应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经历一次“了解原理的旅程”。

于是,我说:“说实在的,具体什么原因老师也不清楚,只知道从我记事起就一直是这样了,你们的提问让我想到了一个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所有的规定背后一定有原因,我们只有理解了原理才能更主动去遵守这样的规定。今天就布置一项探究作业——借助各种资料寻找‘为什么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的原理。”

第二天,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交流,学生的表现让我意想不到。有人收集了丰富的资料,有人试图通过实验来完成解释……学生们展示了以下几种“原理”:古巴比伦人把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大圆分为360°,每份为1°,圆内首尾相接作6条等于半径的弦,每条弦对应60°的角,所以很多与圆形相关的计数都用60,钟面最初是圆的,所以用60进制;是为了计算简便,因为60有12个因数,拥有因数比较多,就能被较多的数整除,就可分成多种不同的时间长度;受中国的天干、地支纪年法的影响,60年一个轮回,时间单位都与天干、地支相关……

学生提到的“原理”,让我对“进率60”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我相信,我有如此收获,学生一定会更加难忘。

课堂上,我喜欢面对“学生提问”而产生的“意外”,因为“生问”是一种尊重,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疑问,并能按照自己的需要展开学习,是学生内驱力得到发展的表现,只有想学才能学得好。

“生问”是学生元认知发展的有效载体,也不断催生着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其说“生问”是一种教学方式,不如说“生问”其实是一种观念的变革,一种促使师生教与学方式实现转变的课堂模型。我相信,只要能在课堂上践行“生问”理念,就一定可以促成师生的共同成长。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乐山市阳光实验学校)

本文来自【中国教师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