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浪费每一滴水(每一滴水都非常宝贵)(1)

官兵们抢着尝一口甘甜的水。杨松松 摄

“水上山了!水上山了!”11月18日,海拔1406米的西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青年峰雷达站,一个别样的通水仪式正在举行,看着水龙头里流出来的水,官兵们欢呼雀跃,争先恐后地想要喝上一口。

因地理条件等客观因素,雷达站一直没能通自来水,自1969年建站,一茬茬官兵50年来一直过着下山拉水、融雪取水、水窖蓄水的日子。今年,军地双方联合多次论证,攻克高山供水难题,为雷达站架设输水管线,创造了“水往高处流”的奇迹。

每一滴水

都承载着光阴的故事

不浪费每一滴水(每一滴水都非常宝贵)(2)

2015年7月,雷达站迎来了一位老兵——第一任站长王泽发。

老人是专程“回家探亲”的,在战士们的搀扶下,他把雷达站里里外外转了个遍。当听说雷达站依然拉水上山时,他陷入了回忆。

“1970年10月,有一回水窖见了底,急需送水上山……”战士们围在王老身边,认真听着当年的故事。

团里安排驾驶员送水,可水车行驶到半山腰时突发险情,车体在陡峭的碎石子路上侧滑,眼看就要坠入深渊,任凭驾驶员怎么踩油门,可车却动不了。好不容易停下来,驾驶员吓出一身冷汗。

后来,一个广东籍的驾驶员,凭着过人的勇气和技术,终于在天黑前把车开到了山上,也从那时起,他成了连队第一任高山送水的“专职驾驶员”。

不浪费每一滴水(每一滴水都非常宝贵)(3)

杨妙杰洗了洗手,他即将告别自己10年的“拉水”岁月。杨松松 摄

“雷达站的驾驶员驾驶技术杠杠的,派谁上来都是要经过研究的。”现任驾驶员杨妙杰说,其实每一任驾驶员都遇到过险情,他还经历过“雪地飘移”。

2014年冬天,杨妙杰奉命拉水,下山的时候天还好好的,返回时却下起了大雪。路过一段近百米长的背阴路时,水车突然开始打滑,他稳稳把住方向盘,稍微点了一下油门,车不仅没有前进,反而发生了侧滑。眼看着不受控制的车将要撞到路边电线杆,杨妙杰一颗心提到了嗓子眼。好在,车头距离电线杆仅有半米的时候,水车停止了侧滑,横摆在了路中间。

时任教导员聂军带上十几名党员一路小跑下山推车,机关也紧急送来防滑链,即便如此,车辆还是无法冒雪上山,最后不得不把水放掉。杨妙杰说,看着水流进山沟里,他心疼得想哭。

每一滴水

都见证着成长

不浪费每一滴水(每一滴水都非常宝贵)(4)

山上石多土少,草木很难存活。刘扬 摄

战士已经在山上五年多了,从到山上的第一天起,他就用一本独特的“高山日记”来记录军旅生涯的点点滴滴。

2013年5月,连队组织植树造林,对这批“新战友”,特别重视,他把精心挑选的几棵树苗抱到阵地上,挖坑、培土、浇水,充满仪式感。但是,页岩结构的山体缺乏土壤,再怎么浇,水都会很快渗入岩层,种下的几棵小树都相继枯萎,当时还是新兵的他为此还偷偷抹过眼泪。

虽然阵地上的树枯萎了,但岗楼边上的几株小榆树却顽强地扎下了根。每次站岗时,看到在凛冽寒风中摇摆的这一抹绿意,心中总会涌起一阵热血,那几棵树犹如他与战友们,顽强坚守,“能扎下根来的都是强者”!

在排长郑永坤的回忆里,水,充满兵味儿。

2018年下大雪,数十年不遇,官兵抢通那条通往山下的路用了2个星期。为了节约用水,一连几天官兵们都没有洗过脚,晚上熄灯后,脱下作战靴,一股臭味扑鼻而来。

“那味道是刻骨铭心的,一辈子忘不了” 。郑永坤说,虽然日子艰苦,但他很感谢那段时光,正是那股臭味让他的军旅生涯“兵味儿十足”。

每一滴水

都有一份厚重的传承

不浪费每一滴水(每一滴水都非常宝贵)(5)

山顶终年风大雪劲,冬雪袭来,次日清晨官兵只得一次次扛起雪块,清理通往阵地的山路。刘扬 摄

在山上,水虽然少,却给雷达站留下了诸多好传统。

雷达站最出名的,要数党员突击队了。几乎每一茬官兵都经历过化雪为水的日子。大雪封山,连队干部就带着党员突击队凿冰挖雪、背米背菜。党员突击队,也就这么一茬茬流传了下来。

雷达站用水,一直是先战备再生活。2000年12月,一场大雪断断续续下了半个月,水和菜储备都不多了,10名党员组成的突击队下山,背了5桶水和5包菜上来。这5桶水非常宝贵,油机班分2桶,保障雷达正常开机,剩下的才分给炊事班和官兵。

水不够用,官兵自己想了很多办法。晚饭后,装上一盆雪放在床下慢慢化,等到11点熄灯前洗漱用。洗漱完了再端上一盆,第二天早上用……

光阴流转50年,水的故事一直在继续,官兵的故事也在继续。

通水仪式结束后,上士李韩旦激动地说:真想让退伍的战友们看看!指导员刘昊鹏激动地喊着:“水是甜的!”

“水是甜的”,这是所有官兵共同的心声!

不浪费每一滴水(每一滴水都非常宝贵)(6)

李韩旦捧起自来水狠狠地“亲了一口”!杨松松 摄

不浪费每一滴水(每一滴水都非常宝贵)(7)

中国军网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杨松松 李磊

编辑:李响

编审:任旭

投稿邮箱:zgjw_81@126.com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军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