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县介绍以及地名的由来(邹平地名的文化意蕴)(1)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摘要:从语言学角度可以发现邹平地名以双音节和三音节为主;地名通名有61个,以人工建筑地物类通名为主;地名结构以偏正式、附加式为主。邹平境内有过移民现象,于地名用字中的“辛”“里”以及地名中的姓氏可以得知。从文化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邹平自然地理、宗族文化、历史上的经济、交通及人物等方面的文化信息。

关键词:邹平地名;音节数量;通名;结构;移民;地方文化

邹平市位于山东省中北部,黄河下游南岸,其方言属于冀鲁官话沧惠片章桓小片,从山东方言的内部差异来看,邹平方言属于西齐片。邹平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而见,在远古时代已经有先民繁衍生息,境内的龙山文化、北辛文化、后礼文化遗址等可证。西汉时始于境内置县,现在的邹平市由原长山县、齐东县、邹平县合并而成。其文化发达,向来有文化县之称。当地文化名人颇多,如汉代的伏生、晚唐的段成式,北宋文学家范仲淹随其母改嫁于邹平,并生长于斯,留有美名,现有宋代建造的范公祠,位于长山镇孝妇河南岸的河南村,保留至今。近世又有著名学者梁漱溟曾于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梁漱溟先生逝世以后葬于邹平,现有梁漱溟墓。文学家李广田先生、语言学家郭在贻先生亦为邹平人。地名作为名词中的专有名词,其变化速度相对较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够保存古代遗留下来的信息,比如古代的方音、古代的地方文化等。对邹平地名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为地名的规范化研究提供线索,另一方面可以使邹平地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有所发掘。前辈学者对邹平地名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成益方、耿宝强两位先生的《滨州地名研究》以及邹平民政局编写的《邹平县地名志》等。本文以《邹平县志》(以下简称《县志》)所记载的自然村名为主,以田野调查资料为辅进行研究,共计地名888个,结合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地名的结构进行穷尽式的定量、定性分析,并通过地名用字对地名中蕴含的文化信息进行分析。

一、邹平地名的语言学分析

(一)音节数量

一般情况下方域处所的称谓,以音节数少、易于言说且具有区别性最为实用。

从地名的音节数量来看,邹平地名以双音节地名为主,共530个,占地名总数的59.6%,如:安家、言坊、柳寺、曹王、堂子。三音节地名次之,共320个,占地名总数的36.0%,如:丁家庄、楼子王、都路平、刘英勃、张德佐。四音节地名有37个,占地名总数的4.1%,如:袁家冢子、由家河滩、田李靳家。五音节地名最少,仅有1个,为“许家马头庄”。

(二)地名通名

对地名通名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表述,但所表述的基本内涵一致。李如龙先生《汉语地名学论稿》:“通名标志着人们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分类,记录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各种举措和设施,也体现着行政管理的区划系统。”褚亚平先生《地名学基础教程》:“地名的专名是指专用的名称部分,它是识别个体地名的主要标志;地名的通名是指通用的名称部分,它是识别个体地名所属类别的标志。”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标准地名原则上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通名用字应反映所称地理实体的地理属性(类别)。”统观以上三处对地名通名的定义,可以看出通名是用以标记地名所指称地理实体的所属类别,地名通名用字所体现的是当地社团对某处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分类。

在具体的地名分析中发现,一个地名的通名往往不能够涵盖所表示客观存在体的整个部分,但若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便可以视之为通名,如郭家泉、鲁家泉、柳泉庄3个地名,按照标准地名的定义来看,其专名分别是:郭家、鲁家、柳泉,通名为泉、庄,属于齐尾式地名。单从地名的共时角度来看,三个地名表示的都是村落。可是前两个地名所用通名为“泉”,实指泉水。随着发展,在泉水附近渐渐形成聚落乃至成村,故“泉”亦可视为通名,只不过是用所指范围小的泉水名代指村名。柳泉庄,其名则正好反映了这种变化,即其名称可能经过从“柳泉”到“柳泉庄”的演变,所以从共时角度来看,“泉”“庄”为村庄通名确凿无疑。

邹平地名中的通名共有61个,大都位于地名的尾部,以单音节通名为主,双音节通名较少,分别是:家、庄、村、桥、寨、店、台、坊(坊子)、套、官、坡、峪、道口、铺、镇、集、冢子、寺、屋(屋子)、庙、泉、洞、营、井、园、圈、坪、城、埠、塘、崖、楼、水、池、河、河滩、洼、涧、湾、窝、京、亭、关、原、场、堂(堂子)、山、岭、庵、房、杠、林、棚、江、沟、河套、码头、站、羊、街、道。以上通名可以分为5类,分别是:人工建筑地物类、自然地理实体类、聚落类、行政区划类以及其他。5类通名中以人工建筑地物类为最多,所占比例最大,自然地理实体类次之,聚落类数量居第三。

(三)地名结构

相对于全国县级及以上地名,自然村名比较复杂,结构多样。统观所选择八百多个地名,以偏正式(专名+通名)、附加式(通名前后有一个附加成分)两种结构为主。偏正式地名401个,占地名总数的45.1%;附加式地名有394个,占地名总数的44.3%。其他类型地名,如联合式地名、单纯专名(人名地名、寓托性专名)地名、单纯通名地名等,共有93个,占地名总数的10.6%。偏正式地名有:安家、代庄、碑楼、鲁家泉、长山城、青阳店、田李靳家等。附加式地名有:台东、台西、前三元庄、后三元庄、东直房庄、西直房庄等。其他类型地名,联合式有:高唐、张赵、车郭等,词类联合式地名是两个姓氏联合作为一个名称。刘英勃、张重粮、张德佐等,为以人名作专名的村名。中兴、吉祥、和平等,为寄寓类专名地名,占少数。

不同类型的语言中通名位置存在差异。古代地名中有通名者很少,“我国最早记录地名的《尚书·禹贡》一书,除了‘九州’的‘州’之外,未见有其他通名······到了《说文解字》,也只有山、水、邑、国等少数通名。”现在大部分地区的地名是“专名+通名”格式的齐尾式标准地名,如:北京市、山东省、海南岛等等,此类标准地名专名在前通名在后,邹平地名中常见。古代少数民族地名有“通名+专名”格式的齐头式地名,李锦芳先生在对百越地名进行分析的时候,提及“百越地名则多为齐头式双音节(通名在前),例如:姑苏、姑复、余杭、余姚、乌伤、乌程。”并指出这种通名位置前后不同的原因是语言中中心语和修饰语的位置不同所致。

二、邹平地名的移民记忆

今邹平市在历史上存在移民事件,这些移民记忆可从地名中发现。邹平境内移民主要来自山西洪洞、河北枣强两地。在调查采访时发现当地一些老人会提到“要问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以及“要问老家在哪边,直隶省的枣强县”的歌谣。据卢兴国先生统计,至2018年,邹平境内“由山西洪洞移民立村99个,河北枣强移民立村388个,其中洪武年间移民立村433个,永乐年间移民立村54个。”邹平市三个组成县的乡土志中,《齐东县乡土志》的编纂以及对氏族有明确的时间记载,所记载的6个氏族,都由外地迁来,于明初迁出枣强,其中5姓迁出后直接迁至齐东县,1姓于清代迁至齐东县。大量的移民迁入,必定会在地名中留下痕迹。

(一)带“辛”字的地名

邹平地名中带“辛”或“新”者,其村居民大都有过迁徙。邹平地名中用“辛”字的地名有:南辛、宋辛、辛刘前、郭辛、惠辛、孙家辛桥、李家辛桥、张家辛桥、徐家辛桥、二辛、辛庄、北辛、辛集、辛梁镇、潘辛、张石辛、卢辛,共17个。带“新”字者有:新民村、新立村、新华、高新、大新庄、小新庄、新高、北新民、新河村、新杨家、新邵、院新、新延安、新苗家、新马家、新张桥,共16个。

在邹平方言中,“辛”与“新”读音相同,二字同用,表示“新旧”之“新”,此类村在历史上发生过变化。如南辛,清时建村,由台子乡庵子村析至今地,初名洼里新庄,后更名南辛庄。据旧志记载,南辛原是先用“新”字于村名中,后用“辛”字。又如宋辛,是明代建村,晚于东宋家因名宋家新庄,后为宋辛。宋辛用字情况与南辛庄相同。郭辛,明代称为白家坞村,清光绪十一年开小清河新河,《县志》中记载的是该村落位于河底,郭姓由原址南迁1公里,建郭家新庄,后名郭辛。又如辛刘前,原名辛门店,据《县志》记载,此村为明代山西移民迁移到此地而建村,名辛门店,后改为辛刘前。可见,凡带有“辛”字的村,大都是有过历史变迁的。考察《县志》内村名带“新”字者,有后起建村的,如新张桥,于黄河堤内张家桥析出一部分于堤外建村,故名。有后来因政治原因而改旧名为新名的,如新民,原名逯家庄,抗日战争时期改为新民村。亦有因其他原因而地名中用“新”字着,暂不举例,但统观可知,带“新”字者,都表示“新旧”之“新”,都是为了突出其有过“改变”的历史。两类地名中部分地名都与移民有关。

(二)带“里”字的地名

邹平地名用字中,带“里”字者,有“里”代“李”的用法,如:辉里、党里、有里、洼里;有古代地方行政组织用法的遗留,如:里六田、里八田;有作长度单位的用法,如:七里铺、十里铺。“里”代“李”的地名中保留一定的移民信息。

辉里,旧志记为“辉李庄”,后称作“辉里村”。成益方、耿宝强两位先生认为“里”为“李”字,其改“李”为“里”的原因是,传说此村有李姓自山西迁移而来,明洪武初,有杨氏杨荣以军功官指挥同知,因杨氏地位在李氏之上,故该“李”为“里”。在邹平方言中,“李”“里”二字同音,且“李”姓占全村81%之多,故成、耿两位先生的说法可信。李氏家族为当地名门望族,由外地迁至邹平。据李元纲《李氏宗谱序》所载,其祖先于明洪武四年,从枣强迁至今邹平辉里。李氏家族入仕者众,据李景峄《增修族谱序》所述,至道光三十年,“(李氏家族)五子登科者一,兄弟同榜者三······景峄兄弟五人,俱以科甲授内外职。”

(三)带姓氏的地名

移民迁入地地名大都带有姓氏,如:宋辛、惠辛、新张桥、辉里(李)等。邹平地名中,带有姓氏的地名众多,体现出人们心中强烈的宗族观念。而移民地名中带有姓氏者,除人们观念中旧有的家族观念促使其以姓氏为村名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姓氏为村名可以增强同姓同迁入移民的凝聚力,以姓氏为村名被当作增强同姓之间凝聚力的一种手段。以移民姓氏为地名、村名的现象不在少数,在台湾也存在不少小地名是以移民姓氏进行命名的,但目的、功能不同,台湾的此类移民地名“表明了大陆与台湾不可分离的血肉关系”。

移民记忆,除移入地人们口耳相传的故事以外,在地名及地名用字中也可以发掘出相关信息,对于移民了解自己的来源、文化,对于移民史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邹平地名的地方性

地名承载着一个地方的文化,是地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出强烈的地方性。一个地方在历史上的不同阶段所发生的事情在地名中会有所反映,“它真实地反映了民族的地理、历史、语言文化,同时也反映出民族的心态和风俗等。在语言的发展中,地名的变化相对较慢,它的顽强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较好地保存了文化史的某些本来面目。”

(一)自然地理

邹平市地势南高北低,南部诸镇,多为山前倾斜平原,亦有低山丘陵,北部诸镇地势低,多为平地,属黄泛平原,由黄河泥沙洪积而成。邹平境内地名用字多能反映当地的山地、河流以及陆地类自然地理环境。与山有关的有如:山、峪、洞;与水有关的有如:河、沟、沟崖;与陆地有关的有如:洼、坡。

带“山”字者共有9个,如:张家山、北山;带“峪”字者有9个,如:任家峪、上回路峪。以上两类地名大都位于南部诸镇(如西董、青阳、临池、黄山等)。带“坡”字者共9个,其中8个位于北部诸镇,如:大坡、小坡。北部诸镇大都有大片平地以供庄户人家种植农作物,称所种地为坡,亦可体现在地名中。另外“河”“沟崖”等地名也不在少数。沟、河之涯称为崖,含“崖”字地名有5个,此类村依水而建,如:河沟、河沟崖。亦有带“河”字者,如河南、河西张、临河等。河南,因位于孝妇河南岸,所以村名为河南,此村宋代以前已有,范仲淹幼年生活于此处,曾自述为:“窃念某生于唐虞,学于邹鲁。”治平二年建范公祠,村名改为范公庄,范公祠保存至今,民国后,又依据其地理位置,改为今名。河西张,村名中既有姓氏又有自然地理标识,此村位于黛西河西,所以名为河西张,旧志中曾名为河西庄,后因村内以张姓为主且“庄”“张”音近,故改为今名。

(二)宗族文化

邹平位于鲁中北部,战国时属田姓齐国,地处古时齐鲁交界处,又距离元明清三朝帝都较近,自古受儒家传统文化较深,重家族传统,重礼法。往往一个家族聚集在一处形成一个小规模的聚落,或者几个家族所形成的几个集团聚集在一起形成较大规模的聚落,聚落的命名便以声望较高或者大姓家族的姓氏作为聚落(村庄)的名称。另外体现同姓宗亲聚居的带“家”字的地名也不占少数。此两种地名在邹平地名中数量较大。

邹平地名中,姓氏地名众多,以姓氏命名或名中含有姓氏的地名有560个,占地名总数的63.0%。所涉及的姓氏有:张、李、刘、王、郭、马、高、宋、杨、范、鲍、代、孙、韩、尹、于、吕、周、曹、朱、梁、田、董、魏、丁、乔、侯、史、吴、唐、姜、孟、安、崔、康、惠、成、柳、樊、段、焦、牛、苏、袁、贺、贾、赵、邵、阎、陈、韦、颜、仇、付、任、信、公孙、冯、刁、化、卢、卫、印、司、向、商、夏、姚、孔、宗、尚、岳、左、巩、师、常、廉、弭、彭、徐、怀、房、故、文、方、时、明、杜、柏、柴、殷、毛、江、滕、潘、由、白、盖、盛、石、祁、禾、秦、程、纪、罗、耿、肖、胡、胥、芦、苗、菅、蒙、蔡、薛、裴、解、言、许、谷、路、车、邓、邢、邱、郑、郝、部、鄢、释、钟、霍、靳、鲁、鹿、黄、齐,共138个姓氏。如:贺家庄、鲍家村、小吕家、侯家庄、惠杨村、代家庄、柳泉庄、杨家寨、高家、刘庄、韩家村、唐家村、周家庄。现今邹平境内有325姓,地名中的姓氏是历代遗留下来的,但随着历代人口的迁入或者迁出以及死亡等情况,姓氏也会有所变动。

带“家”字的地名有259个,占地名总数的29.2%。如:安家、鄢家、孟家、肖家、朱家、薛家。

(三)历史经济

邹平地名中带“店”字地名15个,带“集”字者5个,此两类地名共20个,所占总词数比例为2.3%。

带“店”字地名为商旅差役往来投宿的店铺,如“青阳店”,《县志》载其村内大阁上碑刻有“青阳古道”四字,来往客商在此宿店,故名青阳店。又“马埠店”,因此村跨通济(济南)之官道,村东、西两头有店铺,为差役食宿,故名“马埠店”。地名中带“集”字者,大都与集市有关,此类地名以“姓氏+集”格式为主,如明(家)集、颜集。《县志》中载“明家集”因有一明氏大户倡议立集,后渐演变为明家集。“颜集”,明初立村,因姓氏及于此地设集而得名。

(四)历史交通

邹平地名中带“铺”字地名6个,带“码头”字者3个,带“埠”字者5个,此三类地名共有14个,所占总词数比例为1.5%。“铺”为陆路交通上的驿站。邹平境内有小清河、黄河,“码头”“埠”即为水路交通上的船舶停靠处。带“铺”者,如:浒山铺、邢家铺;带“码头”者,如:码头、西码头、东码头;带“埠”者,如:甘埠、小黄埠。

邹平境内的水路、陆路交通情况,虽然古今不同,某些旧路废弃不用变为田地,河流改道或河流不再用于航运,但旧时的交通情况可以反映或者保存在地名中,为旧时交通情况的研究提供材料。

(五)历史人物

邹平历史上名人众多,地名所涉及的人物如:汉代伏生、五代景范、唐代段成式、宋代范仲淹、元代张公直等。与历史人物有关的地名有11个,如:袁家冢子、李家冢子、王家冢子、碑楼、段桥、礼参店、前槐、后槐。

袁家冢子、李家冢子、王家冢子三村,建村时间较早,与汉代伏生有关。汉代修伏征君墓,在其周围形成三个聚落,即今三个“冢子”村。清代进士柳文洙《重修伏征君墓碑》文:“齐东县西南三十里有朝阳故城,俗名魏王城。城东五里,汉伏生墓在焉。”今考《县志》,朝阳故城位于魏桥镇甜水村西两公里处,其东五公里即汉伏生墓所在地。

碑楼,建村较早,五代时建村,村西有五代后周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景范之《景范神道碑》,村东北有楼故名。景范相关信息除史料记载外,亦可见于景氏家谱。今语言学家郭在贻即为碑楼村人。

段桥,唐代立村,原名门户店,后因为段成式故里,故名段桥。段成式有《酉阳杂俎》闻名于世,段氏与当时的文人交游甚密,对其书的写成具有重要作用。关于其交游有学者已经做过详细考证,常恒畅先生《段成式交游考》对段成式与温庭筠、李群玉、僧人寂照等人的交游做了考证,姚吉成、邢恩和二位先生《段成式交游补考》对段成式与喻凫、僧无可和贯休等十几人的交游进行了详细考证,对于了解段成式其人其书具有重大作用。

礼参店,宋代已建村,《县志》中记载,范仲淹曾在此地礼参长山父老,故名礼参店。今邹平河南村有范公祠一座,为范文正公享堂,宋代建造,保存至今。

前槐、后槐,为元代张公直隐居地,因张氏在此处植槐柳成行,故曾用名槐行庄,清代以后演变成两个村。张公直为元代长山县人,有《长白晴岚》等诗留世,其人“通诸子百家,尤精晓天文、地理、文学,好咏吟。”

邹平历史上文人众多,本文仅从地名角度列出所涉及的历史人物。通过对邹平地名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为地名规范化研究提供线索,另一方面也能够挖掘邹平移民信息与地方文化,发现邹平地名在地方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作者:刘永发 刘韩利

来源:《滨州学院学报》第38卷第3期

选稿:耿瞳

编辑:李春燕

校对:吴雪菲

审定:罗舒平

责编:刘言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